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师如师”到“视师如佛”


依止法在《道次第》中非常重要,为入道之根本。《道次第》在多个地方强调了视师如佛。如听闻规则于说法者生起承事:“专以信敬而听法,于彼不应生讥谤。说法师前兴供养,于彼当生如佛想。”视之同佛,断除不敬。六种想中,于如来作正士想:“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依止法意乐依止之净信为本: “学人于阿阇黎应作何观?当视如佛。”谓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师亦应尔,故须视师是佛。

可见视师如佛的重要,但要在心行上做到视师如佛又很难。依止法的核心准则是信心和恭敬,最高的标准是视师如佛,从而随师喜当作,师不喜者悉止,依教奉行。但我们既无明又执著,总是带着强烈的我执在认识世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我慢让我们很难放低自己,我爱又让我们贪爱自我的感觉,自以为是。所以让我们彻底放下自己,像对佛陀一样彻底信任上师,确实是不容易的。

在带班过程中,有师兄分享,现在只能做到视师如父,视师如师,还没办法视师如佛。这反映了在视师如佛过程中心行建设也是需要次第,有些误区也是需要澄清的。这些观念反映了我们是怎么定位自己,定位三宝,定位善知识的。

一、视师如父

这种情形多数是因为修学佛法烦恼减少,心生感恩。或者被善知识的威仪、悲心所摄受,从而对善知识产生亲近的感觉。但正如世俗生活中我们亲近父亲,但不一定听他的话一样。这种对善知识亲近,并不一定导向听闻正法,依教奉行,求拯求救之心容易偏于他力。

二、视师如师

这种情形基本上知道学佛是要依教奉行的。但视师如师的强度和纯度也是大不一样的。

现代人都很重视教育,追求名校,而且希望能够进入最好的班级。因为在一个好学校里会有系统化的安排,有次第开展的课程,有好的学习方法,有良好校风校纪形成的良好氛围,有明师的引导,这样容易成才。由此对能入读好学校,遇到名师会产生珍惜、庆幸之心。有了这些外在环境,自己还要有远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遵守纪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而且锲而不舍地一步步去实践,这才能学有所成。

所以检讨自己,真把善知识当老师了吗?当明师了吗?我有好好思维过三级修学的殊胜性以及导师的殊胜性并产生确认,从而产生信任、尊敬、珍惜、庆幸之心了吗?有没有对善知识的教导不以为然,总要过滤、挑自己接受的才用一用,甚至四处攀缘?

检讨自己,真把佛法当回事了么?很多人为了高考,可以放弃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因为知道高考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那学佛为什么没有那么积极,常常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如果没有想透佛法对自己的价值,建立起对佛法的信心,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动力。

检讨自己,真的觉得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可靠的吗?认识到自己跟善知识之间的巨大差距了吗?

检讨自己,真把自己当学生了么?作为世俗的学生都要有基本的行为规范,比如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不时迟到早退,甚至缺勤的学生是好学生吗?掌握世间知识尚且如此,何况是涉及生命改造的佛法修行?

去读书,我们都很想有个好学校。遇到一个好的学校,又不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那是多么骄傲自大,是对自己多么不负责任!或许很容易就变成二宝居士了。

三、视佛如佛

视师如佛是为了像信敬佛陀一样全身心信敬善知识,如果对佛陀我们本身不够信敬,视师如佛又有多大的意义?而这一点往往也是被忽视的。

很多人觉得善知识不是佛,所以做不到视师如佛,但善知识与佛陀的差别及共同之处在哪里?佛陀在自己心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其实并不一定很清楚。因为佛陀没有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能否观德其实是缺乏检验的。模模糊糊以为心目中对佛陀很信服,其实我们并没有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么信服。否则,佛陀的言教,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做到,比如说行善去恶,比如说善知识是全梵行。

佛说《法华经》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从这段经文中,可见即使佛陀在世,在四十九年的教化过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对佛陀全然信服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佛陀,而是佛陀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能不能看成佛陀。

四、视师如佛

依止法的核心准则是信敬。信敬的程度,离不开我们怎么定位自己,定位三宝,定位善知识。

1.我有“病”么?是一般的病还是重病?对于这两者,在重视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2.我怎么定位三宝?对三宝的功德思维并产生确认了么?

3.我把善知识定位为什么?是一般人?是老师?是医生?如果是定位为老师,我做到学生该有的样子了么?定位是医生的话,我有治病的心态了么?

这都需要观察。要视师如佛,就必须依六种想进行观修,特别是作病者想,确认“我是三毒重病患者,生起强烈的求拯求救之心”,这样才能“余善可生”。同时也离不开对善知识十德的观察。这两样的观察程度,直接关联到我们视师如什么。试想,如果我是命悬一线的重病患者,那对能够治疗的良医,肯定会如溺水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对六种想的观察帮助我们思考确认,为什么要学佛?对善知识的观察,帮助我们思考确认,为什么要这样学佛?对目标产生信心了就会真诚皈依,对方法产生信心了就会坚定依止。没有皈依就不会去寻求依止,没有深切的依止就无法深化皈依。唯有至诚地皈依,坚定地依止,才能逐渐达到视师如佛。

上一篇:三年重生路
下一篇:第一次较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