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标准”的标签


出家前,我不明消极与积极所谓何意,只看到身边的同学整天死气沉沉、垂头丧气,好像生活失去了色彩,精神失去了灵魂。他们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学,犹如刚开的花儿还未来得及绽放,就要枯萎,甚至凋零。那时,我还不知这种状态叫什么,以为他们只是心情不好罢了!

出家后,我明白了消极与积极的概念,但那只是片面的认知。直到有一天,陪同一位师父回家探望她的母亲,她的三姑六婆见到我们,好似见到外星人般诧异,并纷纷议论着什么。当时,由于语言不通,我只能微微一笑,默不作声。如此连续两日,她们都在虚论高议。

临走的前一夜,同学的妈妈看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就告诉我这两日大家议论的话题——那些亲戚们谈论你们为何跑去出家。长这么漂亮,又没有缺胳膊少腿的,难道是感情受挫,或是精神失常?但看你们又不像,个个都很正常。并且还责骂我这个做母亲的,为何让孩子走这条路?好好的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放弃世间的种种享乐,太可惜、太消极了。

听了这一席话,我不禁摇头感慨。原来,消极还有此等含义,这给出家人贴了一个大标签,大大地误解了我们出家的用意。听到同学妈妈讲这些,可想而知,她要承受多少闲言碎语与冷嘲热讽,才能成全女儿走上这条路啊。于是,我默默地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并赞叹说:您真伟大!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于入眠。心中不解,为何世人会有这种观念?这样的标签真正玷污了佛教的神圣。经过那件事之后,我苦思冥想:难道出家人放下对世间的一切物欲享乐,就叫消极?那么由物欲带来的种种痛苦,又叫什么?我始终无法理解世人的观念。

现在,经过学习之后,我真正了知了消极与积极的含义,并且明白了世人为何会给佛教贴上如此的标签。导师说:世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看佛教,看出家人,其结论自然是错的。为了证明出家人的积极性,导师举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例子,以此告诉世人,出家人是为法忘躯、普度众生的积极追求者。

不仅如此,作为佛教徒,还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明辨是非,止恶行善;完善人格,济世度人等等。导师的这番睿智解答,正是为佛教发声,为佛教徒澄清,给世人一个全新解读佛教、认识佛教徒的窗口,让世人不再以自我的“标准”来看待佛教。

除此外,导师对消极与积极的看法也独具一格。“消极与积极是中性词,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如果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不可取的,那么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必须禁止。所以,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

这段话震撼我心,颠覆我见,开拓我胸。一直在文字上打转的我,更加清晰地了知,如何在生活中去判断消极与积极。原来,我需要从事情上论断,而不是在名词名相上钻牛角尖,认为消极是贬义词,积极是褒义词,如此肤浅的断定,必将带来无尽苦恼。

说到消极与积极,人们难免还会联想到另一个话题,就是悲观与乐观。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而悲观、乐观则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底色。

同样,世人又以一种自认为“标准”的观念,去看待出家人,认为出家人是悲观的。有时,我会因世人的这一看法而反思半天。在生活中,我对待每天的事情是悲观还是乐观?在修行上,我有没有因逆境而苦恼、忧心,甚至停滞不前?想到此,发现自己还真会因情绪波动或环境变化,产生悲观与乐观的心态。

然而法义告诉我:悲观与乐观都是对人生的片面认识。佛教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不悲不喜的中观之道。因为,悲观易沉沦,乐观易冒进。我不想做偏执一端之人,继续过那种喜怒无常、悲喜交集的日子了。

所以,不论消极、积极,还是悲观、乐观,此生,我要做一个中观之人。在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在修行上,既要精进修学,也不过于紧绷。就像琴弦,唯有松紧有驰,悠然而住,才能奏出美妙的音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有的学佛师兄问:现在天灾人祸这么多,佛门很多高人,有神通的高人,怎么不出来救人帮助人?有神通的高僧不少,怎么不用神通救人?地震来前告诉一声也好的,山垮塌了,埋了..

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师、某某禅师、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长老、上某下某这些称呼,则是他人对僧人的尊称。细说..

跑香也属于佛教禅修方式的一种,禅修包括行住坐卧,初学者一般都习惯于坐禅,喜欢静坐观心。但是坐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血脉不通、腿脚麻木等不良状况,这时候我们就要起..

在我们本师佛的授记当中,这部经(《楞严经》)是最先灭的,我们人类历史再过一千八百年就会灭掉了。我们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岁,到人的平均寿命五十二岁的时候,这部经就..

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请问师父,香正燃着一半,突然接个电话着急出门,是把香灭了,还是继续燃着?家里没人,有明火担心有安全隐患,如果灭了是不是对诸佛菩萨不恭敬,..

我国的僧尼们,于‘僧鞋’之外,还穿著长筒的‘僧袜’。所谓‘僧袜’,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的古装布袜;于今并且有人把它叫做‘罗汉袜’了。‘罗汉袜’的颜色,在习惯上都是以..

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点,站在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站在你本来就具足极乐世界功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径之事所作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

关于心行成长

心行成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心行成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心行成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心行成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