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镜到底应该“照”谁
最近对于个人分享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简单汇总,分享给师兄们!
1.分享多用“我”,少用 “我们”,更少用 “他、他们、你、你们”,佛法是照自己的,不是照别人的,多检讨自身,照自己的过程就是给自己的心洗澡的过程。
2.照缺点:多用“我”,检讨自身不足;少用或不用“你、你们、他、他们、我们”,当自己的发心是真正利他的时候(有没有嗔恨心、有没有烦恼心),可以适当善巧地提建议,不要对结果有设定,不要设定对方一定要按我说的发生改变。
提建议其实还是要求挺高的,如果发心调整不好或者明显可能不合对方的因缘,可能就变成了发泄自我情绪的指责,那么还是少说比较好,要不不但帮不到对方,还成就了自己的凡夫心,成就了更多的烦恼,得不偿失。
3.照优点:多用“您、您们、他、他们”,适当用“我们、我”;多随喜他人功德,观照他人善行的过程,也可以成就我们的善心。
4.分享的基本要求:把佛法之镜照出的自己如实地呈现,真实呈现的过程(真实真诚最重要),就可以给其他人启发,同时让自己更好地觉知和改善。
不必要求分享好。什么是好?关于好本身的设定就是一种不真实,就是一种不真诚的状态,就是处理过的。我们是病者治病,有病本身并不可怕,承认也没有什么,大家都差不多,没啥见不得人的。承认自己有病,然后如实地一步步去治疗就好,只要听医生的话如实治疗就好。
病人看病最怕的是什么?是不承认自己有病,每天告诉自己的病友和医生,我挺好的,我没病或者我吃了一点药就全都好了,或者我没有吃药,假装自己吃了药效果很好……这些类似的行为最终害的还是病人自身,而且也可能会影响别的病友,让对方误认为不吃药貌似也没什么问题啊等等,最终害了自己还害了别人。
5.当别人照自己时:尽可能地看到对方的善意,把这个作为自我提升的机会,然后保持感恩。如果暂时心行不能接纳或者觉得委屈,那么至少观照让自己不嗔恨,可以不按他说的做。
另外对方如果对自己有特别大的误解,或者诋毁,那么可以直接和对方沟通或者在合适的场合提醒对方,这也是帮助对方觉知的机会。
在所有的过程中,行为本身有时没有绝对的对错,背后的用心更为重要。
6.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中,皈依、发心决定方向,其他决定过程和动力,如果方向错了,一切都是白费,甚至有副作用,只能成为凡夫心的增上缘,所以对于皈依和发心的修习是要特别注意的。
7.忆念自己苦,继而联想到他人的苦,忆念三宝的功德:多去思维,这样才能更多地随喜他人的进步,检讨自身的不足,感恩对方的建议帮助,接纳和理解对方的意见乃至指责,三宝在内心的力量是一切的基础。
总之对于别人的建议尽可能地接纳和感恩,但作为自身来说,还是多观照自己比较好。自己的心我们可能都搞不清楚,何必过多要求别人呢?还是多一些陪伴关爱理解,少一些引导或者教导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