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大和尚:做到这点你就能超越痛苦


我经常说:你的身份和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开了智慧也没有用。就算开了智慧,你也是一个痛苦的人。你现在没有智慧,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才能安于现状。

其实,用我们的智慧来应付自己目前手头的工作,你们凭良心说,够不够用?够了吧?反正我是够用了,不需要再开智慧了。我的任务就是建东华禅寺,给你们弄弄水,搞搞电,盖个房子打打坐,我认为我的智慧够用了,还需要开什么智慧呢?我不求开智慧了。

我经常说:你的身份和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开了智慧也没有用。就算开了智慧,你也是一个痛苦的人。你现在没有智慧,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才能安于现状。以你现在的身份、出身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假如你开了智慧,有了权力,你会安于现状吗?你不会造我的反,个个争着当方丈?真到了那个时候,方丈又算个屁!太小了,我要当联合国主席!就像那个农民不想种地,想成佛一样!

人的欲望和智慧往往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是成正比的。你有多大的智慧,就会有多大的欲望。只有开悟了,拥有了圆满的智慧,才能彻底超越欲望。在没有获得圆满的智慧之前,你所追求的,都只是欲望。只有像佛陀那样获得了三藐三菩提的智慧,他的追求才不是欲望,而是悲心与愿力的显现。

因为他无我了,也就是刚才那位居士讲的“无求”。佛陀连“我”的概念都没有了,他才会更努力地工作,奉献自己,服务众生。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佛一样努力地工作、奉献,服务众生呢?因为我们有我执,还没有把自我这个坚固的妄想放下,所以只能带着我执去所谓的努力、精进。

这种努力和精进是被欲望和利益驱使的。我经常讲,愿望和欲望是一对孪生兄弟、双胞胎,一般人几乎分不清何为欲望,何为愿望。就像刚才万行大师一上来发的那个愿一样,欲望那么明显地显现出来,你们都辨别不出来,还说我发的愿好啊!好啊!

诚如一个信徒在我面前评价出家人所言:“我看你们不出家,不学佛,相对还解脱一点。出了家,学了佛,欲望比我们俗人还要多,还要大。我们俗人追求的,无非是一套房子、一部车,讨个老婆,生个孩子。俗人嘛,就是做俗事。你们不是俗人,都是干大事的,发的愿可真够大,真够灿烂的!”他这句话把我给激醒了。

是呀,这么多年我们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我要开智慧,我要成佛,我要富贵无比,我要生生世世追随明师,生生世世普度众生……这不都是贪心吗?所以一个没有破无明的人真可怜,把欲望当作愿望,把欲望当作菩提心来发!

但是,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因为你是一个凡夫俗子,没有破无明,没有去我执,你发的愿当然是欲望的显现。什么时候你证到了无我,你发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愿。

所以我常说,佛,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你可以信。当你的智慧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你所谓的学佛,只是不断地给自己增添欲望。而且你的欲望比世俗人的还大。我们出家人的欲望比世间人的都上等级,不要财,不要官,却比财、官更有保障,它是铁饭碗。官有到尽头的时候,财也有到尽头的时候,出家人要的东西没有尽头,是永无止境——谁都掌控不了我,一切都由我说了算!

我曾经说过,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没有感觉到有一个学佛者的存在;一个真正发心的人,是没有感觉到有一个发心者的存在。用功,没有感觉到有一个用功者存在;帮人,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帮人。倘若你觉得:我在帮人,我在用功,我在发心,我有修行,实际上你并没有帮人,并没有用功,并没有发心,也没有修行。你所谓的帮人、用功、发心、修行,只是你的自我的显现、我执的需要,你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我执——我今天发了慈悲心,感觉好舒服,好欢喜啊!

或者今天你去放生了;今天别人缺钱,你拿钱给人家了;今天别人遇到难题,你帮人家解决了……做这些事情你觉得很欢喜、很满足,因为终于有机会体现出“我”的价值,体现出“我”比你强,“我”比你有智慧,“我”比你有能力,“我”比你有钱了。

可是,当你遇到比你更有钱、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的人时,你就找不到这种满足感了,反而会觉得很自卑。在穷人面前,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我们往往能找到自我:我比你有钱,我比你有地位,我比你有能力,我比你高一个级别……甚至碰到一个丑八怪,都会觉得:我长得比你帅!

凡夫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因为凡夫是靠自我活着的。当我们帮助了一个弱者,我们的自我就膨胀了一次;当我们把别人比下去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又膨胀了一次……倘若哪一天我们的自我没有找到平衡,我们的心就开始不安,开始生烦恼了。所以有时候做一做弱者,做一做愚者,反而更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因为能成全对方的自我。

一个居士学佛,我执相对还小一点;穿着袈裟学佛,更容易助长我执。因为每天都在讲要发心啊,要奉献啊,要无我啊,他就以为自己真的在发心,在奉献,真的无我了。一个真正发心、奉献的人,是不敢轻易说这些话的。因为这句话太有分量了,嘴巴张不开,手托不起。

他懂得什么叫发心,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无我;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既没有达到发心的层次,也没有达到奉献的层次,更没有达到无我,所做的一切只是自我的需求。但是自我的需求和愿望很难分清,尤其是凡夫俗子,更难分清欲望和愿望。

作者: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6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千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