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双盘紧闭两眼就是禅定吗
禅定波罗密多分为:凡夫行的静虑、义分别的静虑、无分别胜义的禅定。
一、凡夫行的静虑
很多人学习静坐,不是为了要调伏自己贪瞋痴的烦恼,而是想去感受杂念沉淀下来的过程,追求念头从波涛汹涌到宁静无边的觉受。为了耽著这种觉受而观修,叫做凡夫行的静虑。
一般人刚开始禅修的时候,在寂静的环境中,没有外面声音的干扰,心里纷乱的念头逐渐平息后,心中会有快乐和舒适的觉受。如果偏好这种感觉,时时静坐,这种人往生后,会投生到无色界。
一投生到无色界,他会觉得天界无量广大,一切都是空的。没有杂念,也没有噪音,好棒啊,好舒服哦。然后,便定在那个境界很多万劫。
这种情形,有点像某些动物冬眠一样,每年夏天过了以后,便进去洞里冬眠。当第二年的春天来了又跑出来,夏天过了以后,又跑去冬眠。它们在冬眠时,就好像进入禅修的状态。一般凡夫所修的禅定,如果没有智慧的话,那就和动物的冬眠没有什么区别。
耽著在凡夫行的静虑中,好像很安静似的。其实这种禅定没有办法对治业习,不能让我们出离轮回。
二、义分别的静虑
另外一种禅修,是离开了舒适的执著,但还没有真正得到禅定,时时执著“空”来作为修行的对治力。这种人在杂念出来的时候,就靠自以为是的空性来对治。认为所有一切杂念,本来就不存在,都是空的,就进入了偏空的境界,这就是义分别的静虑。
义分别的静虑也不是究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认为空性是胜义,是一种对治力。所以偏执于空,有所偏执,仍有分别,所以不是究竟。
三、无分别胜义的禅定
禅修时,不偏执前两者,不耽著乐明无别的觉受,也不以偏空对治。无分别地安住在法性中,一直维持下去,这就是无分别胜义的禅定。
很多人练习修定时,心念不是束得太紧,就是放得太松,不容易体悟这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心一直很忙碌,成了一种惯性。像大海的波浪时起时落,当杂念沉淀下去时,那种寂静安定的满足感,是很吸引人的。所以,大多数人是在享受其中安静舒服的快乐。
但是如果放下这种觉受的执著,修习义分别的静虑,转而偏执于空性,却不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究竟。事实上,一直到成为初地菩萨之前,偏向空的义分别静虑,都是存在的。
如果有这两种分别心,表示你还是处在内在的杂音中,心在涣散,没有真正入定。如果不耽著乐明的觉受,也远离以空为对治的偏执。破除这些分别和执著,在无分别的境界中入定。智慧深邃,意识清明,不起任何分别,这就是禅定的本体,也称之为缘真如的静虑。真如就是善逝,是佛陀的意思,这种静虑才是真实的禅定。
所以,禅修应该要走中道。这样慢慢实修下去,有一天,我们会真的明白,所谓的诸法皆空,不是只是“空无”而已,而是非“有、无、有无皆是、有无皆不是”。当这“四边”都破除的时候,在这不偏不执,无分别的状态中,你的耳朵还是可以听到一切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到一切外境,一切都清清楚楚的。
现在很多人打坐修定,眼睛都闭得紧紧的,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其实,禅修时,眼睛要张开着。当然,你也可以半睁半闭着。我们这样慢慢练习,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样可以清晰地运作。意不随着外境起舞,心念明明白白,不执于过去、现在、未来。久之,自然就会证得类似法界无分别的境地。
当你真正见道,证悟空性时,无分别胜义禅定就会生起。这种禅定存在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中,这才是真正的禅定波罗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