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博:香为佛使 香藏秘趣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

说到生活,离不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佛家生活,在这七件事之外,还多了一件“香事”。

香为佛使

汉传佛教素有“佛前十供”之说。这“十供”,分别是:花、香(燃香)、灯、涂(香粉)、果(水果)、茶、食、宝、珠、衣。

藏传佛教有“佛前八供”之说,这“八供”分别是:水(洗漱水)、水(饮用水)、花、香(燃香)、灯、涂(香粉)、食、乐(音乐)。

无论汉传、藏传,供佛圣品,均有香(燃香与香粉)的身影。

佛家为什么如此重视香呢?

因为“香为佛使”。

每日清晨,四点半,寺院僧众起床洗漱,五点到大殿集合诵经。诵经前,往往先唱《炉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偈《炉香赞》,其主旨是燃香供佛。

炉中香已燃起,青烟袅袅上升,升至虚空,结为祥云。香云遍满十方,供养着数不尽的诸佛法会。当下一刻,诸佛亦闻香而来,出现在燃香者虔敬的心中,如月映水。

在元魏慧觉所译的《贤愚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为“炉香赞”做着注解。

一时,释迦佛在祇园精舍。舍卫大城中的长者子富那奇和羡那,在庭院中建了一座庄严的殿堂,准备请释迦佛前来说法。一天晚上,弟兄二人手持香炉,登上高楼,遥望祇园,焚香礼拜。香炉中冒出的袅袅青烟,即刻朝着祇园方向飘去。青烟飘到释迦佛的头顶上,徐徐而止,香云渐渐聚如伞盖。次日清晨,释迦佛带领僧众循着香云的痕迹,向富那奇和羡那的庄园而来。

这个故事,是“香为佛使”的出处。后世“供香”之说,即从此而来。

宋代僧人赞宁在《僧史略》记载说:

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供香有两种:一是佛前供,一是虚空供。佛前供,指将香供在眼前可见的佛前。虚空供,指眼前虽没有可见的佛,但燃香者愿以此一枝香申作供养。富那奇“心有所感”,向虚空中燃香,释迦佛“心有所应”,循香而来。

因此,无论“佛前供”,还是“虚空供”,均“福不唐捐”,心到佛知。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

香可免难

佛家重视燃香的第二个原因,是“香可免难”。

这要从佛门的《戒定赞》说起。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首赞偈中的“耶输”,说的是释迦佛为悉达多太子时的妻子耶输陀罗

燃香为什么可以消灾免难呢?

我们从头说起。

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向父王净饭王请求准许他出家修道。净饭王闻言,泪如泉涌。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生下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出家去。”悉达多指着妻子耶输陀罗的腹部对父亲说:“父王,她已经怀孕了,是不是我可以出家了?”

悉达多太子出家六年之后,耶输陀罗才生下儿子罗睺罗。

释迦族人对此议论纷纷,大家认为耶输陀罗与人私通才有了罗睺罗,不然太子已经出家六年,这个儿子从何而来?大家要求依照法律,对不守妇道的耶输陀罗连同她的孩子处予火刑。

城邦广场中央挖出一个深坑,坑中填满柴木,只等执刑日到来点燃柴木。

耶输陀罗心中极为痛苦,自己是清白的,但不知道怎样证明自己的清白。面对深坑中的熊熊烈火,她忽然想起,悉达多在出家前曾给过她三枝香,叮嘱她:“如果遇到灾难,点燃它,我就会来救度你。”

点燃香枝,耶输陀罗当众发出誓言:“我若为非,母子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如果我做了错事,母子甘愿被烧死;如果这孩子是悉达多的骨肉,愿上苍来作证明。

说完,她抱起罗睺罗走进熊熊烈焰的火坑中。

令人惊异的一幕出现了!甘霖随之而来,浇灭了熊熊的烈焰;火坑当下变成了莲池,盛开的莲花托起母子二人,平安无恙。

国人大为震惊,至此才相信罗睺罗是佛陀的亲生骨肉。——原来,罗睺罗之所以处母胎六年才出生,是前世的他做游戏时堵塞了老鼠洞六天导致的因果

《戒定赞》和《炉香赞》的最末一句“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也有经典出处。

据《金光明经》记载,世间国王若能一心恭敬听法师讲《金光明经》,至诚恳切以手炉中的香供养这部经,一瞬之间,香气便能散至十方诸佛世界,在虚空中结成如云的宝盖,发出金光,遍照世间;十方诸佛齐声赞叹讲经的法师,称他为大士,为菩萨,授记他将来决定成佛。这讲经的菩萨,就是香云盖菩萨。敬礼香云盖菩萨的人,将来也会拥有香云盖菩萨一样的功德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

借香悟道

心经》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人认识世界的六种感官通道——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称之为“六根”),及其所对应的六种觉受——色声香味触法(佛家称之为“六尘”),是生命的迷失处,也是生命的觉醒处。当其迷失,根尘交接的刹那起作用的心,叫“识”;当其觉醒,根尘交接的刹那呈现的心念,叫“智”。

