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初学佛从哪里开始?


学佛从哪里开始啊?原先的接触,总会认为做善止恶就是学佛了,但是这不完整。我们将从以下几点与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1.佛教的觉悟

佛是世间和出世间最高觉悟的践行者、发现者、追随者、发扬者、维护者。

最高觉悟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自己觉悟;二、是能帮助他人觉悟;三、是自己觉悟和帮助他人觉悟都能做得圆满。所以说佛是觉,要加以说明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

到底要觉悟什么呢?佛教研究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相问题,这个解释是偏于人道的,也就是站在人道的角度,说学佛是要研究人的生命轨迹和人存在的空间范围的真相问题。所以从觉的对象上就分出二大块来:一、是要觉悟生死;二、是要觉悟宇宙实相。学佛的总体过程就是如此的。

怎么去觉悟呢?佛陀教给我们很多方法,借用了很多比喻,举了很多大菩萨修行的例子,乃至说了很多自己历史时期的修行过程,用以帮助我们从中觉悟。

这些内容都记录在佛教的经文典籍中,我们学佛人阅读佛教经典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明晰宇宙人生的究竟实在真相。可是这个课题是非常庞大的,我们不一定都有足够的寿命和基础去深入研究,所以就要有一个次第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以什么为手段,用什么样的方法,如何做保障?

2.学佛的第一步:学习因果,理解因果,明白因果,认可接纳因果

对此时的人来说,学佛的第一大要务已经不再是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而是要先找到一个安稳的避免伤害的场所,这就如一个人在旷野中行走,在白天会好一点,但如果在黑夜就会非常危险了。所以学佛就要知道我们在面临什么,我们会遭遇什么,我们能利用什么,能驾驭什么,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就如野外求生是一样的,你面临的种种危险,内在的危险,外在的危险都要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还要有应对方法。比如遇到某种动物要怎么办?没有食物水源怎么办?

我们面对的危险大略有三大类:

一、是自身内在的缺陷错误;

二、是外在的干扰影响;

三、是世间不可抗的运动轨迹。

所以学佛的第一步我私认为是要学习因果,理解因果,明白因果,认可接纳因果,从而减少自身内在缺陷错误的重大影响。事情来了,知道有因有缘才会有这样的事情,知道自己在过去种下这样的业因了,现在收获果实,就不会在其中激荡贪嗔痴,鼓动爱恨纠缠,这样就会从烦恼痛苦愚痴解脱出来,进入到清净平和中。

为什么我们很烦恼啊?为什么遇到这样的事情,那样的事情,很不开心啊?因为早些种下的就是如此,现在收获的如此,这没什么不对啊。谁叫早些的自己不明白道理随便播种,导致现在收获成了压力呢?

3.学习戒律,保护自已

学习因果当然最好是在戒律中学习,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道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像教育孩子,不是仅告诉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而是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从而举一反三。知道不可以做类似的事情,同样能做什么也是举一反三,我可以做类似这样的事情。

比如告诉孩子不可以把小的纽扣玩具含在嘴里,但是如果仅是见到纽扣就说纽扣,孩子就会下次含钱币;下次说你不可以含钱币,下次他就会找到其他的小东西放在嘴里,所以要告诉的不是单个的事件,这也不是我们的初衷。

所以我们的学习可能伴随几十年都是在做一个事情,就是学明白其中的规律,并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可能也做的不够好,比如说不要去杀动物,不去杀是否也不可以去虐待啊?是否也不可以去嘲笑啊?是否也不可以去咒骂啊?是否也不可以去吃啊?不能杀动物了是否不可以杀人啊?不可以咒骂人啊?不可以嘲笑虐待人啊?这就是举一反三啊,理同此理,事同此事,拿自己的心换对方的心。如果我自己都不想被如此对待,就不要施加给对方这样的行为,你不想被杀被吃,那么我就不要去杀,不要去吃,这就对了啊。

戒律的根本是保护我们,通过限制某些错误行为保护对方的同时,也在保护我们不被波及伤害。能这样做的人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很搞笑,或者很吃亏,或者很有病,但是要知道这是保护我自己的事情啊,你笑那是你的事情,我不能放弃自我保护的。就像骑摩托戴头盔,那东西不好看啊,可是只顾耍帅不要命吗?

在邪见纵横的现在,保护好自己已经是很难很难的事情了,所以学佛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懂得要从当下开始断除恶业和错误的行为。保护从现在开始,过去没来得及的,已经成熟的,那就要吃一堑长一智了。

4.学习阅读经

戒律都是什么,因果又应该如何理解和思维?这些都在经文中,我们学佛当学习阅读经文,从佛教经典中自己获取答案。经文就像课本,我们是学生,佛陀讲课的记录都在经文中了,如果学生是一个好学生,就要从课本学习佛陀的教诲。

明白道理了,指导行为,敦促行为,这就是践行道理,也就是真得在修行了,所以学佛修行分二步:一、是明白道理;二、是具体落实,也就是我们说的觉和行,理和事。

地藏经》是我私认为能更好体现宇宙人生实相的经文,其中讲解了很多善恶业的果报,讲解了菩萨的修行过程,告诉我们在遇到类似的生老病死要怎么处理。所以读经是要学习其中的方法,并调适好自己的节奏,把方法和自己的状态结合,从而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小的来说解决自己的困惑,解决自己的烦恼,解决自己的痛苦;大一点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再大一点就解决如何回归本位了。

道理在学习经文的过程中明白了,余下就是如何贴合自己的状态去落实道理,践行道理,从而把道理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从影响自己开始,待足够纯熟清澈了就会释放到周围去,影响更大范围的周遭了。所以学佛的根本就是通过自我的觉悟帮助大众觉悟,从而回到圆满的觉悟中,这就是刚刚说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

5.推荐功课设置

在群里我们有一系列成型的系统方案、步骤体系在推行,只是对老同修而言很熟悉了,所以也不会多问这些,新晋的同修可能还不了解。具体的三部走三位配合是以解决个人生死大事为第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在其中顺带解决各种现世面临的问题,但是如刚刚说到有的已经成熟了,就算跪着也得吃完啊,因为定业不转。已经成熟的果报就像熟透的苹果,我们不可能让他回到青涩的成长阶段,既然熟透了就要接受这个现实,而不应回避。

三位配合是每天可以去做的部分,是定课+小回向+普门超度

三部走是定课的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要解决的是愿力不足,业力太重,戒的敏感度不够,对轮回的认识不清晰的种种较为基础的部分;

第二阶段,要解决的是怎么继续提升,增加信心,培植福报,获得更深刻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第三阶段,要解决的是往生极乐出轮回了。

因为往生凭借信愿,而生愿在第一阶段为主要目标,增信是第二阶段的目的,如果前二个阶段都能完整地落实设计的初衷,在第三阶段求生极乐就很轻松了。自我的生死大事也就有一个基础保障了,往生保障在握,我们就可以抽出精力研究宇宙人生真相的终极问题了。往生保障在握,帮助他人、救护亲友就有了足够的基础,就不会出现救人不成,自己成了被救对象的尴尬局面了。如上大略地把学佛最初要做的部分简单说了一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