《佛子行三十七颂》:三士道


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殊胜菩提心!

《佛子行三十七颂》总的分为初义、论义、末义三个要点,前几节课已经讲完了论义中的前行部分,今天开始讲论义中的正行。

正行分为三士道,就是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这样三个要点。首先讲下士道: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那么下士道的行者是怎样的呢?认识到所有难忍的苦,非常难忍的苦都是因为恶业的果报而来的,所以即使我们遇到生命的威胁,哪怕舍弃生命也决定不再造恶业,这样的一个佛子行。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就是在出发点,就是发心。如果我们为了度化所有的众生,这样子的发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法。这里讲的下士道,下士道的出发点就是自己,先不顾及别的众生。自己知道了因果的自然规律,如果造恶业的话,绝对会受难忍的苦果,所以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不造作恶业,行为上是这样子的。前行修法中讲到轮回过患的时候,真正知道了轮回是苦的,从内心深处有了一个想出离的心态,然后再不管怎么样,真的不敢再造恶业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不作恶业,这样一个终不造作恶业的决心,就是下士道。

接着就是第二个中士道: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三有指的是什么呢?从神仙到地狱的轮回当中所有众生,都包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这叫做三有。中士道是怎样呢?懂得了在三有轮回中的乐就像草头露,像早晨树叶花瓣上的露水一样,世间的快乐幸福再怎么好,也像露水一样,刹那坏灭,瞬间动摇。而什么是恒时不变、真正自在果位呢?就是解脱,所以希求解脱是佛子行。

在社会当中、生活当中,大家都非常重视快乐,都在寻求快乐,其实呢,物质不一定绝对带来快乐。就像《普贤上师言教》里巴珠仁波切讲的: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只羊就有一只羊的痛苦。假设你想拥有一辆好车,在没实现之前,想的肯定是“如果有了那辆好车自己一定会觉得特别享受、特别快乐”——绝对只想到好的方面;当你得到这部车的时候,可能有一瞬间是满足的快乐,但是接下来大部分时候呢,也许它带来的都是烦恼,因为还要保养啊,要办各种手续啊,开车是不是闯红灯了,会不会扣分了,安全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就产生了。我们世间的这个快乐真的是非常非常暂时的,从解脱的角度讲,谈不上是真正的快乐,像草头露一样,一动或者一出太阳马上就没了,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这里的中士道没有讲到是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只是明白世间快乐瞬间就没有了,应该寻找真正解脱的果位,成佛证悟这样的一个果位,永远不变的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有了这样的一个希求,就是佛子行。如果有了无量智慧,我们就自在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具备了佛菩萨慈悲和智慧,外内的任何障碍也就消除了,真正证悟了所有万物的真相,这是最永恒最究竟的一种境界,所以这样是最自在的。世界上最自在、最快乐、最幸福的人是谁呢?绝对是这些佛菩萨!就像释迦牟尼佛,2500年前在印度出生,在那里成佛,在那里生活,在那里圆寂;从那时候到现在,期间有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们,也许有些非常辛苦的修行,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他们的心是最自在、最幸福的。最究竟的智慧,最究竟的境界,我们应该懂得希求这样的一个果位,这就是修行佛法。

那么上士道是什么呢?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上士道就是要发菩提心。

佛为不同根基而说法

这里要理解众生的来源?什么叫做轮回?轮回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有了众生?对于这些问题,有的宗教会说这是上天的安排,有的是说是由一个造物主造作出来的。但是佛法不这么认为,佛法认为众生无始,没有头的;轮回是怎么产生的呢?对具体的众生来讲,首先有无明,无明有了以后开始有执着了,法执、我执;执着有了就开始产生贪嗔痴为主的烦恼,这样开始了轮回,轮回的因是这样的。

那么无始以来到现在所有的众生,佛陀讲了,曾做过自己的母亲,“无始以来慈我者”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子的众生,在轮回苦海当中受苦,大部分都在地狱里面,然后是饿鬼道,然后是旁生道,然后再是上三道:阿修罗道天道人道,人道众生的数量是最少的,大部分众生都在受苦,如果就我一个解脱了,自己成佛得到快乐,这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为了度化这样的如母众生,自己就是受多大的苦,也要发菩提心,这就是佛子行。

如何发菩提心呢?简单来讲,作为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每天听闻修持佛法,哪怕念一句经,做一件善事,都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都是为了所有如母众生离苦得乐,这样子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回向也是如此。

这里我要讲一个问题,常常有人会问:我为所有众生而发愿,但自己能力不够,也超拔不了它们,这样子发心,那些无形的众生会不会害我、骚扰我,影响我的成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修行佛法一定要从菩提心修法入手,这个基础必须要打的。只要你是为所有的众生着想,哪怕只做了一点点善事,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嘛尼呗美吽,只要是用纯粹的发心,怀着对佛菩萨的无比信心去念,对众生是有利的,它们不会骚扰你的,这个我一定要说明白。

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一定要有菩提心的基础;前面也讲了应该对世间有一个出离心的基础,然后这里有一个菩提心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往上的去修佛法,所以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心是一个概括的名字,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了义菩提心(也有翻成胜义菩提心)。首先讲世俗菩提心: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相当交换佛子行

从这开始的几个颂词都是讲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修法分为正静修和后受改善两种。本颂讲的正静修就是以自他相换的方式入定去修。

