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者想”对治“小情绪”
学习八步骤三种禅修的时候,我就已经学习过“离三种过、具六种想”。 进入《道次第》道前基础的学习后,“六种想”中“病者想”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它贯穿闻法、说法的始终,说的就是“病者”是一种生命的常态,“病根”在于贪、嗔、痴三毒。
以前,我对于贪、嗔、痴的理解有些狭隘,认为它们就是一种表现异常的精神状态,比如,视财如命的吝啬鬼,歇斯底里的偏执狂,肝肠寸断的痴情种……我认为这些情境只会出现在小说故事中,表现在电影电视剧中,怎么可能会发生在我身上?
我从没想过自己也深受三毒所害,并且“中毒”不轻。最近,我发现自己很少有情绪持续稳定的时候,稍微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繁重的工作,立刻就暴走不已。比如每天早高峰在地铁里被挤得动弹不得;快下班了临时接到工作任务;约朋友见面吃饭临时被放鸽子……这时候,我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生活是不如意的,人人都在和我作对,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和我作对。
可是,我在这个时候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反思,为什么我的情绪会波动成这样?这些事情给我带来的影响至于如此吗?再次学习“六种想”,我开始对“病者”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不如意,各种波动的“小情绪”,其实就是“三毒”病症;我看到我对别人的抱怨、对事情的不满,其实都是我的贪心、嗔心、痴心在作祟。只是这些问题隐藏得十分巧妙,常常让我难以察觉,这些漫不经心的小情绪在心底暗潮涌动,一旦泛起就会对我的生活产生摧枯拉朽的影响。
心病还须心药医。佛陀对于我内心的情绪变化一览无遗,让我相信只有依靠佛法的正念——这份难得的“心药”,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烦恼的纠缠,不至于总让各种“小情绪”牵着鼻子走。刚开始修学时,总期待学到很多佛学知识,现在我才理解学佛是一种以“心”为对象的实践活动,需要自己主动去参与。西园寺后门上的“莫向外求”,也说明只有自己调整内心,才可以化解烦恼。
当我开始观照内心的时候,看到各种嫉妒、愤怒、嗔恨、骄傲等情绪并不可怕,它们是可以逐渐化解的,我需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我告诉自己,地铁早高峰拥挤很正常,不要抱怨!完成紧急任务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不要嗔怒!被别人临时放鸽子其实不算什么事,不要嗔恨……我的自我疏导多少带着一些阿Q精神,可是这样的心情调适确实很有用,它让我的心情舒服了很多,也让我更能心平气和去做接下来的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我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问题,心中有各种烦恼,所以我们才会修学佛法、疗愈心理的需要。对心理问题的正视,是解决心理疾患的开始,这让我不再讳疾忌医,我不再认为自己天天“乐逍遥”。善溪师兄说,佛法正见不是应急药囊,更应该运用在每日的生活中,要简单到食住行卧,朴素到一餐一饭中。我体会,当我开始认识到自己是轮回中的“患者”时,我对修学有了更加投入的热情,我也更愿意坚定地走上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