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依:印光大师与弘一法师


印光大师与弘一法师(图源:网络)

在民国四大高僧中,印光大师以其平实纯朴的说法风格,影响巨大。一部《文钞》,经久不衰。

梁启超先生(图源:网络)

梁启超先生赞为: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印光法师文钞》(图源:网络)

罗鸿涛在《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序中说:灵岩印光老法师严净毗尼,弘扬净土,言为世则,行为道范。以文字般若,广度群伦,法雨普澍,四众推为莲宗第十三祖,近代以来未曾有也。

弘一法师(图源:网络)

在所有人的评价中,可以说弘一法师的说法最是默契:余于老人向未奉承,然尝服膺高轨,冥契渊致。老人之文,如日月历天,普烛群品。

印光法师平生不做住持,不收剃度弟子,但蒙受其教化者不可计量。从1919年始,受在家弟子皈依,20余年间,多达十多万人。

在弘一法师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两个人,一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一是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

据《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记述:

一九二三民国十二年(癸亥),四十四岁,初春,由温州经杭州、上海,云游至衢州,住莲花寺,刺血写经。四月在上海太平寺谒印光大师。腊月,恳请普陀山印光大师列为门墙。印祖劝告专修念佛三昧。

弘一法师在1924年2月4日《致王心湛》的信中,详细叙述了这一段因缘

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印光法师。前年曾致书陈情,愿厕弟子之列,法师未许。去岁弥陀佛诞,于佛前燃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请,师又逊谢。逮及晚岁,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

在后来的日子,弘一法师多次见到印光大师,其中一次专门在印光法师身边侍奉七日。

在《印光法师文钞》中,收录了四封印光法师给弘一法师的回函,另在林子青先生所编《弘一法师书信》的“附录”中也收有一封。这五封信较详细地反映了两位大师的交往,以及印光大师对弘一法师的教诲。

1、专一念佛的劝告

按书信后按语,此信是印光大师1920年寄给弘一法师的。

信中言:“以汝太过细,每有不须认真,犹不肯不认真处,故致受伤也。观汝色力,似宜息心专一念佛,其他教典与现时所传布之书,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损无益。应时之人,须知时事。尔我不能应事,且身居局外,固当置之不问,一心念佛,以期自他同得实益,为惟一无二之章程也。”

修行宜置心于中道,弦太紧,则易断。印光大师告诫弘一法师,修行须有度,不可过度,并以“息心专一念佛”作为修持准则。

2、如何求证念佛三昧

印光大师信中说:“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

可知弘一法师此时发菩提心,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渴望得到印光大师“最后训言”。

印光大师复信说:“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妄躁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影斯映,纷纷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心如果得一心不乱,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得一心之前,千万不可以躁妄的心,来先求感通。得一心不乱之后,一定有感通。有感通,那么心就更加的精进专一。

并告诫说,所谓的明镜当台,遇到外物而有映像,纭纭纷纷自是他家事,与我有什么干涉。心没能专一而急着求感通,就这个求感通的心,就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

3、刺血写经方面的指点

弘一法师欲刺血书经,向印光大师求教。

印光大师回复:“座下勇猛精进,为人所难能。又欲刺血写经,可谓重法轻身,必得大遂所愿矣。虽然,光愿座下先专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后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法,或恐血亏身弱,难为进趋耳。入道多门,惟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佛法修行必起勇猛精进心,印光大师赞叹弘一法师的大愿大力,难行能行。但同时强调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入道修持的途径有多种,无有定法,如有一定者便是虔诚与恭敬。常言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在给弘一法师的信中这是一份较长的书信,印光大师耐心地讲解了刺血、用纸、运笔甚至饮食的方法,并将刺血写经视若“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的大事,岂可以游戏为之乎?嘱咐“一笔一画,必恭必敬”。

在另一信中,印光大师在赞叹弘一法师“字体工整,可依此书经”后,特别嘱咐:“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反为障碍矣。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圆备矣。”

这真是“心交”之语。

弘一法师何以如此服膺印光大师,他自己1941年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专门讲演《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他评价说:“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

大师“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为尽力设法以保全之。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印光大师像(图源:网络)

对印光大师的“盛德”,他说“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具体为以下四条:

一是习劳

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余于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六十四岁,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直至去年,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的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二是惜福

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碱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饭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三是注重因果

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四是专心念佛

大师虽精通种种佛法,而自行劝人,则专依念佛法门。师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师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师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此盖大师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弘一法师对印光大师的敬重,可以从叶圣陶先生所写《两法师》一文中看出:

寺役去通报时,弘一法师从包袱里取出一件大袖僧衣来(他平时穿的,袖子与我们的长衫袖子一样),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字间异样地静穆。我是欢喜四处看望的,见寺役走进去的沿街的那个房间里,有个躯体硕大的和尚刚洗了脸,背部略微佝着,我想这一定就是了。果然,弘一法师头一个跨进去时,就对这位和尚屈膝拜伏,动作严谨且安详,我心里肃然,有些人以为弘一法师该是和尚里的浪漫派,看见这样可知完全不对。

印光法师的皮肤呈褐色,肌理颇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头顶几乎全秃,发光亮;脑额很阔;浓眉底下一双眼睛这时虽不戴眼镜,却用戴了眼镜从眼镜上方射出眼光来的样子看人,嘴唇略微皱瘪,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并肩而坐,正是绝好的对比,一个是水样的秀美,飘逸,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