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的意义,从直面死亡开始


“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生起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2017年新版)

都说人生是一段苦途,身在顺意中的人常常不以为然。但,苦,会时不时地刺激你一下。

第一需要直面的便是病与死。

不能怀疑,生的人对逝去的人一定有尊重,有痛惜,但这种忌讳,潜意识里却隐藏着另一种情结:对死深深的恐惧而唯恐沾染死的气息。我的同事们,与我有相仿阅历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年纪轻轻,就已有父母中得绝症而逝的。还有过劳死、车祸死、火烧死、水淹死、自缢死、跳楼死、战争死等各种各样不期而遇的死,我们也不时可以从各种媒体看到、听到。南怀瑾老先生说过:所有的死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横死与正常死。以上种种死法都叫做横死;正常死,是老死,是寿终正寝,没有痛苦地死去。但似乎,现时代,寿终正寝已经是很稀罕的死法了。

人生的苦意,第二需要面对的是失败。

失败来源于竞争。在现代社会,竞争是多角度、全方面的,是普天之下横行四野的残酷现实,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有硝烟的,更多的是没有硝烟的。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投入了竞争的洪流中,除非不想融入社会而做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上个好一点的小学要考试,小升初要考试,以后还要经历中考与高考,甚至进入职场之前也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职场中每一项的任务都是对你的考试。但是,处在金字塔尖端的永远只有那一小撮人,尽管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为考试付出了种种努力,甚至是举了全家之力,但我们还是要经历一场场的失败,无数次地做“分母”,让我们一次次地在摔倒与爬起中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身体的病痛与虚弱,我一直深陷在抑郁的情绪中,仿佛死亡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地看着我。

于是,我去问讯哲人。首先读到的是周国平的名著《守望的距离》,里面有一辑《未知死焉知生》,读来颇有意思,我发现不是我一个人在思考死的问题,古今那些哲学大师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不愿也不肯舍弃的,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可怜的自我。”周国平先生答。这似乎击中了所有人的死穴。那么,反过来,是不是我能够说服自己,只要找到一条途径,可以慢慢学会舍弃这个可怜的自我,我是不是就不那么害怕死亡了呢?

我决定走进佛家的领地,观察与思考一下。我花了不少的时间阅读了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定慧初修》《禅海蠡测》等书籍,看着似懂非懂,并不能非常清楚地明白典籍的根本意义。其中有一本《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先生对《楞严经》的注疏)阐述了佛教产生的理论基石,可谓博大精深。从心性的源头说起,谈到宇宙的心物认识论,论证了心理与生理状况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以及修习佛法的实验原理。这似乎是认识世界本相的另一扇门,门内深玄,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理解范围,因为现今绝大部分的人是很难用自身来证悟的,已经得到证悟的人,就是遵从了佛的教言,以法修行,证得了果位的人。

于是,我决定试一试南师教授的七支坐法来调整我的心。在那段拖着虚弱病体的日子里,我所有的业余时间不是用来读这些书就是用来静坐。虽然静坐的时候思绪一波波涌来,根本谈不上清净,但就是如此,一年半以后,我发现,我的病不药而愈。

这时候,我体会到了心的力量,对佛法有了初步的信心。之后,我决意了解有信仰的那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我参加了放生活动。

我看着佛弟子们把地上小小的鱼虾尸体捡起来,轻轻地放入水桶,也许在一个外人看,这种行为不可思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行为是内心的隐射,这就是慈悲心,这是一种让人内心非常柔软温暖的力量。内心柔软的人是会感化他人的。佛弟子们长年累月义务教授儿童德育道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对这个世界的博爱与善意。

佛弟子们从不避讳谈论死,甚至把死亡学当作日常修习的重要功课之一,他们以佛法教理的死亡学出发,把已死的以及死后的神识可能会经历的痛苦讲述给人们,帮助他们了解在活着的时候如何规范自己的身语意,其积极的意义就是让人逐渐从无明走向智慧,过一种有利于身心的精神生活。

修行的现实意义就是不断地观察自心、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修心修到对什么都不计较了,心就安了。心安了,身就会安。

所以,佛是向死而生的,由死法出发,探究生法。

通过观察佛弟子们的言行举止,我发现无论他们是什么学历、做什么工作,以前曾经是什么性格的人,一旦进了佛门,都变得谦恭有礼,举止文雅。他们懂得什么叫敬畏,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不计较,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明白了怎么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而去有所作为。我无法不承认佛法的力量,如果一个思想体系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信奉的人能够行为得体而精神高贵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种思想,不值得我们去实践与弘扬吗?

文章转自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