什么叫自他相换呢?这里讲“诸苦生于欲自乐”,为了自己的快乐,而这样自私的心态,带来了所有的这些苦。所有的佛菩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利他的心态,诸佛是这样子生的。我们应该是把别的众生的苦呢,自己去代受;自己所有的快乐呢,应该回向给别的众生。这就是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法的方式。

这里我想借此机会建议大家,关于菩提心的修法,可以参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以及《慧灯之光·前行修法》中的教言,还有冈波巴大师的《解脱庄严论》,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关于菩提心的修法,相当清楚,依此学习非常重要。

我们平时常常嘴里念着“我今天所做的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这样子的,而实际呢?往往自己受了一点委屈,可能别人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不乐意了,就不包容了,这是存在的一个问题。

菩提心的自他交换修法,不止是在打坐的时候,和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人,别说把自己的安乐分享给众生了,让他付出一点点外在的东西都很难。比方说遇到一个人非常困难,如果他能花上一小时、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去帮一下,事情可能就解决了,而他就不管了,如果这样的话,根本就谈不上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也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大乘佛法的弟子。家庭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刚刚念完经,刚刚说完“所有功德回向给众生”这样子,然后夫妻间因为一点点的观念不同就开始吵架了,自己刚刚念的怎么回向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样子就不对了

菩提心是要埋在自己心田里面的,是需要用在心相续当中的,所以我觉得从点点滴滴中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第一种情况: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假如有谁以大欲贪图我自己的财物,自己辛辛苦苦努力挣来的也好,或者是祖上留下来的也好,这样的财物一切都要夺走,或者派人夺走,遇到这样子的时候怎么去修菩提心呢?应该怎么做呢?作为一个真修行人,不仅仅是要给他,而且自己无始以来比财物更珍贵的,三世所有的善因都要回向给他,这样子的行为就是佛子行。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善因比财物更珍贵,不仅仅是外在的财物、身体,三世的善因全部都回向。我觉得一下子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肯定是有难度的,但是应该往这个方面努力去做,绝对会步步往高处走的,绝对会有一定的收益。

第二种情况讲的是: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就是说可能自己没有任何的罪过,但有人要斩断自己的头,这时候如果是一般的人,别说自己没有罪过了,即使有罪过别人要砍我们的头的话,肯定也会攻击对方,有多大能力就给对方多大的反击。而对于一个具备菩提心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不仅不反击对方,更要用慈悲心,不仅任由对方砍自己的头,而且对方的罪过自己要代受。

《佛子行三十七颂》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菩提心的修法,首先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接着会讲菩提心的学处——六波罗蜜多、四法。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可能会遇到的,点点滴滴不同的事情,这就考验我们是不是真修行人的时候了,这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心相续当中有没有菩提心了。刚开始可能什么都没有,慢慢地可能有类似菩提心的慈悲心,这样子努力下去,等到真正具备菩提心了,那真的是修行就有成就了。我们应该往这个方面去努力。

第三种情况: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还有遇到这样子的情况:可能有些人会诽谤自己,说自己最不好听的话。但是自己应该怀着慈悲心对他,还要赞叹他的功德,这样子做叫佛子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是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像学佛的师兄之间,像在各个道场里面,如果别人说自己一点点不好的时候,自己马上火就上来了,然后就开始反驳对方,你怎么怎么错了啊,他怎么怎么不对了啊……这根本就谈不上是一个修行人了,菩提心也早忘记了。

过去的这些高僧大德们,给我们表现了非常好的一面,他们怎么对待众生呢?别说人了,即使对动物,比如说牛,他们也不会说牛的任何坏话。有些牛长的不怎么好看,有些牛角是歪的,即使这样,高僧大德们也不会说的,非常慈悲地对待众生。平时我们别说不认识的人,认识的人更需要我们用慈悲心去赞叹他们,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美德。经常赞叹别人的功德,永远把所有众生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子,永远是无我的修法,这样子修出来的佛子行。

类似的第四种情况: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比如说在一个聚会的时候,或者在人多的场合,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说粗话这样子,骂自己了啊,那么我们应该还是把他当成善知识,把他当成上师来恭敬,这就是佛子行。

在生活的圈子当中,在佛友的圈子当中,因为自己有缺点么,可能有些人会因此说自己,甚至骂自己,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时候应该提醒自己:哦,他说的对!自己确实错了,应该改正。然后感恩对方,他是来指导我的,在心相续当中保持这样的一个恭敬心。

所以说菩提心是基础的修法,有些人会说自己念了多少多少遍的经,念了多少多少遍的心咒,念了几亿啦,可当你说他一点点不乐意的事情,就没有一点忍辱,就很容易因此生气,这只能说菩提心没有修好,基础没有。

我们继续讲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这里讲到我们可能会对他人,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但是呢,对方对自己却像结了冤仇一样,对自己不好。比如说一个孤儿,从小把他养大,给他生活费,给他交学费等等很多事情,但是他长大了以后却对我不好,这样子情况是存在的。如果我是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来修菩提心呢?犹如母对重病儿,要像母亲对待生了重病的儿女一样。世间一位母亲,如果自己的儿女病了,再怎么哭闹、发脾气,还是会更加疼爱。同样的道理,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就更加悲悯,更慈悲地去对待,这就是佛子行。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一起回向!

(未完待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