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我们之所以痛苦 都是执着在这个相上


苦、空、无常与业果,……

这一切都是安立在一个“我”字上,

如能转换一下思维方式,

将对“我”的执取拿掉,

将开启全新的生命历程。

达照法师

腊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早在公元前623年,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佛,他在人间的寿命是八十岁。

因此,我们知道,释迦佛是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出家因缘是因为看到人生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他贵为王子,而且是独子,他的母后在他出生后七天就去世了,他跟随姨妈长大,他的父王一直想把他培养成转轮圣王,就是道德、智慧慈悲、能力各方面都很全面的一位国王。

释迦佛从小就非常睿智,据说在七岁的时候,就能够射箭射穿七个铜鼓。后来,他接受了当时印度最原始的文化教育——印度最著名的婆罗门教的根本圣典《四吠陀》,一切学问知识无不精通。

但是他发现,世间无论是什么地位、权力、知识、才能,都只能治疗我们眼前的、暂时的痛苦,而不能治疗内心的痛苦,因此,他对于人的生死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接着,就有了佛陀著名的游四门的故事。首先在东门看到一位老人,他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者告诉他:“这是人老的样子,虽然你贵为太子,你将来也会老的。”

其次在南门遇到了一个病人,躺在路旁,翻来覆去地呻吟不绝,十分痛苦,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病人。”太子看到病苦,甚觉可怕。

第三次到了西门,看到许多人抬着一具死尸,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哀号不止,让人看着心酸。他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人生在世,必有一死,无人可以幸免,而我现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最后在北门,他看见了一个人坐在树下禅修,他就跑过去问:“你是什么人呀?”那人说,我是修行的。问:“为什么要修行?”答曰:“因为人生有很多的痛苦,特别是老病死,包括生时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盛苦、求不得苦、还有舍不掉也是苦。”

如果经过对内心的深入观察:我们内心感觉到“我”在痛苦,“我”在快乐,“我”在追求,而这个“我”到底是什么?经过了很深入的观察了解后,会发现:平常认为的那个自我,往往是一个妄想执着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却从来不曾受苦。

之后,释迦佛经过了七年的苦行,参学了一些当时在印度非常著名的大修行者,参访了种种外道。他发现一般的修行人可能会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比如追求修行的那个样子,那个状态——

一定要住在深山里;或者一定要坐在那里;或者要受苦;或者学牛吃草;或者看鱼在水里游,觉得鱼很自由,所以一天到晚也泡在水里;或者有些人看到经过痛苦的磨练,可以消除对痛苦的敏感,所以就躺在荆棘刺上,等等。

他发现: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控制人的欲望,或者让人有更坚强的意志去承受痛苦,却并没有发现痛苦的真正内涵。

最后,他在菩提树下经过了三个七天的思考。

第一个七天

他观察自己这一生,所有的烦恼痛苦可能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大家可以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乃至我们的情绪、起心动念、待人接物的种种方法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发现:每一句话都是从小时候学习来的,每一个思想都是别人教你的。如果我们内心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快乐,多一些好的念头,心态自然就好起来;如果你多一些仇恨,多一些贪欲,多一些不满足的感觉,那你的情绪就会破坏,然后整个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并不是这一生形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好端端的,突然有人骂你、打你;或者在大街上突然被小偷抢了东西,而你并没有抢过别人的东西;为什么生下来的有些人是男人,有些人就是女人;有些人生活在很有钱的地方,很富贵,而有些人一生就在穷人家。

这样观察以后,他发现,人的生命并不只是这一期的,而是过去生由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亲戚朋友,才会来这里投胎,这背后贯穿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有因必有果。

从果开始,追索前面的因,比如说,为什么你的长相很难看,或者很漂亮?为什么你会胖起来?静下来观察以后,你就发现:吃多了就胖起来了,如果每天保持锻炼,你的身体就好,所以,一切原因都找到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行为。

他花了七天时间,观察到我们这一生中发生的所有一切,有些在这一生就能找到原因,有些这生观察不到原因的,则是前世的选择,或者再前世的选择。

他在第四禅的禅定当中,一直观察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前,追索到最初生命的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的感觉到底从哪里来的?

