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次带班经历
2017年5月8日,是我作为实习辅导员第一次带班。这是半个月前商量确定的时间。但当天家父因阑尾炎住院紧急手术,预计下午4点结束,应该来得及参加共修。不料事与愿违,老人术后麻醉复苏缓慢,一直到晚上6点才出手术室,且比较虚弱。在纠结和愧疚中,只好向支持辅导员请假,错过第一次班级共修。
2017年5月15日,是第二次班级共修。按计划,早上带家里师兄去医院产检,晚上共修。不曾想检查结果异常,医生直接要求住院监测。办妥相关住院手续和入院检查已经是下午。多亏家里师兄理解,怀着不安和忐忑的心参加了第二次共修。
共修时,a师兄在分享时因紧张和身体本身等方面的问题,出现昏厥。于是现场一片混乱。没有紧急联系人的通讯方式,现场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经过半个多小时紧急处置才慢慢缓和,最后恢复共修到结束。
2017年5月22日,第三次班级共修。所有的师兄都来了,a师兄带着疲惫的病体安静坐在最后一排,仔细倾听每一位师兄的发言。大伙在和谐的氛围中圆满完成共修。
这三次“苦难”的共修经历,让我想到很多平时不曾思维的问题,我从多角度进行了思考。
一、很久以来,内心一直不愿接受平时经常请假、不能按时参加共修的师兄,总是质疑:一周几个小时的共修为什么就不能保证呢?带着“一定是主观上不重视”的设定去看待身边请假的师兄,无法真正落实陪伴、关爱、理解,无法用慈悲化解内心的嗔意。亲身体验自己身边发生的无常和a师兄身体现状,我多少思维到,善根福德因缘对修学的意义。同时也明白慈悲不是在嘴上,八字方针不是在书上,在这些发生的当下就可以落实且体验。
二、作为一名实习辅导员,面对新班,如何创造良好氛围,落实陪伴、关爱尤为重要。面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因缘,不同学习目的和学习分享能力的师兄,如何让他们愿意改变原来的学习习惯,放下多年养成的串习和设定,以模式为导向?这是一个漫长且缓慢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时间过度的压力和要求会适得其反。也就是先落实陪伴、关爱,双方才能彼此理解,并以合适方法有效引导。
比如对于班级共修分享,初期阶段,部分师兄会有恐惧紧张心理,可以先弱化要求(但又需要明确标准)。这样师兄们在相对宽松的状态参加共修,在过程中说明为什么分享,分享为什么需要规范。
三、安全预案的建立完善。共修如果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应如何操作?首先是完善每位师兄的个人信息,如紧急联系人等资料,并将信息有效传递到每位辅导员手里;其次是建立一套处置流程和事后备忘录。
四、如何建立正思维。开班初期,面对新班师兄的各种变数,面对班级繁杂事务,如何正思维,非常重要。同样的事既可以成为凡夫心增上缘,也可以历事练心,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正思维和关注点。如:几位师兄请假,我们可以纠结在考勤上,也可以启动慈悲去适当关爱、陪伴。也可以关注提醒在场的师兄,珍惜善缘,珍惜当下。
师兄不分享,或分享不在模式上,我们总喜欢横向比较,而忽略纵向,忽略每个生命的不同起点。往往容易贴标签,增加自己烦恼,增加师兄分享压力。在今天的社会,能有缘安住三级修学,能身在现场,能愿意分享,是多么不容易的因缘。我们应加以随喜赞叹,而不是太过于关注分享的语言和时间。分享是一种能力,慢慢就会提高。到目前,我们很少看到一年以上的师兄分享会有问题。所以这不是问题。新班中总有过目不忘的年轻人,也有学习能力较弱的年长者,如果不能安住在正思维上,难免产生比较而影响自己,影响班级氛围。
这是我前三次带班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但是面对从来没有经历的班级新师兄,内心还是留下许多感性的记忆。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感恩这段义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