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郎加上师:不快乐是嗔恨的本源


无论是寂天菩萨或嘉瓦仁波切,当他们在论述该如何对治愤怒和嗔恨时,无疑地都极为具体清晰。事实上,寂天菩萨在〈安忍品〉中一开始就举了鲜明例子说明,人在瞬间所生起的怒气,足以摧毁过去「千累劫」所累积的修行成果。他更进一步断言说,世间至恶莫若嗔怒,而人间至善莫如安忍。因此,他认为我们皆应修链安忍功夫。在寂天菩萨看来,嗔怒行为是修习安忍最大的障碍。若用大家熟知的医学比喻来说就是,嗔怒之心犹如毒药,而安忍心就是那个能除去心灵毒素的妙方。嘉瓦仁波切的评论中说得很明白,在我们尝试克服嗔怒心的过程中,寂天菩萨指出两项极为关键的要素。首先也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于嗔怒行为的负面性有深刻体认是极为重要的。第二,寂天菩萨指出:我们应该对隐藏在嗔怒背后的那层因果机制发展出更深的认识。这点对现代读者而言特别有意义,因为现代人在阅读《入菩萨行》时,总难免会将它与现代心理学里,各种对人类情绪探讨的著名理论做一番类比和连结。

在﹝安忍品〉的第七颂里,寂天有项重要的观察心得,他认为嗔怒之火的「燃料」,正是他称为令「精神不安适」的那个东西。这个论点相当有趣。藏文里有个字是yi mi-dewa,它可以翻译成「颓丧」、「不快乐」,或仅只是「不满意」。一般人常将此字理解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几乎是说不上来或不自觉的一种不满意感。就是这份幽微扰人的感觉,令人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寂天菩萨的意思似乎是说,这种隐约的不满足感会引发人内心的挫折感。这情况若发生,就成了嗔怒的温床,一旦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怒气就会引爆。而只要不满意、挫折及愤怒三个肇因间的连锁关系被大家所了解,那我们就能欣赏寂天菩萨在对治愤怒时所采取论证的优点。我们也因此能看出,他大部分的论证其实都在挖掘我们内心隐藏的不满意感。他不是鼓吹采用硬碰硬策略,要人们去跟爆发力十足的怒火做正面冲突。这也是寂天菩萨一再强调反思重要性的原因,因为唯有透过不断反省,我们才能让心灵沉稳。至于特定法门的修行方式,读者可参照嘉瓦仁波切在本书中的详细指示。

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寂天菩萨在讨论中似乎并未区别愤怒和憎恨。然而嘉瓦仁波切的评论却清楚地强调两者的分别。他认为,原则上我们能够接受某种名为「正面之怒」的举动。对于人间大不平的正义之怒,通常可以成为积极利他行为的重要触媒。但若内心只有恨意,就不可能产生此类正面效果。对嘉瓦仁波切而言,憎恨本身并无美德可言,因为它只会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毒化他和别人互动的关系。以他的说法就是,憎恨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它是个人内心之大敌。或许我们可以说,愤怒和憎恨最大的不同,在于心中是否蕴存着恶念。一个人有可能含怒却不对他人心存恶意。而嘉瓦仁波切教导我们要控制自己心中所升起的怒意,不能任其发酵累积成毁灭性的恨意。我想这点是很重要的道德训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