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得多完美总会有人不满意
坦然面对并一笑置之,就是最好的方法。
摩醯提利因佛陀拒绝自己的求婚,而怀恨在心。后来她成为优填国王的三位后妃之一,当她听到佛陀来到高赏比城的消息时,就雇请一些恶徒,在佛陀进城化缘时加以毁谤。
这些恶徒到处尾随佛陀,并大肆毁谤。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毁谤,使得阿难达尊者无法忍受。他劝佛陀离开,到另一个城市去。但佛陀拒绝他的建议并慈悲的说:“到别的地方去也可能受人毁谤。一个清白的人每次受人毁谤时就离开是不如法的作为。在什么地方发生问题,就要在当地解决该问题。这就像只战斗中的大象,默默忍受来自四方的箭,我也要默默忍受人们的毁谤。”——节选自《法句经》象品
《阿含经》:“若人有大力,能忍无力者,此力为第一,于忍中最胜。”
人与人相处时,我们都会难免遭人嫉妒,因而受到不公的评说和毁谤。这也是作为人的一个可悲之处。我们长着一双眼睛,总是喜欢去看别人的过错,一张嘴巴也总喜欢去评论他人的对与错。从来不会从自身找问题发现缺点的我们,太喜欢拿自己当回事了。
所谓人言可畏,并不是要我们去躲避无理的评论,而是要学会用智慧的方式去看待流言蜚语。社会上总有那么些人,喜欢不懂装懂的摆姿态,对道听途说的不真实情况肆意宣扬和捏造。就好比网络上很多歪曲事实的谤佛、法、僧的行为,这种无知的后果除了自己造业外,无任何作用可言。
邪总是不能压正的,时间也会证明一切。作为佛弟子的我们,皈依佛门是要让我们遵从佛陀的教诲断恶修善。虽然累世的习气不可能一天就改完,但也没有理由和借口,让我们打着佛教徒的旗号,再去参与是是非非,在旧的习气上增添坏毛病。
佛法的主旨是用来反观自心,让我们依照大德们的教化,来把蒙蔽已久的佛性开启。用修行的方式,除去内心中犹如黑暗一般的恶习阴影,揭开这个狭隘自我的封闭,让本具的真善美光彩照耀出来。
但是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对于自己该修行的功课任务完成多少先不说,却很有功夫去指点其他师兄姐弟之间的行为举止。互相口口相传评说金刚道友之间的不是,要么共修道场间拉帮结派搞不团结等等。或是自以为皈依时间久,完成的功课数量多就摆资历,以气势压人,对新皈依的师兄弟妹之间指手划脚。这些行为,我只能很遗憾的说,大家修的不是佛门中的大慈大悲,基本属于世间的人我是非。
慈悲和智慧的含义,不是让我们对于无理示弱和回避,也不是让我们去理论争执。这样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遭遇无知的诽谤和被谩骂时,我们不需要去理睬造势者的言行。因为不需要将我们的人格,降低到等同于喜爱口舌是非之人的人品一般。
如果我们内心中对别人起了嫉妒之心,那是我们内心扭曲的写照。如果因为自身心里的缺陷,还要去无中生有抹黑一个无辜的他人,那是人品缺失和道德不正的说明。客气一点的说,佛法会救度每一个深陷轮回之苦的众生。但是不要以为大爱的慈悲,以及别人对于我们的付出就是应该的,就心安理得可以坦然接受的。
如果我们不用佛法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那我们造恶的起心动念,充满贪嗔痴所引发的行为举止,结果只会让我们作茧自缚的继续沉沦和自讨苦吃。佛法是帮我们离苦的方法,但不是说诸佛菩萨就可以代替我们离苦得乐。是否断恶是否行善,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做得如何完美,一定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有人喜欢,也一定有人不喜欢。如佛陀一般这样伟大的觉者,都会遭人毁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不足的地方,因而听到不同的声音,也是在所难免。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和真修行人,当有人毁谤我们的时候,应当视为是自己往昔业力的现前,此际正当消业时。利用这个被人毁谤的契机,正好积极修行忍辱。如果我们不是正确对待,反而在被毁谤的当下,立刻生起想要辩解的念头。在反唇相讥的那一刻起,已毫无任何修行对治可言了。这种防御式的自我保护,不但让我们无法正视对境用来修行忍辱,反而内心因不满对方的说辞生起的嗔恨心而造业。
我们做任何事时,要清楚明白自己所言所行,是不是带着正知正念,带着自利利他的发心,带着广大的菩提心,并能让大多数人因此而受用才是关键。要是有利益广大众生的用意,那完全可以继续努力。将正确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心无旁骛。如果生起放弃或逃避的想法,大家可能还会认为,这正是你默认而心虚的表现,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只有担当并面对,默默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是适宜的行为。
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这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本没有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事物。所以,在面对毁谤或不同声音的时候,清醒看住一己之念,缄默不语是一种儒雅的姿态。坦然面对并一笑置之,就是最好的方法。
少说别人修好自己,对于无理的毁谤时,安住在忍辱中。这样大家都从自身约束开始,少一些是非就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理解和信任,人世间的冷漠就会被温暖取代。一个能忍辱毁谤,调伏自心的人,才是人中最尊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