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证悟后,最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佛法虚空般深奥广大,典籍如大海般浩瀚无边。初学者常常感到茫然:应该从哪里入门呢?其实,佛陀在最初宣讲佛法的时候,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佛应从哪里开始。

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佛证悟了无上佛果,为令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于藏历六月初四这一天开始传法,史称“初转法轮”。初转法轮这一天,是众生福报和传法因缘都具足的殊胜之日。初转法轮的过程与内容,不仅揭示了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更为我们后代弟子指明了入门之处。

佛陀证悟佛果之后,发现自己证悟的境界宛如无上甘露,不可思议,远离四边八戏,超越一切二元对立,获得光明大自在的无为法和圆满大法界的究竟境界。而世人的思维、言行以及所处的环境都属于有为法,缠缚于生死,没有远离二元对立,所以对佛法无法理解,更难以通达。于是,佛陀在四十九日之内保持沉默,在自证的殊胜境界中安住。

这是不是意味着佛陀不够慈悲呢?当然不是。佛陀为了救度众生,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艰苦修行成就佛果。佛陀在证悟后四十九天没有传法,是为了让众生懂得佛法的无比殊胜、稀有难得,生起虔敬珍重之心,这样才能够领受佛法,这正是佛陀大慈悲和大智慧的体现。

在这四十九天中,佛陀默默加持当时印度最受崇敬的天神——大梵天和帝释天。在佛陀的加持之下,大梵天对佛陀生起了敬仰之心,萌生了祈请佛陀为众生传法的强烈愿望,于是带领无数天人眷属向佛陀祈请,但佛陀没有应允。于是大梵天邀请帝释天一同前来,帝释天也带领无数眷属前来挚诚祈请。这时佛陀才答应传法。而对于传法的地点,佛陀选择了深具加持力和功德的圣地,过去诸佛初转法轮之处——鹿野苑。

佛陀在证悟之前,曾有两位外道的老师,佛陀本想先为他们传法,但二人这时已经去世。于是佛陀找到了乔陈如等五位行者。这五人不仅与佛陀宿缘深厚,也是当时根器最好的人。他们都是佛陀的亲戚,在佛陀出家之后和佛陀一起苦修,希望通过苦行获得解脱。后来佛陀发现,修行要保持中道,极端的苦修并不能获得成就,于是停止苦修,离开了五人,接受了牧羊女输伽陀供养的牛乳,又接受了卖草人扎西先生供养的草垫,在菩提树下禅修,终于证悟佛果。

当佛陀来到鹿野苑找到五人时,他们依然在苦修。他们看到佛陀走来,认为佛陀背弃了当初的修道誓言,对佛陀心生反感,于是一致同意都不起身,一起背对着佛陀。但当佛陀走近时,他们自然被佛陀的威仪所摄伏,不由自主地起立,恭恭敬敬地迎接佛陀。于是佛陀开始为他们传法,这就是“初转法轮”,这五人被后人尊称为“五比丘”。

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苦谛和集谛是相对真理,灭谛和道谛是绝对真理。苦谛和集谛是属于轮回,灭谛和道谛是属于涅槃。四圣谛首先从苦谛开始。为什么要从苦谛开始呢?因为佛陀已经证悟,凡夫还在轮回,二者之间唯一能够沟通的话题只有“苦”。 正如一位世界伟人所说:有两个东西能让我们领悟真相,一个是痛苦,一个是真理。凡夫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痛苦,而佛陀了解众生痛苦的感受,修行成佛的目的就是让众生远离痛苦。苦后面加一个“谛”字,说明对于凡夫来说,苦是真实存在、无法逃避的。好比一个人在做梦时,对于他来说没有苏醒之前一切梦境都是真实的。六道众生都离不开苦,只是感受的层次不一样。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感受的是“苦苦”;天道众生感受的是“行苦”;人道众生感受的是“坏苦”,但同时也有“苦苦”和“行苦”,只是“坏苦”比较明显而已。

众生之所以沉溺苦海不能自拔,不是因为运气不好,也不是因为上天不公平,而是因为苦有因和缘,这就是集谛。所谓“集”,是指很多因素的集合。比如说,基督教认为痛苦来自上帝的惩罚,这就不是“集”,因为上帝只有一个。“集”是指痛苦来自无始以来无量因缘的和合。集谛之母是无明,集谛之父是我执,二者结合产生了八万四千种烦恼,制造了各种各样的业,导致了无数痛苦。

苦谛是果,不能改变,只能接受,所以佛陀开示五比丘说:“苦谛应知。”要想远离痛苦,就要断除集谛,称为“集谛应断”。比如我们想消除黑烟,必须熄灭火焰,因为烟的根源是火。

灭谛是指苦谛消失后的涅槃境界,明白了灭谛的美好和圆满,众生才会勇猛精进地实修道谛——达到灭谛的方法,所以佛陀接着说了“灭谛应证”的道理。道谛从资粮道开始,先受皈依,然后修持出离心、发起菩提心,逐步进入加行道,再升入见道、修道、无学道,这就是“道谛应依”的道理。

《宝性论》中曾用治病来比喻四圣谛:首先,患病是苦谛;病人找医生诊断、发现病根是集谛;病人坚持吃药、配合治疗的过程是道谛;最终恢复健康是灭谛。

佛陀宣讲了三次四圣谛。第一次阐释四圣谛的本质: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灭,可证性。第二次解说四圣谛的修持方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第三次讲述四圣谛的成就: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这三次宣讲相当于“基、道、果”的层次。五比丘听闻之后,先后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并成立了最初的僧团。从那以后,世间才有了佛、法、僧三宝

四圣谛的内容微妙深广,这里只是简要地介绍。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学佛要从苦谛入手。只有对轮回的痛苦生起刻骨铭心的感受,才能进入佛法之门,并逐步走上解脱成佛的光明之路。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