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带来的苦与乐


我是2017年春天加入三级修学的,现在是第三年,刚刚学完《略论》的中士道部分。我是班级的文宣义工,本来是要推动班级师兄们多分享的,各种因缘下,反而是我成了今天活动的分享员。

临危受命,我分享点啥才好呢?我的分享又能否给师兄们带来些许启发呢?心里各种嘀咕。最后决定和师兄们说说修学以来,我在修学这件事情上感受到的苦与乐吧。

修学之初,我在市区上班,上下班路程远,工作繁重,一天下来到家已是筋疲力竭。还有每周两次交流不可缺勤,每天自修、定课不可落下。隔三差五,还有班级活动、各种义工活动要参加。因为加入三级修学,原本有限的个人时间就变得更加拥挤了。这时候我的烦恼生起了,我是该继续修学呢?还是放弃修学,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料理生活琐事?

因时间的局促、精力的有限,加上时不时自身惰性的泛滥,导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每天固定时间的定课和自修,以及三遍以上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当期法义。这更加重了我的焦虑,没自修好,我怎么去参加小组、班级交流,如何完成我的分享,又如何面对师兄们呢?还有来自家人的不理解。

凡此种种,在修学之初,除了感受到佛法智慧的清凉,与师兄们共同修学的法喜之外,我也深感身心疲惫,和坚持修学的困难。虽如此,我依然坚持了下来,现在,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修学佛法是我余生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为何我会如此坚定?因为在修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目前处境的危险性,以及如果想要走出险境我该怎么做。

一切有情都会避苦趋乐,我也不例外,我想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我希望我的生活没有烦恼和痛苦。可是在学习佛法之前,我所有断苦的方法都是向外驰求。欲望生起不得满足,会想方设法满足,而不是从欲望本身着手。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欲望是否健康合理,我体验到的快乐是否会给其他有情带来伤害。学习佛法,我对生活有了更多新的、真实的认识。

《略论》里有一句偈诵:随生何过,佛不责余。是说,不管生活中遇到何种对境,佛陀从来不怨天尤人。反观自己,每当不如意出现时,总试图去改变不如意的状况,甚至去指责和埋怨当事人。而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自己会招感这样的因缘?

下士道里对业果的学习,更加使我真切认识到,遇到对境,赶紧忏悔、清净自己的内心,若不从自己出发,只会陷在烦恼的泥潭里,越挣扎陷得越深,以致最后无法自拔,被烦恼淹没。

清净如法的生活,让我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如何通往这种生活并安住其中呢?这几年的学习,让我真实体会到了学习佛法的快乐。

我是一名沉陷三界的“重症患者”,常常深感痛苦,却无法自拔。而佛法智慧就是缓解我痛苦的最有力的“良药”。甚至在我病情不稳定时,它更像一支“强心针”,只要打下去,马上就能缓解痛苦。

每每事情没有进展、每每身心疲惫、每每烦恼重重、每每对世界充满怨念,我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陷在自己的思维和情绪里,就赶紧端坐书桌前,打开《略论》。当我念诵原文,当我闻听师父开示,当我仔细去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章节,当我认真思惟经论中阐述的问题时,真是有无限的加持,心马上冷静下来了。找到了自己的执著,看到了自己对他人的不慈悲和没有智慧,所有问题就是这样一次次被缓和、被化解。

正是一次次痛过,又一次次被治愈的过程,让我坚定了修学佛法的信心。以上就是我在修学这件事情上由苦到乐,从犹疑到坚定的过程。

师兄们,修学之初,你们是不是也面临和我一样的困惑呢?请不要犹疑,我们已经走到了最正确的道路上。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沙龙分享

沙龙分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沙龙分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沙龙分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沙龙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