转识成智的关键,在一个“无”字。

“无眼耳鼻舌身意”,提醒人要自观自在,就不能执著于六根与外境接触时所感受到的种种乐触,进而“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家又有“即贪瞋痴成戒定慧”之说,按《华严经》普贤行愿“广修供养”的说法,人可将六根所感的种种乐触,供养诸佛。

从这个角度说,焚香,也是一种培养觉性的修行。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方式接触香,也可以借香悟道。

楞严经》记录了二十五位菩萨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像大势至菩萨修的是念佛圆通,观音菩萨修的是耳根圆通,而香严童子修的是香因法门,以闻香悟道。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香严童子的这段话,大有禅意。

香严童子听释迦佛说诸有为相皆为空相这一真理之后,就跟佛告辞而去,自己找了个清静处安然禅坐。

当时,旁边有僧人烧沉水香供佛。香气突如其来,悄无声音地进入香严童子的鼻中。

他当即产生一个疑惑,“这香气不是木头,它香而无相;也不是虚无,它嗅而有香,既没有烟熏,也没有火焰;闻得到的时候,却找不到它来的痕迹;闻不到的时候,也找不到它去的踪迹。”

这香气是实有呢,还是虚幻不真呢?这香气是从烟而生的,还是在火里隐藏呢?就这样深入地观察思维,香严童子发现,香的生灭跟佛讲的诸法实相之理、生灭变异之法,无我无常、空相完全相应,无明习气及种种妄念一时消却,本来具足的无漏智慧得以显现。

香严童子的体会,被佛印证为正确的,并赐给他“香严”(以香庄严)这个名字。

当释迦佛问香严童子修的什么法门?

闻香悟道的香严童子认为,香严法门是无上法门。

单纯的烧香,只是将美好的味道供养给佛;闻香入道,则是入佛知见的一扇门扉。

我们若能像香严童子那样鼻观,由香入道,透过有为之相,体会到缘起性空的真理,开悟心性,释迦佛同样也会予以印可。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

古来已有

人类用香一道,古即有之,非从佛家而起。

先民为与神明沟通,燎烟以祷,偶得香草,感其气息悦人,于是刻意寻找种种含香之物用以焚烧。

人们找到的可作燃香的天然材料,大致分为植物香、动物香两种。

典型的动物香有麝香、龙涎香、甲香等。植物香,又分为木本、草本两种。典型的木本香,有沉香、檀香、降香(又名降真香),以及香树结脂所成的乳香、松香等。典型的草本香,包括玫瑰、丁香、红花、茉莉、桂花、薄荷等。

确定香材之外,人类由“燎烟”进而“焚香”。

宗教既兴,无论西方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中东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东方宗教(佛教、道教),无不以焚香为仪式之一。

香焚烟起,氤氲升腾,焚香者的心愿,也随之袅袅直上云端,诉与神明。因此,香,又有“愿香”之称。

古人说:“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近人研究,香味在表达心愿之外,还有调和身心的实际功能,比如抗忧郁、镇静、通经、利脾、健胃,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皮肤光泽;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激发人的想象空间;深沉隽永的香味,还可以让人身心放松、精神专一。

这些功能,宋代诗人黄庭坚归纳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这四十个字,一直被后代的爱香人奉为圭皋。

在佛家,香的外延尤为广大。僧人坐禅,名为“坐香”;禅坐前绕佛而行,名为“行香”;到寺院礼佛,也称作“到庙里烧香去”;进寺院礼佛的人,俗称“香客”;供养僧人之资,亦称“香仪”或“香资”。

依据《大毗婆沙论》分析,香亦有好恶。

第一,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分析,香能给人快乐或不快乐,或者非快乐非不快乐这样的感受,让人感受到快乐的就是好香,让人感受到不快乐的就是恶香。

第二,从滋养身体的角度分析,能滋养人的香就是好香,不滋养人的就是坏香。

第三,是从香的成因作分析,福业所感、善业所感的香就是好香,恶业尤其是杀生业所感的香就是坏香。比如麝香,要杀麝取香,这是非福业、罪业,虽说麝香名贵,但由于它非福业,不在好香之列。

佛家用香,有燃香,也有涂香。尤其密法修持中,有时要求要把涂香(极细的香末)抹在手上。涂香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先要把涂香洒在无名指的根部,再抹到手心,依次涂满手掌、手臂乃至全身。涂香有特殊的表法含义。以香涂身,表示清除自身的烦恼、垢秽,开显本具的五分功德。

据《大智度论》载,焚香适合天寒时用,而涂香则寒暑天都可以用。天寒时适合烧沉水香,天热时适合烧檀香。因为沉水香性温,温中养胃;而檀香性寒。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

无相的香

佛家的香,有有形的香(如上面提及的),也有无相的香。

在《佛说戒香经》中,阿难尊者对释迦佛说:“世间的根香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释迦佛告诉阿难尊者说:“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及不饮酒等,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

在《增一阿含经》里,释迦佛说,世间的香,只能顺风闻到,逆风是闻不到的,但是有三种妙香能逆风闻到。第一叫多闻香,第二叫戒香,第三叫施香,多闻、持戒布施,这三种香无论是逆风还是顺风,都能闻到。

