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哇,前面的风景更好


这节课学“念恩生敬”,小组共修时,我说念不起来,连父母恩都念不起来,遑论对素昧平生的导师!这是实话。但这个现实却让我不能接受,也不敢接受。生而为人,不知念父母恩,不懂感师长情,与禽兽何异?我的确愚痴,不堪,但愚痴、不堪到这种程度,真是不可想象。我必须用力思维其中缘由,幸亏师兄们帮我打开了思路。

首先,父母恩,存在吗?

立于世间三十余年,何人赐你色身?何人育你、养你、教你?又是何人怀胎十月孕你生命,呱呱坠地时赐你乳汁,蹒跚学步时搀护你迈步,智识发蒙时送你入学......你入歪道,示以直道,你有疾病,为寻良医......你好也罢,赖也罢,何人不离不弃......父母恩,有吗?有!但为何感受不到?是接受通道不畅吗?不是。

念不了父母恩是真,抱怨父母的话,却张口即来,根本不用思维:买把牙刷,你说贵了,那你去买喽;弄顿饭,天天捱,就不能早点儿;周末大早上的,别在洗手间里搞得叮咚咣当响,行不行;就买个奶粉嘛,又没让你们带孩子,至于成天念叨提醒我嘛......

所以,我就是这样不堪,这样愚痴,这样禽兽,由不得自己不承认。

可我还是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儿时的我不是这样呀。那时的我听话、懂事、勤快、成绩好,算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何时起,我变了,变得那样面目可憎?我已回想不起来。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只知抱怨而不知念恩?恩就在那儿,何来的怨?真的是我变了吗?

怨的都是些什么?怨父母没有让我随意消费,怨父母没有按点给我做饭,怨父母没有让我睡懒觉,怨父母没有让我毫无心肝地啃老......所有的怨里都有一个“我”。因为我对父母有所设定,因为我对“自我”太在乎,所以认为父母就应当对我如何,而不应当对”我“如何?全是“我”。我的想法、我的行为、我的道理、我的感受.......父母一旦与“我”产生矛盾,怨念便油然而生。久而久之,便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报怨的习惯。

以此再来对照儿时的乖巧、孝顺,才发现,那时,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成型的我执我见,即便成型,也囿于生存问题,自己咽下去了。及长,渐渐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我的那些我执我见便再也不愿被咽下去了。

所以,哪里是自己变了,恰恰是没变,一直没变。久远驰骋生死中、长夜痴暗睡眠中、三界牢笼、无边有海,我一直轮回其中,何曾有一点点变化?要说变,无非是自己看见和没看见、爆发和没爆发而已,三毒八苦一直在那里。

思维至此,念父母恩,我算是开掘了一个小口。师长恩、导师恩呢?为什么念不起来?

综上,念恩的接受通道没问题;与导师不曾交往,毫无过节,更不会被怨念所蔽,那只剩下“所忆对象是否存在”这一环节了。

如果说,父母恩,是因为处近,以至于熟视无睹,还时常被怨念所蔽,所以无心可念;那么导师恩,则是因为处远,以至于高山仰止、了无痕迹,好似无恩可念。

“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的确如此吗?导师与我素昧平生,仅今年十一,我于西园寺皈依时,远远地看过导师一眼,隔着那么多师兄的肩膀,导师或许连看都看不见我,怎么寻求我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思维导师的弘法经历,著述立作、网络弘法、沙龙传灯、建立三级修学……导师在寻找众生,这是确信无疑的。所谓“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那么,我是不是众生中的一员。显然是。如此,导师是否在寻找我?

进一步思维,我为什么此前没有这样的认识?恐怕还是离不开深植于心的那个“我”。“我”理解的寻找,是一对一的、排他的连接。导师寻找我,就是找我一个人,这才叫寻找。这是不是从初一错到十五,是不是愚痴到可笑?我们的凡夫心,是不是都这样:怎么错,怎么来;无明真可笑,无明真可怜。

有了对“寻找我”的重新理解,结合前论中关于善知识的“十德之相”,再忆念导师“唤醒我、救拔我、解放我”“遮损恼、增善根、开显涅槃、令我发大心”的恩德时,便觉得顺理成章了。回想自己从读书会、菩提沙龙再到同喜班、同修班的经历,其实导师的慈悲智慧无处不在。他没有一上来就谈空说无、止观内修,让我望而却步。真的是从最简单的开始教,从人生佛教小丛书到佛法五大要素,从三级修学模式到八步骤修学方法……如母乳子,只能吃奶时,绝不喂粥;最好吃点粥时,绝不给饭;能吃一点盐时,就一克、两克、三克地量着给,既不多也不少。菩提道上,他好像永远都在你身前不远处,当你止步不前时、当你想返身回去时,他就会停住脚步,回身,微笑,招呼你:“悟之,走哇,前面的风景更好。”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