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有主
曾看过两则这样的故事: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行人纷纷去路边的梨树下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起缘由,他回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看到此,我心头一震,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许衡作为大学者,不单单在于他的学问之高深,还在于他对道德的坚守。好一句“我心有主”,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心中也对道德竖起了永久的旗杆。
古人云: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这位君子,正是东汉的一位名叫杨震的大臣。他不仅严格自律,还以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无人知之乎?”拒绝了昌邑县令王密的黄金十斤,成为一代名臣。
这是道德让他内心澄明,拒绝诱惑,不为名利所困,也为他铺就了一条坦荡之路。所以,道德,守之者,心境坦然;失之者,惴惴不安。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唯独坚守道德,我们才能不为名利所困。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削减,反而与日俱增。灾难面前,正是考验人心与道德的时刻。就像面对这次疫情的突然袭来,不少人的道德旗杆依然屹立于心中永不倒:
有的人不为自己存口罩,宁愿带着孙子到大街小巷去分口罩,以此来帮助他人,为国家献一份微薄之力;有的人看到那些来旅游的人,没有宾馆愿意收留他们,使得他们无处安身,流落街头,好心帮他们安排了一切事宜,让他们感到人间有温情;有的人将自己毕生的存款全部捐献出来,且把钱送进派出所,不留名地悄悄离开;还有那些医护人员、民警以及义工们,都不畏生死,冲到一线去救治病人……
皆是因为心中有那份对道德的坚守,他们才会默默地甘愿付出。哪怕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得天下太平,也毫不顾虑,无所畏惧。正是有了他们这份高尚的情操与道德的火焰,才让疫情消退得如此之快,让城市之光再次点燃。相信不需要多久,一切又将恢复到昔日繁荣昌盛的面貌。
所以,道德如明灯,照亮了美好的前景;道德如路标,引领人们走上辉煌;道德如火把,点燃了城市之心;道德如甘露,默默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如今,作为出家人的我,反问自己,心中的道德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隐约记起小时候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是“不要干缺德事”。然而,这个答案太过抽象,太过狭隘,真正要落实还不知如何行持。
学习这课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佛教将道德定义为“善”。其思想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善”不单单是世间眼前的相对善,而是通往三世究竟的绝对善。
《成唯识论》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佛教对生命的思考立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对利益的考量也是同样。善的心行不仅对当下有益,还能带来未来的安乐。
了知这个善的真正意义后,我便开始谨言慎行,不再任性自我,不再随意妄为。因为现在的一举一动,定会给将来烙下种种印迹。倘若无明找上门来,就用佛法的“因缘因果观”去对治,熄除心中的烦恼,摒除心中的妄念。
因此,道德不仅能让自己受益,也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它能让心与心更近,人与人更友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有序。如果多一个人遵循道德,世上就会多一份正能量。如果人人遵循道德,那么整个世界的共业系统将会被改变,从而转娑婆为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