释迦佛所说之香,是无相的香。

佛家所说的“无相的香”,又名“自性五分法身香”,分别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华严经》中有偈子说:“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盖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首句“戒香定香解脱香”即是对“五分法身香”的概括,不过由于字数限制,略去了慧香和解脱知见香而已。在《释氏要览》中,则说“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芬馥”。

对这“自性五分法身香”,后世禅师多有阐述。

如东土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在《观心论》中说:

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香也,薰诸秽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有五种体。一者戒香,所谓诸恶能断,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决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者,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六祖慧能禅师在《坛经》中说: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

心诚供佛

燃香供佛,心以诚为要,香以一枝三枝为宜。一枝是一心向佛;三枝是礼敬佛、法、僧三宝,“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度一切众”,远离贪嗔痴“三毒”。

然而,在各地寺院的大香炉旁,常见的景象是香炉周围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将成把成把的愿香插进炉中,燃起熊熊香火。

面对炽热的香焰,进香者双手合十,满脸虔敬,满脸欢愉。他们在向菩萨祈求什么?这大概只有殿中的菩萨清楚。众生的心愿各个不同,慈悲的菩萨却一一记在心里。

把愿望寄托给菩萨后,人们转身踏上回家的路。从此以后,在他的人生中,会多些什么,会少些什么,他自己或许都忘了,但菩萨记得。

也有人把燃香供佛当作与佛菩萨谈生意。他们认为只要烧大把的香、烧头柱香、多烧香,就能引起佛菩萨重视,就能得到好运。这纯粹是众生一己私见。因为释迦佛从来未做过这样的承诺,也没有要求他的弟子必须烧高香、烧粗大的香。

说起燃香供佛,比较感动人的,是作家唯色讲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乡下老婆婆千里迢迢地去拉萨,想在布达拉宫的佛前供一枝香。她这么辛苦,为何不多供几枝呢?原因很简单,她是穷人,倾其所有,也只能买来一小把香。

到拉萨时,天黑了。她没有钱,就在寺院门前坐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寺门一开,她赶紧走进寺里。

老婆婆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枝香,虔敬地点燃,插进佛前的香炉里。然后,又走到另一尊佛前,点燃一枝香……由于她排到供香队伍的最前面,后面的人不停地催促她“走快些”。老婆婆唯唯诺诺地答应着。

其他人的香,是成把的、高大的、手指头粗的,燃烧后,冒出浓浓青烟。老婆婆供的香,又细又矮,香烟也淡。能在佛前供香,老婆婆已经心满意足,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回家了。

故事讲到这里,仿佛就结束了。其实不是,这只是故事的前奏。

那些高香、粗香燃出的青烟,很快随风飘散。老婆婆那枝细香燃出的青烟,却一路清晰地飘到了佛前。

因此,虔敬地以一枝细香供佛,并不比一把粗香功德少;甚至可以说,一枝虔敬的细香所燃出的微弱的火点,足以照亮成佛之道,而千枝万枝充满贪欲的粗香、高香所燃出的火焰,依然无法驱散轮回中的黑暗。

燃香供佛(图源:网络)

品香之趣

曾几何时,香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被时代的狂飙吹枯拉朽,造成了数十年的文化断层,一度沉寂。

如今,身边爱香人日多,品香雅集,渐成常事。品香,多以沉香、檀香为主。

香室深闭,香积如云,不辨晨昏,不辨沉檀,围坐在香席畔,人就能藉由一炉隐约的青烟,深入到丰富而实在的禅境之中。

此刻,香既是可视的音乐,又是闻得到的舞蹈;既是散逸于空中的美学,又是空有不二的中观;既是恬淡的人生态度,又是清净的菩提觉性。

品香之趣,难以言传,如参禅人月下推敲“无”字公案,却无门可入。

香气初起,“直上亭亭才伫立”,名为头香;“法从空处起,人向鼻头参”,品香者依座次远近高下,各得其味,此是品香第一重关,如禅入初境。

头香过后,“博山香重欲成云”,香雾逍遥,品香者端身正意,凝神止观,微合双目,远诸杂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吸香气入肺腑,心证沉檀,是品香第二重关。

止息,任香气自肺腑中周旋,其后出息,将香气于鼻端徐徐放出,“浮名寄缨珮,空性无羁鞅”,此时,是香在体内,还是人在香中?物我两忘,“此心实与香俱熏”,是品香第三重关。

之后,微启双目,静观香气变幻,来从来时来,去往去处去,直至香尽炉冷,品香者觉知“当念真富贵,自薰知见香”,入品香第四重关,如“云在青天水在瓶”。

“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这一炉香,既关乎心灵,又超越生灭。“譬如水中月,波定还自圆”,品香之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品香之会,让人想到“香乘”。

《香乘》,是明代文人周嘉胄所写的一本香学著作。这个“乘”字,如佛家之“小乘”“大乘”“密乘”,有运载、度化的意味。

如古人所云:“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苍山极目,未残炉热。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

人品香时,香亦如发心的菩萨,行六度之法,广行慈悲,广结善缘。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