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美容


我是净柘,很高兴与书友们在高山流水读书吧相聚。看到高山流水读书吧的名称,让我想起了三年前自己参加的古道幽兰读书会,感觉特别亲切和美好。真想说,如同这美好的名称,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古道幽兰,都是将我们从红尘喧嚣带到澄明意境的那个去处。

刚刚书友们在分享什么样的人才具有真正的美,大家都说到,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美,慈悲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在三级修学中浸泡了三年,从读书会到同喜班再到同修班,虽然我现在距离智慧和慈悲还差得很远,但我多多少少明白了智慧是什么?慈悲是什么?在学修中也体会过智慧和慈悲的力量。

记得在我进入古道幽兰读书会大概不到半年时,我的人生开始遇到一些挫折和违缘。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当时有幸进入读书会,正是因为佛法的正知正见,不仅带我走出了困惑和困境,而且让我实现了生命的进阶。我想这个生命的进阶,也就是今天我们读书会的主题:生命的美容。借用导师的话说,生命的美容就是对那个“在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一大堆混乱的情绪”中活着的生命状态的审视、反思、提升和改造。而之前,我从来不懂得,也没有回望过自己的生命状态。

我今年55岁,已经真正年过半百,有资格说“我的一生”了。我的一生可谓一路顺风,所谓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是几乎没有什么缺憾的人生,令周围很多人羡慕,自己也暗自庆幸。48岁那年,在世俗的意义上应该算是我人生的顶峰时期:我没费什么劲,顺理成章甚至自己都没怎么反应过来,就被提拔为单位的中层领导——副处级干部。从考学、工作到晋升职称乃至和同事相处,我几乎一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过什么难处。但是担任了领导职务后,我开始需要面对和处理一些真正复杂的问题和关系,考验来临。

很快地,我和上级领导出现了分歧,开始遭受“打击”。我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深深的伤害,最初的反应是指责、抱怨,并被愤怒、委屈这些情绪所左右,时而觉得无奈无力,时而觉得应该勇敢地“反击”。其实这就是无明中凡夫的生命状态在遇到对境时的应对模式。因为无明,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关系,看不清真相,没有智慧,没有力量;要么退缩,要么去做一些所谓“用一种错误纠正另一种错误”的事情,以错纠错,给自己挖坑,不断种下恶的种子,不断收获业果,在轮回中循环往复。

非常幸运的是,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因为一些因缘我进入读书会开始学习佛法,我也把佛法智慧应用到生活中。比如说,我懂得了每一个发生都是因缘因果的作用。在最初的情绪反应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最终我没有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更没有所谓的“反击”。相反,我看到了他行为背后的无明和局限性,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因为理解而心生慈悲的感受,没有让伤害延续下去。

但这又不是世人认为的“退缩”或“忍让”,我内心的平静能够让自己冷静而有勇气去面对发生的一切,平静的背后是力量而不是无力,我感受到这就是慈悲带给我的力量。而对于一些无能为力改变的事情,我也顺应其变,守好自己的底线,做好自己。整个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看清了更多的真相,不但没有体验到什么伤害和打击,身体和精神反而渐渐好了起来。

一两年后的今天,我深深体会到,佛法所讲的因缘因果法则真实不虚,一切的发生都来自于自己所种下的因,自己做了就承担后果,如果不想要这样的后果,只有一条道路,就是断除造成这种结果的因。若不是自己的原因,也无需诅咒、嗔恨,而是看到众生的苦,将其化为理解和慈悲。现在流行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我认为,这是有前提的:胡作非为,不会有最好的安排;无所作为,也不会有最好的安排;唯有好自为之,才会有最好的安排。

所以做好自己,如法生活,是至真法则。所谓“菩萨畏因不畏果,凡夫畏果不畏因”。畏因不畏果,其实就是佛菩萨的一种生命品质。和我们凡夫刚好相反,菩萨在行动时谨慎小心,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身口意业负责,能做到断恶行善,不种恶因,而一旦种下,就勇敢承担,绝不畏惧。我们凡夫则是,做的时候被贪嗔痴牵引着,被欲望驱动着,从没想过后果,从不知道害怕,而结果一旦发生,则怨天尤人,怪这个世界不好,怨那个人不对,唯独不反思自己,最终不但不能正确对待一切的发生,反而再造恶因,再给自己“挖坑”。这样的生命品质和佛菩萨的生命品质相比,不仅仅是需要做美容的问题,而是需要做大手术的问题。

常有人误解说:“学佛的人都是那些人生遭遇了打击和不幸者。”对此,我想说,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一片坦途?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没有挫折和坎坷?就算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生万事如意,但最终还是有几样事情不能如你意,不能由你左右和主宰的,那就是疾病、衰老和死亡。问题的关键在于,遇到这些不如意,你有没有能力应对?怎样应对?世间大部分人,包括没有学习佛法之前的我,就是执著于自我,陷入自我得失的算计中,什么利益啊,面子啊,被种种情绪所绑架,最后做出最愚蠢的选择。

所以我要深深感恩,感恩生活对我最大的善待和最大的回馈,不是让我一帆风顺不经历挫折,而是交给我对待挫折的法宝,让我在挫折的历程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对我来说,今天的这个生命,和过去一帆风顺的那个生命相比,有了更丰富的体验,有了更深厚的积累,有了更宽广的胸怀,有了以往所不具有的一点点悲智的品质。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个生命开始走上觉醒之路,知道了未来的目标,是去追求更高的生命品质——佛菩萨的生命品质。这是将我们的生命导向高阶的一条道路,努力向这个高品质接近,就是此生来到人间最大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通过修学得到的生命美容。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沙龙分享

沙龙分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沙龙分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沙龙分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沙龙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