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姿态可以显现修行境界


透过恭敬规矩的肢体行为,可以表露出一个人谦虚的心怀

拜佛的方式并不难,可以增长我们很多的功德。顶礼前,首先将双手合掌在胸前。开始顶礼时,合掌在头顶上。头顶是身体的最高点,这时是忏悔曾经以身体所作的一切恶业。譬如杀生、不予取、邪淫等等行为,以此清净属于身体的罪障。

接着,合掌在嘴巴和喉咙前面,双掌指尖靠近嘴唇,下部靠近喉咙。因为我们的语言,是靠嘴唇和喉咙发出声音的,这时是忏悔曾以嘴巴喉咙上所造的恶业。譬如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以此清净属于语言上的罪障。

再接着,合掌在胸前,这时忏悔由意念所作的一切恶业。譬如贪心、瞋心和邪见,以此清净意念上所造的罪障。

我们以身口意顶礼,来忏悔清净身、口、意所造的一切业障

拜佛的方式有小礼拜和大礼拜。小礼拜是以身体的五处触地顶礼,称为五体投地。所谓的五体,就是额头、双手掌和双膝盖这五个部位。

拜佛的时候,双掌、膝盖和额头一定要触地。如果只有双掌和双膝着地,额头没有着地,就不算五体投地。如果将整个身体伸长,全身触地顶礼,就叫做大礼拜。

为什么一定要五体投地呢?因为我们凡夫具有贪、瞋、痴、傲慢、怀疑和嫉妒等五毒,五毒是我们无始来深重的习气,我们可以用五体投地的方式来慢慢消除。清净五毒烦恼业障之后,可以得到身、语、意、事业和功德的加持力,一切随五体投地而圆满功德。

以五体投地的方式跪拜顶礼后,站起来时,一样要如前重新合掌。起身时,腰要挺直,行礼如仪。在这中间,双手合掌不要只在头顶、嘴巴、胸前上下很快甩动一下,连膝盖、额头都不着地,这是不恭敬的行为。佛经上说“躬曲顶礼者,其异熟果将转生为背上生大瘤的侏儒驼背之人。”

假如我们拜佛的时候,顾虑到世俗人的种种看法,存有或多或少傲慢心的话,当然功德会打折扣。如果只是随意顶礼,或随意作大礼拜。虽然作得次数很多,但这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如果因为工作忙碌,时间不够,每一次顶礼时,只要十分如法,十分规矩,好好用心专一,顶礼的数目不多,也有不少功德。

现在有些人礼佛或拜见上师的时候,常常用问讯的方式。第一次是作稍微像样的顶礼,第二次就稍稍曲身问讯。其实问讯是古时候对重要人士的问候方式,现在我们是学习和追求佛法的人,对上师和佛菩萨用这种问讯方式,照规矩来讲是很不恭敬的。

但是,现在既然形成了一个习惯以后,如果场合上不方便顶礼,也只能用问讯了。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状况,还是应该对佛菩萨和上师,用传统的礼拜方式,恭敬虔诚顶礼。因为顶礼的功德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啊。

如果学习佛法的人,不知道顶礼的方式,就要请上师指导。而且随时随地都不要忘记,平常要好好修习。如果知道了正确的礼拜方式而不去做,就算学了多少佛法,也没有什么意义和成就

习惯顶礼的方式以后,这种端正的姿势会让旁人看了心生敬意。一个学佛者的修行,学到什么样的境界,从礼佛的姿态就可以观察出来。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因为他的上师马尔巴不传法给他,便去找鄂巴上师。

当时鄂巴上师正在传《二观察续》,密勒日巴尊者在远处就向他顶礼。鄂巴上师看到下面几千人之中,有一个人礼拜的方式就是不一样,非常高兴地在法座上回礼。

因为他在法座上戴着法帽,就连法帽也拿了下来。他说“那个人顶礼的方式是南岩马尔巴尊者传承的顶礼方式,去问问那个人是谁啊?”因为他觉得那个人礼拜的方式,和自己上师马尔巴的传承很像,可能是上师的弟子。

可见,透过恭敬规矩的肢体行为,可以表露出一个人谦虚的心怀。如法的顶礼,是追随传承上师们最殊胜的态度,可以消除自己深藏内在的傲慢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