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所有的观想修持中 只有观想死亡才最为殊胜!


观想死亡最为殊胜 (资料图)

轮回是所有众生共同相处但很不和睦的的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着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生命。这数不清的无数生命死去活来、永不休止地使轮回无限期地延续着。

轮回是一所无穷大的监牢,所有众生都是这所监牢中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烦恼五毒是这所监牢的墙壁,坚不可摧,无法攻破。虽然我们极力要逃脱,但结果却使我们越发不能逃脱。

轮回是由因果编织出来的一张大幻网,网上所有的众生都将虚幻认做真实,把希望寄托在虚假的幻觉上,妄想获得欢乐和幸福。但是,许多事情都在变化中,种种的变化打破了一个个泡影。于是,我们在心理上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失望的痛苦,进而用虚幻重新编织新的希望。不过,所有的寄托在最终都得到了同样的答复,那就是死亡——令所有众生都无法回避的死亡。

藏地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从前,有个穷人,他努力劳作得到了一大口袋青稞。在回家的途中,他将这袋青稞用绳子悬挂在树干上,然后躺在树下睡觉。这袋青稞使他异常的高兴,以至于无法入眠,他幻想着:如果以这袋青稞为本,卖掉以后,可以做生意,不过多久,我就会成为有钱的人。那时,应当有许多漂亮的女孩子喜欢我,向我求婚。我会选择漂亮的姑娘做我的妻子,并且同她生个小孩,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呢?他左思右想,这时,月亮从东方升起,他想:这是多么好的征兆啊!于是,就给孩子取名为“月闻”。就在这个时候,老鼠爬上了树干,咬断了拴口袋的绳子,口袋掉下来,正好砸在他的身上,结束了他脆弱可怜的生命,也打破了这场虚幻的妄想。

很多人说:“现在,我还没有实现自己的计划,等我做生意有了钱,买了别墅、汽车以后,我会安静下来学佛,也会拿钱做善事,帮助寺院和孤寡贫穷的人……”其实,谁能保证说这些话的人在没有赚到钱和买到别墅、汽车之前不死呢?

我们所依赖的这个躯体,就好像一所旅店。我们是暂住在这个旅店里的游客,住了一段时间,应当离开这里,去我们要去的地方。但是,因为我们的愚痴,将旅店的客房错误地当做永久的居处,或认为这房子就是自己,以至于不知道自己是谁。

佛陀说过,世间没有不变化的,只有变化本身是永远不变的。有生必有死,这个世界没有不死的。就我们南赡部洲的人类而言,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死,怎么样死?这些问题都是没有人可以预知的。有死于母胎中的胎儿,有刚刚出生就死去的婴儿,有才会爬行就死去的小孩,有死于少年的,有死于青壮年,有死于衰老的……阿阇黎提波尊者说:“让我们死掉的机会很多,让我们生存的机会却很少。”火灾、水灾、毒药、强盗、野兽等,都可置我们于死地。尤其是现在,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原子弹、导弹、毒气、军火、高速公路等,都是可以让我们脆弱的生命刹那间结束的死缘。

死亡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不会延长富贵者的死期,也不会让痛苦的人早日死去。以往的帝王天子高高在上,威风凛凛,无数人呼他们为“万岁”。但是,没有几个活到百岁的,他们一个一个无奈地死掉,权威、亲眷、臣子、财富、宫殿等,都象泡影般地破灭。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不死,而且,这一切生前所苦苦追求和执着的,都无法带走,只有善、恶的果报跟随着自己,如影子般从不分离,也无法分离。

追逐财富的人们被贪欲驱使着,一天比一天烦扰,财富的积累并不能使自己睡得香甜。反之,得到一百万后,会想一千万,得到一千万后,会想八千万,终其一生,几乎一直在做钱财的忠实奴仆。刹那间,死亡到来,防不胜防,无法预料,无可奈何地空手走向极其可怖的中阴境界。神识象狂风中的一片羽毛,没有着落,没有依赖,极其可怜。

我们的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及父母等,一个个地相继死去。然后,我们会成为下代人的父母,祖辈、曾祖辈,接着又会死去。

