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禅病


人身四大所成,生老病死人人难免。人的一生就是被老病死困扰着。特别是病,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律平等,人人都会有病。修习禅定,往往比一般不修禅定的人会少许多病,也会增加某些由于修禅定而导致的各种毛病。所以在禅书上都讲到如何防治禅病的问题。

禅病一般分为三大类,就是由四大不调所导致的病,由五脏不调所导致的病,也有五根不调所导致的病。四大之病、五脏之病、五根之病,在这里都是指的在坐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疾病现象。在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三大类的疾病,往往和身体健康不良所导致的疾病有所区别。

一般由于健康状态不良所导致的伤风、感冒、头疼、发烧,或者其它的五脏之病,往往能够使人卧床不起。而修禅过程中由诸多方面导致的疾病只是在身体上有种种不良的反应,使人不得安心修道,一般还不会导致卧床不起。

首先看一看四大所成之病有些什么症状。在这一次的交流过程中,一再强调人的身体最主要的是四大元素: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能够在身体内部和平共处,协调一致,人的身体就会非常健康。一旦四大失调,就会产生种种疾病。

佛经上讲到,四大不调所产生的疾病种类繁多。概而言之,地大不调会导致一百种疾病的发生;水、火、风同样如此。四大不调就会引起四百种疾病,加上地水火风四大各有一病,这就成了四百四病,即言保持四大调和的重要性。

在修禅过程中,如果地大不调,地大的成分超过水火风三大,就表现为身体的沉重。身体欠佳之时可以观察检验,看是地大失调,还是水大失调?

地大失调表现为沉重,水大失调表现为浮肿,火大失调表现为内心烦躁、口干舌枯,风大失调表现为身体虚悬、头重脚轻。在修禅的时候,如果坐的时间太长,饮水不够,活动不够,可能会导致地大失调;如果行走的时间过长,又会引起风大与火大的增盛,使身体发热、头目虚悬。所以行坐要调和得当。

禅堂里几百年的规矩,行香、坐香、茶水、点心,按时按量地提供,是为了保证各位修行人调节四大,使四大在身体内部能够平衡运动。四大能够在身体内部平衡运动了,我们就坐得住,就能安心修道。

因此,要防治四大所成之病,重要的就是要在一行一坐当中安排好时间。坐的时间不能过长,行的时间也不能过长。还由于年龄的关系,年轻人多走一会儿没有关系,年老人多坐一会儿没有关系,这都要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善自体会,善自把握。

同时,随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热量。热量主要是指的食物。坐禅不能吃得太饱,所谓不饥不饱。如果坐禅坐了一两个小时,喝一杯水,吃一片饼干,补充了水分,补充了热量,对于坐禅很有帮助。不过,不要起贪心。特别是吃点心,点到即可,不能吃得太多。

吃得太多了,因为点心一般是干燥的食物,容易吸收体内的水分,体内的水分被点心吸收得过多,又会引起地水之间的不协调,坐下来同样不能安心。

同时,坐香休息时吃多了,又会妨碍正餐的进食。正餐不能进食,坐一会儿肚子又饿。所以既要保证正餐的定时定量,又要在休息期间补充适当的热量和水分,这样就能够保证四大调和、四大轻安,有利于做功夫。

其次讲讲五脏之病。五脏者,心、肝、脾、肺、肾。此处所讲的五脏之病,与上面所讲四大之病一样,仅仅局限于坐禅这项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病况,不包括在五脏在生理上的病变。

