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玄法师:精诚所至 祖师们对佛法的殷重之心


精诚所至(图源:网络)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修学佛法,很多人修得很“不执着”,可是诸佛祖师对佛法,却是超乎寻常地虔诚敬重,甚至在今人看来,恐怕想都想不到呢!

宋代的晦堂祖心禅师,见到晓月公晦禅师所作的《楞严标指》,觉得十分宝贵,便前往宝峰寺去亲近公晦禅师,每次听到他讲的一字一句,都如获至宝,喜不自胜。

可是寺院里却有人在私下议论,认为两位禅师年纪、名望都差不多,晦堂禅师还屈尊来宝峰寺参学,实在有辱自己的声名。

这些议论传到了两位禅师那里,他们一点儿也不在意,倒是晦堂很坦然地说:“扣彼所长,砺我所短,又何慊焉!”(吸取他的长处,来弥补我的不足,正是最恰当的,我又何必自满呢?)佛法大海,可谓学无止境,又怎能自满呢?

精诚所至(图源:网络)

那时候,禅门学风很盛,当时的真净克文禅师也是其中一位大善知识,可是他每每听到有德的长老圆寂,就会恻然叹息,乃至流泪不止。

他的侍者湛堂文准很不解,便对师父说:“生命在天地之间,一旦受此躯命,就必然关于枯死残损,这乃是诸行无常的道理啊,您又为何要如此悲恸呢?”

真净禅师却说,“法门的兴盛,全赖有德的长老来振兴,如今大德们相继离世,恐怕丛林将逐渐衰落啊!”

后来,湛堂文准也继承师父尊重善知识的家风,每当见到古圣前贤的书帖,都十分虔诚,一定要焚香供养以后阅读,并且刊刻在石碑上,以教化当代,流传后世。

他总是说:先圣的盛德佳名,怎么忍心弃置高阁呢?到了他圆寂的时候,人们发现他的积蓄极少,唯有前人的笔帖两笼!

经中常说,修学佛道,最重要的是要亲近善知识,如此高风,不知今日尚存几何!

精诚所至(图源:网络)

唐代有一位僧人,到大随法真禅师处参学,见面便问:“劫火洞然之时,那个(本性)是坏还是不坏?”

大随禅师说:“坏!”

学僧不解,“难道说世界化为灰烬时,本性也随他去吗?”

大随法师依然说:“随他去!”

学僧更加迷惑,这和他以往的认知有所不同,心中满是疑问,如鲠在喉,就走遍山川,处处去寻访名师,希望能够决疑。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最有名的,便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赵州和尚即使是开悟了以后,依然四处参学,到了八十岁还在行脚,只要心中尚存一丝丝微细的惑染,他都不会放过。

“一句随他语,千里走衲僧”的精神,则是不肯自欺,万里决疑,对于求法的人而言,路途之艰辛,相比于生死大苦,又何足道哉!

精诚所至(图源:网络)

而法显、玄奘等无数的古德为了求法,背井离乡,前往印度取经,则更为艰险,绝大部分的取经僧走化作了沙漠里的皑皑白骨。

第一位抵达印度的取经僧法显大师,他在六十五岁的高龄之时,尚能为了求法西行,在关外的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经历十七个昼夜的生死之旅,终于穿越了沙河,又遇悬崖绝壁,崎岖难行,在攀登雪山之时,有同行者因暴雪而离世,法显大师不得不带着好友的遗志到达天竺,古稀之年开始学习梵语,研读《摩诃僧祇律》等经论。

又历二十余国,为了将自己得到的法本带回中国,辗转多方,经历多次风暴,在海洋中漂泊,最终回到祖国,这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了!

回忆起这十三年求法的经历,法显大师叹道:“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可是在他身后,千万个“法显”义无反顾走上了这条漫漫取经路。

精诚所至(图源:网络)

《大般涅槃经》里有个故事,是一位菩萨正在雪山中苦行,苦苦思索解脱生死苦恼的方法,忽然一个罗刹出现在他的面前,徐徐朗诵出过去佛宣说的半个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菩萨听了以后心生欢喜,踊跃无量,对罗刹苦苦哀求,希望他能说出剩下的半个偈子,罗刹却要他以血肉供养才肯告诉他,菩萨求法心切,便承诺罗刹:

“您只要把剩下的半句偈完整地教给我,我就以身体的血肉供养给您!如果我命终以后,这个身体被虎狼、鵄枭、鵰鹫吃掉,自己一点福报都不会积累,现在却有机会,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以这个脆弱污秽的肉身,来换取常住清净的法身,何乐而不为呢?”

罗刹却不屑一顾:“你会为了八个字而舍弃自己赖以生存的身体?谁会相信这种事呢?”

不过菩萨还是向他保证,以脆弱之身换取金刚之身,有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及四天王、诸菩萨等、十方诸佛都能为自己的决心作证。

罗刹这才相信菩萨的话,说出了他从古佛处听闻的下半句偈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菩萨听了,欢喜踊跃,将完整的偈子写满了道路、石壁、树木上,最后,他登上高处,投身堕地,来报答罗刹,实现自己的承诺。

突然,一双温暖的手将他接住,安置在平地上,罗刹恢复了自己的相貌,原来是帝释天王来考验菩萨。而这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也正是因为他舍身求法的虔诚,得以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菩萨成佛

精诚所至(图源:网络)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佛陀用生命书写的偈颂,它讲述了世间一切因缘法都是无常变化的,而用般若智慧照见一切生灭之法空寂的法性,放下对无常世间的执着,就能解脱一切的苦恼,就能证得如来的圆觉寂灭的佛性。而如来求法心切、为法忘躯的行持,正是对这个偈子最好的诠释!

令人感动的是到了现在,这样的精神依然葆有活力,譬如民国的法尊法师毕生的心血都在经典的翻译与弘扬,在船上、轿子上还手不释卷,乃至圆寂的那一天上午,依然在案前笔耕不辍!

可这些前贤为了佛法的学习与传播,付出的又何止是心血与生命,那大无畏的勇气,就值得我们永远的尊敬与追随。

面对珍贵的经典,我们又怎能辜负,每当看到有颟顸佛法、裨贩如来的行为,或是亵渎经书、轻慢善士的行径,又怎能不痛心呢。这正是义净三藏的那首诗中所示: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後者安知前者难。

路遥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