繁华的都市里,现在有多少万人在奔忙,几十年后又是新的多少万人在忙来忙去。以往的富人,现在或许沦落为沿街乞讨的乞丐;以往的富豪,现在或许被收押在牢狱中;从前的闹市,现在或许是一片阴森荒凉的坟地;现在繁华的闹市,将来说不定会是人烟罕至的荒野郊地。

人的生命就像狂风中的一盏油灯,瞬间即会逝去。我们贪着睡眠的乐趣,在气息徐徐呼出和吸入间入睡,但是,一口气呼不出去或吸不进来时,便会一命呜呼。大清早能醒来,的确是很幸运的。

人们终其生命都在忙忙碌碌地追逐钱财、名誉等现世的安乐。然而,死魔强硬地挟持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千军万马都无法抵挡,束手无策。那时,任凭将军的勇猛、英雄的威武、富商的钱财、学士的才华、美人的姿色……这些都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阎罗王用黑色的绳索套住我们的脖颈时,转眼便会面色苍白,手足无措,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遁的,无法躲藏的,任何力量无法援助和挽回的。因此,没有死去的人,当下就应该发心修持正法,这样,即使死神到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我们早就为死亡之旅准备了充分的路费。

一个很有财富的人,因为拥有钱财而傲慢无礼,蔑视别人。终于有一天,他破产了,因为他以往的骄慢,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大部分不愿意学佛的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和老年人的事情,好象只有出家人和老年人才会死,其实,死亡是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贫富的。假如有一天,死亡降临时,因为生前没有行十善,所有可怕的景象都会显现在眼前。面临这些,只有空手抓胸,恐慌万分。到了中阴的境界,各种狰狞愤怒的面孔迎面袭来,种种使人怖畏的声音如万千个雷声同时震响,极其恐怖的神识飘忽不定,没有着落……

释迦牟尼佛曾说:“所有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所有的观想修持中,只有观想死亡才最为殊胜。在我的弟子中,如比丘舍利弗及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向他们供养伞盖等物,都比不上刹那间观想无常殊胜。”修无常观是趋入正法之因,是精进修行善业之缘,最终是通达法性的助伴。帕荡巴尊者说:“如果身心生起无常之念,最初是趋入正法之因,中为精进之鞭策,最终能证得法身光明。”

《旧杂譬喻经》中记载了三个得道者相互询问得道的因缘,其中一个人说:“有一次,我在葡萄园中,看到成熟的葡萄鲜亮熟美,挂在枝头十分美丽。但是,被人采摘后,满地一片狼藉。看到这些,顿时觉得世事都是如此的无常,我因此而悟道。”另一个人说:“有一回,我坐在水边想自己的心事,听到妇人用手清洗器皿时,手镯触碰器皿,因缘和合发出声响,我由此而悟道。”第三个人说:“我坐在池塘边上,见到水中的莲花美丽鲜艳,十分醉心。这时,来了几十辆大车,人和马都下水去洗澡,他们将池塘里的莲花糟蹋得乱七八糟。我想:世间万物都如同这些莲花一样无常,因而悟道。”

为什么疯狂的人们充满了贪、瞋、痴的无穷力量呢?那是因为人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死亡这个最大的结局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考虑过该用什么去品味死亡这个无法预料的“最后的晚餐”。生意人会和别人说“什么都可以商量”,但死亡是容不得商量的,也是来不及商量的。更为可怜的是那些在临终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娇妻、爱子和财产、地位的将死之人。然而,死神却会在刹那间毁灭我们的生命,一下子就将我们推入另一个与生时截然不同的阴森恐怖的世界。

修行佛法的人如果不明白无常的道理,纵使获得正法的传承,终将修行无果,或者退失信心。真正明白死亡无常的修行人,对于现世的俗务会生出厌恶之心,如同见到令人作呕的残食一般。然而,无知可怜的人们对无常和死亡毫无准备,依然用极其短暂的时光追寻梦幻泡影般的乐趣。

从前,圣迦旃延尊者在一次托钵行乞时,见到一个人怀里抱着小孩,津津有味地吃一条鱼。这时,一只母狗跑来吃他丢在地上的鱼骨头,这个人便拿石块打在母狗身上。尊者用神通力观察,知道那条鱼是这个人死去的父亲转世,那只母狗是他母亲的转世,怀中所抱的小孩是他前世的仇人,因为果报使然,转世为他的孩子,来索偿命债。迦旃延尊者感慨地说道:“啖父肉打母,怀拥恶怨仇,妻食夫之骨,轮回法甚惧。”