五脏的病,在坐禅过程中,直接与五官有关系。五脏是体内的各种器官和功能,人们不能仔细认真地去觉察,或者需要通过医生检查把脉,所以不容易知道五脏有什么病。

但是在坐禅的过程中,五脏与五官相联系,就容易知道五官有什么反应是五脏当中的哪一部分出了问题。

比如说,心脏如果水分不够,或者跳动不均,会直接反映到口里来,就会感觉到口干、苦涩,那就是心脏方面有病。因为心脏主口,或者说口由心脏来主管。

如果肺部有什么不调和,就是反映在鼻子上。因为鼻由肺主。流清鼻涕、鼻涕特别多、鼻子阻塞,这都是由于肺部不调和所引起的。

肝与眼睛相联系,眼由肝主。眼睛发涩,或者泪水多,或者不清楚,这都是肝的问题反映到眼睛上来了。

脾主舌。舌根由脾来主管。舌根与口本来是相联系,但是禅书上是把口与舌分开。舌根乏味,不思饮食,进食时感觉到没有味道,那就是脾不健康的反映。

肾主耳。耳鸣,坐下来耳朵嗡嗡发叫,有各种声响,这是肾虚的表现。耳由肾主。

五官有什么毛病,进而要向内看,向五脏看。五脏不调,所以五官就有反应。五脏不调的病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还是与四大不调有关。

不管五官或者五根有什么不健康的反应,都与地水火风分不开。调和四大,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五脏功能协调运作,五根能够清新明朗、轻安明净。

佛教把人体的组成部分归纳为最简单的四大要素,这不管是从病理的分析来说,还是从注意健康来说,都比较容易把握。

地水火风在人体上的反映既敏感又明显。地以坚为性,是沉重坚硬的;水以湿为性,是湿润流动的;火以暖为性,是提供热量的;风以动为性,表现为身体的运动行走、呼吸等。

这些都非常容易感觉,容易判断。身体有这些不同的感觉,我们就知道怎么样来调整身体。是该补充热量?是该补充水分?是该进食?是该休息?很容易找到要害。

第三是五根之病。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其病相与五脏对五官所产生的现象大体相同。禅书上只是为了比较细致地观察坐禅时身体上的种种变化,便于调身时容易把握,所以又分为五根之病。实际上五根的病在讲五脏之病已经都包括在内了。

总而言之,这三个方面的疾病,以调和四大为主。能够使四大调和,坐禅时的各种疾病,一是可以防,二是可以治,所以叫防治禅病。各位一定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是禅病,不是一般的疾病。和一般的疾病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搅和在一起。如果把一般的疾病与坐禅的疾病搅和在一起,往往两个方面都不能妥善防治。

人生是苦,修行的目的是要解脱人生的痛苦。在解脱痛苦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和四大,又会在痛苦上产生更多的痛苦。修行一方面是要精进不懈,一方面又要注意身体所能承受的程度。有的人身体好,承受能力强一点;有的人身体差,承受能力也差。如何调和四大?如何防治禅病?都要根据各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而定。作为我们出家人,要调和四大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有规律,饮食也比较单一,没有太多油腻的食物,没有太多刺激性的食物。有一点刺激性的食物,顶多不过是吃一点辣椒而已。在家人就不同了。当然,有许多信仰虔诚居士完全素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那些不吃素的人来讲,要调和四大有一定的难度。进食的时间不能准时,进食的品种经常变换,进食的场合也不稳定,而且食量有时多有时少。有这诸多原因,要想调和四大,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相对来讲要难一些。所以提倡素食,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提倡过一种清净的生活,不仅仅是有利于修道,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病从口入。一切的疾病,大多数是从食物中来。特别是现在,科技发达,农药化肥品种繁多,一切农作物的种子都在退化。功能在退化,生长的能力在退化,离开了化肥农药就没有办法生产蔬菜、粮食、瓜果。因此,对于究竟选择什么食物要慎之又慎。

再说到动物,那就更可怕了。听说现在鸡、猪等肉类食品,化学的成分特别严重。过去一只鸡要长一年或者六七个月的时间,现在一只鸡从孵出来到能生蛋只要三个月时间,而且还特别肥大。那是怎样导致的呢?就是因为喂鸡的食料中有激素,有添加剂,使鸡可以超常地生长,可以超常规地投放到市场满足大家的需要。看起来这是做了一件好事,实际上是做了一件大大的坏事。一切的事情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一定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我们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太多太严重!人类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有各种各样地问题,那就是自然在报复我们,这个苦果还不知道要吃到哪一天为止。弥陀佛!(2007年2月2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