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修学“七支行愿”引发的思考


这期带班学到七支供的礼敬支与供养支,大家陷入对“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迷茫中,有些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起修。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理路。

一、整体观

首先七支行愿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直接临摹佛菩萨的品质,是立足于果地的修行。通过观想,临摹佛菩萨的境界,让我执烦恼无处遁形,以此来瓦解凡夫心,成就智慧慈悲

那我们来看看七支行愿在整个道次第所处的位置,七支供处于“略示修法”之六加行中第五加行集资净障,六加行的重点是生起至诚的皈依之心及调整修学中的发心,其中七支供主要阐述积累资粮及忏悔业障对于修行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七支行愿是集资净障的最好方法。

二、用好修学辅助材料

不得不再次唠叨一下目前最新版《道次第》辅助材料的缘起,这是厦门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师兄发心,重新整理汇编,在原有辅助材料的基础上,又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并且每次修改都是经过导师认定才最终成文,这期间所花的时间与精力是无法想象的,听说这位师兄生了几场大病。在我们眼前呈现的唾手可得的修学材料,是凝聚了导师的智慧,师兄的辛苦付出,我们应当生起感恩之心,珍惜之心。我最有感触的是思维导图,以前自己在学修《道次第》的时候,会在整理法师开示脉络上花费很多时间,而且难免会有遗漏的地方。现在有了思维导图,可以简单归纳整理导师开示的脉络,之后和思维导图对照,这样很快能找到修学中习惯性忽略的内容,可以把相对多的时间用在对法义的思维与观修上。

那么辅助材料到底如何结合自己的修学才能更有效呢?跟师兄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1.学前思考的问题,就像是菩提大道上每个站点的路标,告诉这段路程的方向,这样本期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清晰,不会跑偏。那么修习法义之前要思维这个问题我是如何认识的?一定要很清晰地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而不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哼哼哈哈”,草草了之。有时凡夫心是很狡猾的,当你的认知不清晰时,很容易在修学过后,把佛法的正见混入先前的认识中,慢慢地模糊不清,结果就是学了、忘了、不了了之。

比如说本期法义的问题“集资净障对于我修法有何必要性?具体要怎么做?”先前的认知:集资净障很早就有过接触,知道学佛要积累资粮,消除业障,至于是否真的必要,其实内心没有很强的感受,除非遇到麻烦了。那怎么做呢?身边也有很多声音,多去放生、参加法会、多做佛事。自己的认识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当我们把自己以前固有的认知内心清晰化之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去修学当期的法义。了解导师是如何开示的?和自己固有的认识偏差在哪里?其实这也是思想碰撞的一个过程,碰撞的越激烈,越是能让你对法产生探索的意愿。如果只是对学前思考的问题“瞄一眼”,那么很容易陷入知识性的学习当中,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认识与佛法正见之间的偏差,也就难以产生思想的碰撞了。

2.思维导图,我是在恭听或是阅读导师开示之后,梳理本期法义脉络时用的,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把导师开示整个脉络梳理得很清晰。本期法义导师讲了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是通过哪些点来阐述支撑的,这样能从整体上把导师开示的脉络梳理得更加清晰,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思维修习,新版辅助材料修习题编写得很细,由若干大问题组成,每道大题又分为若干小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思维修习的大问题涵盖当期法义的所有重点,而且是有次第地引导大家思维,并逐步形成定解的。而大题下面的小题,是对大题的展开和深入,让你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深入。思维修习的大问题到底是如何引导大家一步步契入佛法正见的呢?例如积资净障对于修学有何必要性?如果认识不到积资净障的必要性,那后面七支行愿的修行就显得动力不足。如何认识到积资净障的必要性呢?从外在障道违缘、助道顺缘去观察认识,从自身的修行经历去体会,从身边师兄的修行状况去体会,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很真切,容易产生感觉。之后也要观察,为什么会这有这么多的障缘?其根本在哪里?当进一步思维,会发现引发业障的根源在于自己的内心,一切外在结果的显现都来源于心的造作。只有从根本上把心忏悔清净了,把念头安住在善所缘境,才能真正成就助道顺缘。

4.心行检验

心行检验是与学前思考遥相呼应的,把修习本期法义之后应该导向的认识与心行清晰地告诉我们,并指明了心行应该抵达的站点在哪里,也是和自己目前心行状态的一个对照和检验。当没有树立正确的心行时,就要反思BUG究竟在哪里?找到症结所在,这就是修行提升的空间。

三、把握重点难点

在班级共修时大家对如何从有限到无限感到不知所措,观想不起来,不知如何观想。如何观想从有限走向无限正是本次法义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我们座上如何观想呢?首先,礼敬支与供养支的对象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通过对佛菩萨的礼敬与供养,强化佛菩萨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生起虔诚的恭敬心;其次是通过观想,从礼敬一尊佛到礼敬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由无明建立起来的我执,当我们把礼敬和供应的对象放到无限上的时候,其实内心的我执是没有了着力点。就像一把剑射向了虚空,要去体会虚空的感觉,而不是执着在箭上。导师在开示中曾说,普贤行愿的观修立足的见地非常高,是临摹佛菩萨的境界,通过理解来接受是很难的,需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通过信来接受。那具体落实到当下的修行中,应该如何操作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试着去按照导师开示的观想方法去观修,先试一试,只有实践了之后才能把书本上的法义转化为自己的体会,无论体会停留在哪个层次,都是一种转化,一种自家心田里流淌出来的东西。其实导师早就给我们实施了方便法门,每天的皈依共修仪轨里面就有七支行愿的观修,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打扫好自己的心灵环境,做好前行,以一种清净的心,在导师的指引下随文入观,逐步打开心量,快速积累成佛的资粮。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