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长老:菩提无尽海 智慧功德藏


【编者按】在一诚法师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期间,他弘教育人,且不忘造福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动佛教的对外交往,努力促进宗教和睦,被教界誉为佛门领袖,禅门尊宿。金秋时节,彭历洲居士在北京广济寺对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法师进行了专访,并许可本刊刊载,以飨更多有缘。

广济寺坐落于北京阜成门大街内,是繁华的北京西城区中闹中取静的一片净地。该寺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即以该寺为会址,广济寺从此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伴着广济寺悠扬的梵呗唱念声,我们走进了今年已过米寿的一诚长老的接待室。

记者:感谢您在静养自修期间拨冗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知道,出家人的根本在于以戒为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曾经的掌舵人,可否请您谈谈持戒的意义?

一诚长老:佛在世时,每天早起在头上摸三下。老百姓有头发,和尚没有,时间久了会忘记,比丘要摸三下头,摸一摸就不(会)忘记了。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是大丈夫之事,大丈夫要做大丈夫之事,要利已利人,不能把自己看轻,在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要注意僧格的养成。

虚云老和尚(以下简称虚老)常说菩萨呀,注意呀!以警惕大众。在云居山时,一天虚老带着我和一个侍者到海会塔去,教诫道:木佛不渡火,金佛不渡炉,泥佛不渡水,菩萨呀,注意呀!注意什么呢?注意僧格养成与坚固。当时听来不经意,现在回忆起来就有用了。我经常对出家弟子讲:要用智慧来庄严道场;要用慈悲来培养僧格。

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说人格完成了,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要做好人,要做善人,要做圣人佛是大圣人。人如何成呢?从心开始。心即是佛,心即是戒,若没有好心,哪里是戒呢?戒来戒去又有什么意义?因此,打扫好我们的心,才是戒的真正意义所在。戒是清净法,是解脱法。那么我们要把这个法放在哪里呢?我们不能让它放在染污的凡夫心中吧?!因此,落实到个人而言,就是以戒为师。 师啊,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僧格的养成中,戒是根本,是基础,也是一种实践。譬如建房,若根基不稳,终不成大厦。

记者:您于1949年出家,8年后手持虚云老和尚的手扎上云居山,从此跟随虚云老和尚直到他圆寂。虚老当时便视您为法门龙象,在老和尚的主持下,您得到了沩仰、临济两家的法脉。自1985年任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以来,继承虚云大师遗风,一直重视禅宗的修学和实践。您作为当今的禅门泰斗,能否为我们的读者开示一下禅的妙用?

一诚长老:禅宗一脉,源自昔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而来。其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于汝。传的是什么法?叫无相法,也就是正法眼藏。

严格意义上的禅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心思,说似一法即不中,弥伦三世,通贯十方。收来在一微尘,散去遍及法界,浑身有口说不得。这样讲似乎又离人很远,其实不然,不在他方,就在当下,就在平常日用中。所以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如果只说平常心是道,也未免太简单了一点,大家都会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岂不都是禅师了吗?不然。虽然同样行住坐卧,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如何是道?慧海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问:大家都吃饭困觉有什么不同?慧海禅师说:别人吃饭时想东想西,不好好吃;睡觉时想前想后,不好好睡;而禅师则不然,吃饭时好好吃,睡觉时好好睡。

参禅不在虚玄之上,无论穿衣、吃饭、睡觉、学习、工作。若能不分别,不妄想,不执著,佛法就在这个地方,即心即佛。退而言之,若是妄想不能除,人家说我好就高兴;批评我一下,心里就不好过;妄想纷飞,要赶快对治。从歇字下手,从忍辱下手。不能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改,这样修行有什么用?所谓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实行。

记者:我们看到您住持云居山几十年,坚持和实践着农禅家风。所谓农禅并重,就是劳动和参禅两不耽误,在劳动中参禅,在劳动之余禅修。1987年2月您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时,具体地说到云居山真如禅寺农禅并重的情形:现在,僧众们不仅每天上早、晚殿和日间出坡劳动,还坚持每日过堂,早、中、晚坐香四支,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动静如一’的百丈家风。请问,农禅并重家风与当今大家所提倡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关系是什么?

一诚长老:在印度,掘地、拔生草、织布是犯戒的。过去出家人不能挖地,因为热带地方,虫子很多。我曾经去过缅甸,正月间去,脚踏地上,烫得不得了。可是到了中国,由于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的不同,必须要有定居的地方,有了定居之处,就得自给自足。

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训,在日食日耕中体现禅法。一方面,把寺院的开销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通过僧人们自耕自作、自种自收维持日常生活,同时还常常把多余的粮、茶、菜送给附近山里的贫困居民,直到现在每年仍有10余万斤的粮食分给周围的穷困群众。另一方面,每一个到云居寺来学习佛法的人都希望能够潜心修法,全神贯注,需要回避一些外缘,我们这种农禅并重的家风恰恰给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参学空间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修学环境,使之集中精力和时间,更能心无旁骛地研习佛法。

农禅并重的本质就是体现在实践上。佛教界很早就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指的就是怎样把佛法的理念圆满地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态度中。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本身所倡导的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因为佛陀本身就是在人间实现、在人间成道、在人间涅槃的,而佛陀的教法也是直指人心、作用于人心的。注重实践本身就是佛教所倡导的。

记者:社会上不了解佛教的人通常误会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因为它教人如何逃避痛苦,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您怎么看?

一诚长老:佛教讲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虽是出世的宗教,但它所关注的却是入世的事情,比如它讲衣食住行都是实践、讲人要面对世间的各种因缘等等。佛教谈人生,首先是很客观的,不能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反面它都说了,比较全面。比如四圣谛,它很真实地告诉人们人生是苦,人有各种苦,要客观地面对衰老和死亡,面对漂泊沉浮之苦;它真实地告诉人们人生是不圆满的,不可能事事如意、天天快乐,总会有烦恼。然后它分析苦的原因,反思这个原因,最后它指出了找到和解决这些苦的具体方法。

人之所以苦的原因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不觉悟,才生贪、瞋、痴,如果你对无明有觉悟,就不会如此。佛教所说的是要你放下负面的情绪,放下内心的压力和失落,这些压力和失落恰恰来自你内心的不坚定、不明朗。同样一件事情,让一个信念坚定、内心从容的人去做,他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失落,反而乐此不疲,你说对不对?佛教告诉你该止即止,该行则积极地去行,告诉你要放下你内心的失望和悲伤,积极地去做你要做的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它始终教导人们用一种积极的、明朗的、从容的心态去对待事物。

所谓出世的说法是对佛教没有深入地了解,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根本。佛法是心法,不作恶,行善,始终要人们放下的是内心的消极的执着,以完成人生的升华。

记者: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实践佛法?

一诚长老:对上恭敬,对下慈悲,对事认真,对人和气。佛像和木鱼都是木头做的,但佛像受人恭敬,木鱼受人敲打,为什么呢?因为木鱼口大表是非多,肚子大装的却尽是贡高、妒嫉、无明烦恼,所以要被人打。而佛相慈悲欢喜,妙相庄严,所以受人恭敬。同时,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自心是佛,自心见佛,不向外求,即心即佛,发大心,成大事,爱国爱教,这也是对建设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很好的贡献。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