我们今天的仇敌,来世或许成为伴侣和亲朋好友,这一世的亲眷、朋友转眼间也会成为仇敌。虽是父母兄弟,也会因为钱财等原因,互相残害。纵使夫妻二人,也会因为名利受用而反目成仇。好多夫妻在没结婚以前,彼此都很爱慕,但是,婚后生活在一起,时间久了便产生矛盾,开始争吵。假如有一天,丈夫或妻子突然死掉了,留下一个人悲痛得要命,在尸体边嚎啕大哭,后悔不已。眼泪和哭声是没有用的。所以,应该知道怨与亲也是无常的,何必相互争吵呢?

人生的苦乐是无常的,上半生享受荣华,到了下半世,沦落为乞丐。也有前半世贫困不堪,下半世享受安乐的。更有前半世做乞丐,沿街乞讨,而下半世成为帝王的。世间有许多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而且拥有名利,但是,到了体衰年迈时,先前所积的福德耗尽,思维不清,言行颠三倒四,被人取笑,往日的福德丧失殆尽。也有不学无术的人,上半生多造恶业,而下半生潜心修持正法而得成就。也有人修持不怎么样,没有思维死亡无常的可怖,若有施主或弟子供养、顶礼时,自己得意忘形,认为我就是高僧大德、大法师、大堪布、大转世、大喇嘛,心中生起了强烈的傲慢。这些都是修行人被魔鬼引诱,被世间八风所动的境界。这个时候,应当观想上师三宝,思维死亡无常,明白这些现象都是幻觉,不要被假相所迷惑,应该忏悔自己的过失,谦下待人,不要忘记轮回的苦处,生厌离苦海的想法。密勒日巴尊者说过:“在无人的洞穴中,恒久的修厌离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上师三宝。”

从前,有个仇敌很多的人,皈依了三宝,在山林里闭关,成为精进修行的比丘,甚至可以腾身于虚空。有一天,他吃东西时,飞来了一大群鸽子。这个比丘心想:我如果有这么多的军队,那有什么样的仇敌打不败呢?因为这样一个邪恶的念头,后来转世为军队的头领,率兵征杀,造下许多恶业,修持的善业被恶行摧毁。

因此,象我一样,修行过几年,在洞里住过几年的人,如果为了名利和供养,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时刻都不会忘死亡无常。

大善知识喀喇根秋在山洞里修行时,洞口长着一丛荆棘,每次出入都挂住袈裟。他很想除去那丛荆棘,但是,转念又想:假如我死在洞里,就不会再出来了。出洞时,袈裟又被荆棘挂住,他又想:我会不会死在外面,不再进入洞中了呢?就这样,这位大善知识在洞中修行了多年,乃至于圆寂后,那丛荆棘始终没有被除掉。

吉美领巴上师在藏历七月去温泉沐浴,因为去温泉的路很滑,而且没有台阶。弟子们要为上师修筑台阶,可上师却说:“明年,我还会不会来这里沐浴呢?你们何必烦恼呢!”传说吉美领巴上师经常这样向弟子们开示无常的道理。

以往的修行者,在晚上入睡前,将茶碗反扣,将炉灶中的火熄灭,这些常人不理解的行为都是对死亡的随时准备,是观修死亡无常的殊胜方法。

修学佛法的人应当知道: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下至无间地狱,没有长生不老和永恒不变的。除了转变、增减外,生的结局是死,聚合的结局是离散,集聚的结局是消失……我们从诞生那一刻开始,便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象临刑的死囚犯一步一步地走向刑场一般。过一天,我们的生命就少了一天,离死亡就近了一天。过一月,离死亡接近一月。《入行论》中说:“寿命随时减,昼夜不停留,寿命不能增,我必死无疑。”

观修死亡无常,可以舍弃对现世名利、金钱及美色、情欲的贪爱与执着,鞭策我们精进修持,远离瞋恨和愚痴,终将成就正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