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法师:为什么古代高僧能够不畏艰险西行求法?
求法 (资料图)
公元399年,是玄奘大师西行前两百余年,法显大师就以65岁高龄,历时15年,穿过雪山,越过沙漠,渡过惊涛骇浪的大海……
其实在东晋时代,参加西行求法的人虽然很多,但是绝大多数人或死干途中,或中途折返,或留居异国。真正求法有成就而又回到中国的人是不多的,法显大师是这些少数人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法显大师的西行求法,已年逾花甲。他以如此高龄而不畏艰险,实在令人敬佩。
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力量使他不畏艰险?也许就是佛教的安忍度的修行了吧。在法显大师的求经和朝圣途中,他不畏惧任何艰险,正是因为他本着自身的信仰和信念,对一切外在的怨害都能够安忍。
六度的安忍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可以知道一位大修行人圆满修行,更是成就佛道的重要助力。
安忍的主要是对三种事能够安然忍受,它们分别是:他有情的怨害、自身所生的种种痛苦、大空性等甚深法藏。能够安忍他有情的损恼,需要的是慈悲对治嗔恚;能够安受自身所生的众苦,则需要兼具对治怯弱的勇气;而真正能够善安住大空性等甚深法,就需要对胜法胜解的拣择智慧。所以,忍辱度真正的圆满唯有依靠调伏自心、息灭忿等烦恼方能达成,而不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
根据对于安忍的定义,分成三种:
耐怨害忍:怨对能受,名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贫病寒热种种苦至,忍而修道不退屈,名安忍苦忍;
谛察法忍:于甚深法能谛思维审观义理,名谛察法忍
忍辱度最不共的地方就是其深含的智慧元素。忍辱不同于压制式地忍耐,其丰富、圆润,且富有弹性。正因为忍辱以智慧为体,所以忍辱能化解所有负面情绪对心的影响而不让其驻留。显然,要获得法显大师这般的毅力,不仅仅是忍受外界的苦难,更重要的是以智慧来理解对境。
法显大师的西行,最初他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和慧嵬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西行求法的艰难历程。他西度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其艰苦的历程,可想而知。不久,过葱岭,山路更加危险。凿石通路,七百余处。过小雪山,同伴慧景被冻死。从此,法显孤身一人进入北印度境。最后,法显大师独自一人经瞻波国,到达东印度的印多摩利帝国,而后,泛海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