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郎加上师:心识与身体、精神的关系
此刻,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是否能够止灭痛苦。很自然地,我们必须先探讨「心识」的涵义。现象﹝即诸法﹞可以分为色与心﹝心识﹞两种。如果从粒子或分子的角度来看,一朵花和我们的身体在本体上是相类似的,遵循着相同的系统。然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花朵不像人类一样具有心识。除了构成身体的粒子之外,我们尚有「心识」。当「身体」或粒子结合心识之后,我们便成为有情众生,产生「我」的意识。
心识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当我们清醒的时候,处于某种层次的心识;当我们进入梦境,则有另一种细微深层的心识在运作;当我们熟睡、不再出现梦境之时,则进入了更加深层的心识状态;而昏迷或停止呼吸之时,心识变得更加细微,人们往往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无意识」,但事实上,这时的心识变得更加深沉。而最深层细微的心识,只有在死亡时显现。
较粗略层次的心﹝或心识﹞,十分仰赖身体的器官,诸如脑或不同的神经系统。愈是深层的心识,愈不依赖色身。所以,当身体的功能完全停止之时,最细微的心识反而变得活跃。在临终之时,有一个细微心识与肉身分离的过程。修持某种相应法或某种禅定的修行者能够随意地分离两者。透过禅定,你也可以控制血液循环、呼吸,以及其他的身体功能。如果精进修持,最后你也可能如某些修行者一般,随意分离细微心识与肉身。我们可以透过转移心识的修持法门,达到此一目标。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此举非常危险;他们或许能够分离心识与肉身,却无法使两者重新结合。分离两者比结合两者容易多了。透过与神经学家、神经生物学家的讨论,我们也可以了解大脑及其功能。在这方面,尚有更大的讨论空间。
藉由经验,我们可以说,心的一个面向──特别是能量──控制着神经系统。我先前说过,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健全之间有极密切的关连。目前已经有人进行实验,以禅定的方式来治愈疾病。当我们谈论无明之时,乃指心识的缺陷或不足,或心识中的不完美特性。当心中升起疑问之时,即开始了减少心的负面品质、面对这种类型的心的过程,使心开始转化。这种转化影响了认知,最后使我们臻至无念之直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