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看到异性还会动心吗


很多居士来寺庙里找师父倾诉,都是因为情爱的烦恼而来,在叙述完自己的烦恼后都会羡慕地感叹一下:还是法师们清净。但同时也会忍不住八卦一下:师父,你们这么年轻出家,难道看到漂亮的异性,不会心动吗?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特别无语,因为无论做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她们都会再追问一句为什么?为了能够一劳永逸,索性还是写篇文章具体阐述一下吧。

作为凡夫僧,虽然已经出家,但是一日不证果,一日不能断烦恼,当然也就不能离欲了。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人作为欲界众生,一定是符合贪淫、贪食、贪睡这三个欲界众生特点的,否则不会生到这娑婆世界来。欲界不仅仅包括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人和畜生,上自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都属于欲界。人相对于欲界其他众生来讲,还多了贪名、贪财两条,所以人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具足。

也许有人说了,我睡得很少,并不贪睡,或者有人觉得自己不太计较名利,其实这只是程度深浅的问题,本质上肯定是五欲皆贪。出家人虽然有欲,但是更知道欲的本质。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一切众生,不管是胎生、卵生、湿生还是化生,无始劫来在六道中的轮回转世,都是因为爱和贪欲导致的。因爱而有淫欲,因淫欲而产生新的生命,这所谓的爱就是轮回的根本。正所谓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世俗人所谓的爱,其实本质是一种贪,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占有欲的体现。表面上说爱对方,实际上是想霸占、控制,并且妄想将这段美好的感受无限期延长。一旦一方变心,另外一方就很受伤,我对他那么好,为什么不爱我了?这显然是将爱作为了一种投资,如果不能得到回报,就痛苦,就歇斯底里。将爱的范围放大一些,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人对无情(无情识的物)的喜爱无不符合上述的特点。很多人相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不爱的时候就恨得咬牙切齿。不能理智地对待这些无常幻象。

男女间最开始的爱往往是一种荷尔蒙的刺激,有研究表明,这种激情最多只能维持十八个月,之后俩人就是革命般的友谊一样的存在了。网上有个段子:男女间到底有没有纯友谊?答案是肯定的,夫妻之间就是,结婚三年之后,彼此之间会一点邪念都没有的。如果你想要一个异性当纯朋友,那就想办法嫁给他吧。即便相互间完全没有色欲了,但是还会有眷属贪:你是我的妻子/老公,不能被他人所占有。一旦一方出轨,还是会痛得死去活来,会闹得天翻地覆。譬如,很多老年人因为跳广场舞引发的家庭不和谐就属于这种情况。

《佛说四十二章经》有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人所有的忧虑、痛苦乃至恐怖都是从爱欲而生,如果能够打破这种爱欲的束缚,那么自然就不会再有忧虑和恐惧了。爱欲对于人来说,就好像手拿火炬逆风而走,是有烧手危险的。但是人们就是不能觉醒,总想刀头舔蜜,总以为自己可以侥幸地吃到蜜而不会被刀割到舌头。这是非常愚痴的想法。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师父们遇到年轻貌美的女居士会不会动心呢?如果说完全不会动心、动念那绝对是打妄语。证得初果的圣人尚且不能完全断欲,对于凡夫僧来讲,显然更是如此。但是师父们长年累月受佛教经论的熏陶,深知爱欲的过患,因此心中自有防范和警惕。反过来,很多居士来寺院听经闻法,遇到相貌庄严的师父,即便佛法讲的差一点,也会愿意多亲近,这是本性使然。只要没有过分的言语和举动,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从佛法的真谛来看,作为生死之根的贪爱固然可怕,但是本性也是缘起性空的,自性本空,必不能真实受污染。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瞿波女自述前世为女居士妙德,因为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情愿为了爱情忍受一切苦,舍弃富贵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的太子共同修行,最后此女因此种爱情,满足各种所愿,生多种功德。偈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这种例子在佛经故事中还有很多。众生的贪爱其实是可以被转化和超越的,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不管因为何种目的而来听经闻法,亲近法师,都开门欢迎。菩萨常以贪爱为度化众生的方便,通过种种善巧方式引导贪爱炽盛的众生,使得他们将有染污的爱转化为无染污的爱,最终能够修行解脱,这是最圆满的结果了。

爱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把握,用好了是方便,用不好就是烦恼。在家生活,一时不能完全断除爱欲,那就尽量积极地面对。在生活中多付出,多奉献,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设身处地的多为对方着想,不求回报,这就接近佛法中法爱的精神了。

如果能运用佛法的般若智慧,将贪爱转化为菩提,俩人一起走向解脱,那这就是最美满的爱情了。

最后总结一下:

出家人到底有没有爱呢?有爱!但是这份爱不是私欲的小爱,而是慈爱一切众生的大爱!

会不会动心呢?会动。但动的不是贪爱之心,而是广大无边的菩提之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