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生命的本质,从无到有的转换
今天要分享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提到的西方诸佛的大明佛。大明佛是西方诸佛中的七尊代表佛之一。如果说“光”是“体”性、是本体,那么“明”就是“相用”。
1.略说体相用
如果是说体的部分,那就是0的层面,是空的,是没有言说、文字、名相可得,是没有五欲、六尘可攀附的。在体的层面没有相可得、没有相可说、没有相可形容、也没有相的表达,因为若一起相就是分别,分别便已经从体中分离出来,以“分别”演说“无分别”实在是隔靴搔痒。
当描述进入到了相的层面,就是从0到1的过程,也就是从无产生了有。有一旦产生,随后就是千差万别的用,所以我们常常把相和用放在一起,其实相是彰显的、可攀附的最终极的点,也是一切有为法最高落脚点,而我们常常又在用上去讨论相,这是因为相依然很难观察完全。
如我们一说真相就很吓人,因为就算六道真相也确实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就算我们学佛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其实也都是道听途说,并非自己真实所见,而是以某见为己见,略有迷信之嫌。这是外人抨击佛教的一个点。但是对真相而言,我们确实现在没有能力去验证,但是佛教高深就在于一切理法都可以实践验证,这就区别其他教派宗门了。
体是究竟实相,是一真法界,是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当我们用“尽虚空遍法界”来形容,已经进入到相上了,当我们落脚到当下眼前,就是从巨大的毫无边际的相中攫取了一点点的用。
当我们读到一句经文,或者大乘经典的一句一字,我们若以“体相用”去思维,这个理解的深度就会非常深,正是基于九个字大家都不大会用的原因,这三个字我也很少提,不是不重要,而是深了,我们够起来非常辛苦,就算摸到一点点也理解不完整,同时也没有人证明我们的理解是否完全。
于是对应框架体系的十二字来说,体相用偏理,落脚在深邃义理上;戒定慧是偏事,落脚在具体行持的细节上;中间余下的闻思修和信愿行,是贯彻在理事两边,平衡二者关系和重量的。
2.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大明佛的明是光明、是通达、是圆融,所以这个明粗暴解释落脚在可以观察分析的相上,而这明的本质体性又是什么呢?自然就是上一尊代表佛——大光佛的光了,这个光就要深入到性光中,是一切众生本性的无比光芒。
我们唠叨这些是要做什么?这是我们的生命本质,也就是不管看到的蝼蚁、牛狗,还是看不到的山精、水怪,或者想不到的地狱、饿鬼,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缺少,也不存在任何不足,更不可能出现任何后天可以补充、修补、修改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没有可修补的地方,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我无少法可得”,这是进入到无为法,这是真正的在本性中,而非落在相用的分别上。所以成就为如来,也就是回归佛性,是必然要落在无为法上。我们一切一切的主观、客观、主动、被动的手段、方法,全都对此不做效,都是没有用的,而且一但起用都是染污、分别、妄想、执著。
这个高度对还在轮回的六道凡夫实在太高了,所以佛陀要不断地降低高度让我们能接受、能理解、能跟随、能得利益。所以就出现了以“有”来说“无”的局面,有的人学佛也没学太精就会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前面说无,后面又说有呢?这是自相矛盾的,是蹩脚的。”其实是不理解体相用,导致对佛理的以偏概全。
3.圣俗二谛理解经文
佛菩萨在体相用上,用圣俗二谛来做转换,用法也比较简单。比如一句经文我们能理解到了什么,要看站在了圣人角度,还是俗人角度。如果站圣人角度去理解,很可能和俗人角度的理解有巨大的不同乃至矛盾。比如说《阿弥陀经》分享到这西方七尊代表佛,这个是站在有的层面来给我们说的,以给我们增加信心用的,如果我们没有信心,自然对极乐、对阿弥陀佛、对净土法门不肯领受,所以佛陀在经文里多处预设,为的就是帮助我们建立起那一点点的信心来。信心不容易有的,那是累劫修持而得到的受用,不是瞬间就能完全具足的。
各位要晓得能信佛,能真信是很不容易的,过去强调过多次,各位可以看看《楞严经五十五位菩提路》,看一看第一位金刚乾慧,然后十个信位,别的都不用多看,看完就知道我们的那点点信心实在是不算什么信心。以这个水准的信心,能生发出的信力的效果也就很难起效了。这是我为什么不多提《三十七道品》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不多提《普贤行愿品》的原因,因为我们的水平根本就够不着这块内容,就算攀缘强够,也只能是在俗谛去猜度圣人胸怀,这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这条解脱路成了死胡同。
所以理解极乐,依然要站在圣俗二谛去理解,同样理解净土法门、理解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都本应该如此,可是谁叫我们落在了末法,高深的说了都是白说,只好更多站在俗谛去理解。从阿罗汉到如来这四大类是圣人,因为不会被相迷惑,不会有错误的思维,而俗人则不同,有大量的错误思维,乃至是邪知邪见。如何能在末法更结合大众根性?就必须在俗谛角度把净土的整套理顺,这样才好给大众说道说道。
