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标准”的标签


出家前,我不明消极与积极所谓何意,只看到身边的同学整天死气沉沉、垂头丧气,好像生活失去了色彩,精神失去了灵魂。他们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学,犹如刚开的花儿还未来得及绽放,就要枯萎,甚至凋零。那时,我还不知这种状态叫什么,以为他们只是心情不好罢了!

出家后,我明白了消极与积极的概念,但那只是片面的认知。直到有一天,陪同一位师父回家探望她的母亲,她的三姑六婆见到我们,好似见到外星人般诧异,并纷纷议论着什么。当时,由于语言不通,我只能微微一笑,默不作声。如此连续两日,她们都在虚论高议。

临走的前一夜,同学的妈妈看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就告诉我这两日大家议论的话题——那些亲戚们谈论你们为何跑去出家。长这么漂亮,又没有缺胳膊少腿的,难道是感情受挫,或是精神失常?但看你们又不像,个个都很正常。并且还责骂我这个做母亲的,为何让孩子走这条路?好好的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放弃世间的种种享乐,太可惜、太消极了。

听了这一席话,我不禁摇头感慨。原来,消极还有此等含义,这给出家人贴了一个大标签,大大地误解了我们出家的用意。听到同学妈妈讲这些,可想而知,她要承受多少闲言碎语与冷嘲热讽,才能成全女儿走上这条路啊。于是,我默默地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并赞叹说:您真伟大!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于入眠。心中不解,为何世人会有这种观念?这样的标签真正玷污了佛教的神圣。经过那件事之后,我苦思冥想:难道出家人放下对世间的一切物欲享乐,就叫消极?那么由物欲带来的种种痛苦,又叫什么?我始终无法理解世人的观念。

现在,经过学习之后,我真正了知了消极与积极的含义,并且明白了世人为何会给佛教贴上如此的标签。导师说:世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看佛教,看出家人,其结论自然是错的。为了证明出家人的积极性,导师举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例子,以此告诉世人,出家人是为法忘躯、普度众生的积极追求者。

不仅如此,作为佛教徒,还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明辨是非,止恶行善;完善人格,济世度人等等。导师的这番睿智解答,正是为佛教发声,为佛教徒澄清,给世人一个全新解读佛教、认识佛教徒的窗口,让世人不再以自我的“标准”来看待佛教。

除此外,导师对消极与积极的看法也独具一格。“消极与积极是中性词,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如果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不可取的,那么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必须禁止。所以,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

这段话震撼我心,颠覆我见,开拓我胸。一直在文字上打转的我,更加清晰地了知,如何在生活中去判断消极与积极。原来,我需要从事情上论断,而不是在名词名相上钻牛角尖,认为消极是贬义词,积极是褒义词,如此肤浅的断定,必将带来无尽苦恼。

说到消极与积极,人们难免还会联想到另一个话题,就是悲观与乐观。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而悲观、乐观则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底色。

同样,世人又以一种自认为“标准”的观念,去看待出家人,认为出家人是悲观的。有时,我会因世人的这一看法而反思半天。在生活中,我对待每天的事情是悲观还是乐观?在修行上,我有没有因逆境而苦恼、忧心,甚至停滞不前?想到此,发现自己还真会因情绪波动或环境变化,产生悲观与乐观的心态。

然而法义告诉我:悲观与乐观都是对人生的片面认识。佛教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不悲不喜的中观之道。因为,悲观易沉沦,乐观易冒进。我不想做偏执一端之人,继续过那种喜怒无常、悲喜交集的日子了。

所以,不论消极、积极,还是悲观、乐观,此生,我要做一个中观之人。在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在修行上,既要精进修学,也不过于紧绷。就像琴弦,唯有松紧有驰,悠然而住,才能奏出美妙的音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心行成长

心行成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心行成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心行成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心行成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