从有一个“我”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受这种因果的支配,只要有个“我”的存在,就有个自我的感觉存在。

你的快乐一定是跟你有关系,你的痛苦也跟你有关系,你做的善法跟你也有关系,你做了恶业也跟你有关系,这些纠缠一起,永远舍不去的一个规律。所以,他得出这么一个结果。

第二个七天

他就去观察别人,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众生,他看看身边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不是这一生造成的。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遭遇都是跟他的起心动念、行为、语言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人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他同样观察到,也有一些并不是这一生努力得来的,比如,这个人一生下来,为什么他会遭遇到一些不良的教育;为什么他经常遇到的那些朋友,从小的那些伙伴都不是好人,原来,他前世就跟这些人结上缘了,这个缘来了你躲也躲不过,没有缘呢,你可以创造。

所以,观察别人也是从果寻因。观察到最后,他发现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他的生命贯穿始终只有一个字,就是业。

业是什么呢?业就是我们的行为。要成为什么样的生命,你的行为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行为包括三方面:

第一个是身体的行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是杀生、偷盗、邪淫或者不杀、不盗、不淫,这是身体的行为;

第二个是语言的行为,是讲假话、骗人,或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有没有讲不该讲的话;

第三个就是你的思想,是否有不该想的东西,如果你的内心有不该想的东西,或者想的都是痛苦的东西,那么,这个结果就已经在你内心埋下来了。所以,他观察到,一切众生都逃不过业的贯穿。

而这个业不是随便找你的,它一定是有因才有果,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所有的因只要它的条件成熟了,就会呈现它的结果。

这么一来就知道,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努力很重要。你想快乐,想成就,你就一定要具足这样的业。比如说,我们大家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大家都喜欢的人,那么你的念头、你心的想法一定要让大家都喜欢,你才能成为大家喜欢的人。

你讲出来的语言,无论什么时候讲,听到这个话大家都会高兴,那你的语言就会让你成为一个大家喜欢的人;你身体的行为也是一样。

所以,所有的人生遭遇贯穿始终,就是一个业果。他第二个七天就观察到众生轮回生死的前因后果。

第三个七天

他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知道这些因果、这些业,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我们大家都知道,以“我”为核心,以“我”为基础,我造的业我会记住。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的第三个七天,专门去看住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大家也可以参一下哦,“我”到底是什么?“我”是谁?身体是我吗?发现不是。

当你感觉心中很烦,而你的身体很健康,这时候,其实身体一点也不苦,就是心苦,这时候,你的心就变成“我”;再细看,你这个心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快乐?你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有时候觉得,我有想法,想到快乐,想到善良,想到恶,我的想法是不是就是我的心?我思故我在,很多人认为思想就是我。

佛陀又观察:这个思想,都是后天学习来的。诸位你看,如果父母亲不教我们讲话,如果老师不教我们文化,那现在我们脑袋想的东西是哪里来的呢?

比如说,这是凳子,这是桌子,这些都是别人教你的;这是快乐,这是痛苦,也是别人教你的;这是善良,这是恶,也是别人教你的;这是佛教,这是其他教,也是别人教你的。

如果离开了文字,离开了别人教你的语言,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呢?所以第三个七天,他就离开了语言文字。观察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内心还会感觉到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是真的还是假的?佛陀做出最后的一个决定。

我们平时感觉到的思想,那个自我好像在自己的身体里,大家是不是这种感觉?但是,他在十二月初八,当在夜空中看到明星出现时,他发现:为什么“我”会知道有明星的存在呢?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有内啊、外啊、明星啊,还是我啊这些概念,你会想不通的。

但是佛陀在把语言文字全部舍弃掉了,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任何文字,他很清楚看到了明星——天上星星的存在,而自我那种“我”的概念没有存在,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切众生的真心是完全一样的,是离开语言文字,离开人我是非的。

这个时候,他成道了。

佛陀成道以后讲了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得现前。”

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啊,他的真心跟佛是完全一样,都是平等的,因为你都有会知道这一切法的这个能力,但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妄想就是你的思想思维模式、你的执着、你的追求,每个人不一样,所以构成了悲欢离合的各种不同的人生;

如果离开了你的妄想执着,不需要老师,你自然就存在、本来就具足的佛性,在内心中就显现出来了。

为了让众生能够明白他跟佛一样清净平等的这个觉性,佛陀展开了49年,或者说50年的弘法,我们佛弟子把这个佛讲经说法的内容记载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诵的三藏十二部经典。

我们大家如果作为一个佛教徒,一定要知道佛陀是谁,他是怎么成道的,他为什么要在这个世界传播佛法

实际上,是我们太苦了,因为着在这个相上,所以生老病死,各种痛苦都纠缠,这背后就是一个自我。

假如你从理上明白了无我,然后确定就不以“我”为核心,那么,生活当中你与人相处所有的痛苦都会迎刃而解。

我希望大家能够借遇到佛法的这个机缘,以后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突破,祝愿大家把所有的痛苦都消除,早证菩提,解脱生死,圆满成佛

弥陀佛!

达照法师2011年开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