所以学佛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三年、两年、三言、两语就能说完整的。若各位只想着我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道理不需要多理解,你信受躬行就足够往生的了,可是如果你们若想对自己有一个期许,希望自己以后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佛法的理解体悟,靠三脚猫的道听途说是不可以的。
最近常常看佛教频道的发文,常常有被公认的祖师大德的内容分享。但是有的文字后面的评论却非常糟糕,还有好多野狐禅的主,在那一顿歪理歪气的,为什么会这样?俗谛来说:这是人与人间的因缘关系,过去我们说别人坏话,现在别人说我们坏话,这是因果使然。但是在圣人角度就会不同,佛陀在经文中告诫弟子:如果听到有人赞叹你、夸奖你,你要赶紧回避;如果听到有人诽谤、毁骂你,你要当成对你的赞叹。为什么佛陀能这样告诫弟子们?这里面有方便道、有智慧种。方便在于我们可以避免升起我慢,听到别人赞叹了,高兴了、飘了、我慢起来了,一个我慢起来八万大劫生死障难就起来了,瞬间你的修持前面就多了八万大劫的弯路,你绕得回来那是你命好,绕不回来那是正常的。
所以佛陀如果强调不要升起傲慢,这没用,大家不知道如何落实,而换在面对赞叹中,一下就懂得了:这是对我的陷害、这是我的陷阱、我可不能听到好话就飞起来了。同样听到坏话就懊恼也没啥好处,听到坏话要当是赞叹,就是要保持我们修行的欢喜之心。以此法喜帮助我们度过非常艰难的忍辱阶段,忍辱做得好这是六度总修了,这是在走大乘的路子。所以佛陀对弟子的护念和那种高瞻远瞩的智慧实在令人五体投地。
在俗谛我们把极乐分为四土,最低的凡圣同居土,这是极乐天人、八功德水、七宝池的所在;这是七重罗网、行树的所在;这是黄金为地、昼夜雨曼陀罗花的所在,但是这不是全部的极乐,全部的极乐必须是四土都要涉及的。可是随后的方便有余、实报庄严、乃至常寂光,对我们来说就更遥远了。
佛陀并没有多提其他三土,而是更大笔墨描述最低的凡圣同居土,如果就是一个庄严净土,真的不值得如此众多的佛陀赞叹,不值得如文殊、普贤这样虚空法界的大肋士菩萨发愿往生。因为极乐是一土生四土皆生的,这太方便了,也就是去了极乐就和回归法身差不多了。相当于四土就是四种状态,我们只要进入最低的状态,就可以企及到最高的状态,这在其他世界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极乐就非常容易,这是大菩萨们看重的地方,所以菩萨们不是贪财去极乐淘金的。
常寂光是大菩萨和诸佛法身所在的层面,而一般的菩萨就要在下一层土示做种种方便,状态再差一点的阿罗汉辟支佛就要在更低的土。所以当我们理解极乐的时候,乃至有的同修可以借助佛陀加持观察极乐,发现和经文描述的一样。但是《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的描述略有不同,有深浅的不同,有的人一看极乐也没多少人啊,其实是自己在的凡圣土的局限,不能洞彻四土。
圣俗二谛就是这样。圣谛那是真相、是一真、是无分别、无染污、无生死、无圣凡的;而俗谛不讲那么高深,多少理解了一点去做就可以了,就得利益了,随后等机缘再说深邃的内容。这圣俗二谛也是过去常常提到的“不要拿方便当究竟”,不要拿俗谛的道理去揣摩圣人境界,也不能全然不顾一直在说高深的理论,容易失去脚下的路,从而无法落实学习修行。
于是体相用这三个字一同。可是体相用可以互相推进,我们现在是在用上着手,通过对用的种种感受理解和分析,去窥探产生用的相,等摸到相的边了,再深入到体中,所以这个过程就更漫长了。这也是我们说一个人从发心到成佛为什么要那么久的原因,因为活很多、很重,而且不可替代。所以去了极乐不是万事大吉,而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罢了。
4.大明佛的这个明的用
明是相,那么什么是明的用呢?明的用就是照明了。这一个字就又落到了我们脚下,我们在佛法里找到了什么来做生命走向的照明了呢?是否找到了照明呢?是否找到了脚下的路呢?明的用,用在哪里?各位我们的心是否被佛光照明了?是否如净琉璃一般内外光照,相互映彻了呢?
所以这个明各位思维,明的对面就是暗了,什么是暗啊?如何对治暗啊?什么表现算暗啊?简单举例:烦恼是暗,解除烦恼是明;烦恼灭尽才是寂灭不生不死,于是解除了所有烦恼就是常寂光。众生的生死是分段生死,菩萨的生死是变异生死,是心念的起灭,一个心念起就是一念生,就有一念要灭,起心动念便是烦恼根源,这是圣谛的道理。放在俗谛每个心念都有染污、分别、妄想,都会有贪、嗔、痴的成分在其中,所以少打妄想,以佛号、想佛、念佛、忆佛来做手段,剔除妄想,这就是消业,这就是净念,这就是真正的净业。
这就是明的用了,也就是大明佛的这个明的用法。就像佛陀是一束强大光源,透过我们层层乌云遮蔽的无明天幕,终有一线曙光照在我们前面,我们才除灭了黑暗的烦恼和痛苦。于是欢喜替代了痛苦,悲伤被幸福瓦解,就像开水浇洒在薄薄的冰雪上,冰雪的消融就是无明的消融,就是贪爱不起、分别不生、就是真正包容、欢喜无量。
明本身又因在圣地不同也分出不同境界。简单来说,巨大光明如千万个太阳的光明,不敢以眼观看,这是佛的光明,这是如来的法身光明;太阳的光,我们依然不敢肉眼直视;月亮的光,可以直接观看了,柔和清凉;而还有一种日月光折射的明,更加幽暗,我们在什么样的光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