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我们如果能前念与后念、过去与现在没有冲突,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我们与人相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不开朗也就是‘闭锁’,是将自己与他人隔开,拒绝沟通。闭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与他人来往时受到损失及伤害。但是越闭锁就越不能与人勾通,对自己的损失就越大。唯有开朗的心胸,才能左右逢源、愉快顺利。

关不住的快乐

相信没有人会觉得坐牢是件快乐的事。我不曾坐过牢,却曾闭关六年。我的关房比一般的牢房更小,活动范围也更受到限制,但是我心中的天地和宇宙一样广大,甚至没有宇宙的感觉。时间飞逝的非常快速,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六年时间好像一晃而过。我每天住在关房里面很快乐,不像被关起来的囚犯会觉得不自由。为什么我可以如此快乐呢? 因为我心中没有一定想得到的东西,没有事让我恐惧害怕,没有事令我兴奋激动。当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感性,就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困扰。

什么都有,独缺快乐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由,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希望我能给她指点。我说:你不是没有快乐,也不是没有自由,只是少了一点智慧,缺了一些慈悲。智慧与烦恼相对,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这会很累人。慈悲与怨憎相对,不幸福是因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却还嫌你付出太少,这会很烦人。有智慧,就知道世间的事物,都是暂时有而本来空,何必那样在乎自己,在乎他人? 有慈悲,就不会计较付出多少,不会在乎他人反应如何,只是为了奉献而奉献。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会发现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愿地奉献,当然不会累,也不觉得烦了。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痛苦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不论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应该活得非常快乐。如果你问我,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第一个就是让自己快乐,第二个则是让其他人也快乐。

如何让自己快乐呢? 关键在于得失心不要太重,能得到的就得,不能得到的就不得,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如果你将别人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价值观,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至于如何让别人也快乐呢?我认为物质上产生的快乐,只是一时间的,给精神上带来的快乐,会比较真实且长久。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快乐,也让其他人快乐,那么大家就等于是生活在人间的天堂里,人间净土就可以达到了。

放松

凡是不快乐时,你就要提醒自己我要放松, 要马上离开让你不舒服、不愉快的反应,并且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 只管放松心情,先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只要是有不舒服的感觉,像是心中不快乐,不自在,或是身体不舒服,这些都是苦. 知道是苦了,你愿意苦上加苦,让它一直苦下去吗? 如果希望让自己快乐, 就要调整观念, 把当前的念头, 移转到方法上, 那个方法就是放松. 放下你的妄念, 放松你的身体, 放松你的心情, 不断的放松再放松,你的心情就会愉快, 你的精神就会明朗. 没有负担是最舒服的事. 人只要有期待, 就有负担; 只要想排斥, 也是负担, 所以面对生活应该要不期待也不排斥, 随时练习着放下,放松.

出离苦海

我经常帮助一些生活非常紧张,而且没有安全感的人,让他们在身心方面能够随时调整、随时放松,得到内心的安全感;内心一旦有了安全感后,环境是否安全,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佛教所说的出离苦海,并不是要逃避现实,而是用佛法的观点与方法,帮助我们从心理上改变自己,这就是脱离苦海的方法和道理。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绝对的安全保障,所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社会福利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安全保障。 如果遭逢不幸或挫折,这是缘于我们过去世的所作所为,让我们这一生必须接受果报。因此,不需要太过烦恼,与其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如面对它, 想办法去解决,改善它,那就是一种智慧。

没有绝对的坏人

依世间法律的规定,人犯了罪,一定要绳之于法,甚至要判死刑。然而,站在佛法的立场看,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基本上并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甚至要说,人人都是好人,只是有人偶尔失足做了坏事。做坏事损害到他人,是不幸的事,可是会做坏事,必然有其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环境,种种因缘促成的。因此,对犯罪的人要同情谅解。重要的是防止犯罪的措施,不是犯罪之后的惩罚。他们的确没有权利犯罪,但我们当以慈悲心来改善他们和谅解他们。

日日是好日

有一天,云门禅师问他的弟子:十五曰以前的事不问你们,请把十五日以后的情况告诉我。弟子们无一人能回答他,结果他自己回答:日日是好日。平常人在一星期的情绪变化,大概三天下雨,两天飓风,另外两天则是晴转多云。日日是好日,怎么可能?如果遇到了灾难算不算好日呢?当然是了!因为身体虽受了苦,感受人家批判,攻击,但只要心里的状态,天天是正常的、平静的,那不就是曰曰是好曰吗?

因果律是定命论吗?

了解佛法的人,不会将佛教所主张的因果律,误解为定命论或宿命论。佛教主张过去造的业,必定要受报,但是在受报前及受报时,仍可用新造的业因,去改变原有业报的成份。正像牛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奶酪;相反地,如果弃之不管,就会臭坏而不能食用。牛奶的本身没有增减,只不过因为后来给予的待遇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过去的因加上现在的因,便是当下的果;现在的因加上未来的因,便是未来的果。不断行善或不断作恶,就会使果报的品质不断改变,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所以,有人称佛教为命运的努力论,鼓励人人积极地改善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的环境,这便是佛教因果律的目的。

节制欲望,享受快乐

许多人把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受或官能的刺激上,其实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生命的平安、喜悦与满足。满足不是官能的满足,而是心理上不觉得空虚、忧虑、或不觉得无所依靠。许多人因为不知道生命应该依靠什么,所以拼命找刺激,为了找刺激而无度地消耗。在物质上看到别人有好衣服、好车子、好房子,于是自己也想要,而且希望比别人的更好。如果自我价值不建立在内心的平静上,而是从傲慢自私或无依无靠的感受出发,希望从享受或物质的麻醉中得到一些满足,那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心灵环保,只有心灵不贫穷,才能感到真正的满足,就算生活条件差一点,也能活得很快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