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思且行论管理


且思且行论管理

——浙江大学高级总裁班香海禅寺禅修之旅贤宗法师分享

杨柳整理

首先感谢各位给我这个绝好的机会和大家结缘佛法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今天能够见面,能够分享一些人生的体悟,我想至少要有五百年的修行,才能有如此殊胜的缘分。

香海禅寺目前还处在初建的阶段,食宿等还比较简陋,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抱着一颗修行的心,我们是不会对外在世界、客观条件抱有多少要求的。

这就好像上回我们上海交大EMBA的同学一起去野营,虽然那里的住宿条件很差,一个房间住三十几个人,但是因为大家把心放下了,因此晚上都睡得很熟。这就是说,身心灵一旦放松,处处都是天堂。如果我们的心一直都执著于原来的那个身份和执见,当然在哪里都会觉得很不舒服。

比如有的领导非常在意开会所坐的位置,如果下面的工作人员把自己安排在一个比较偏的座位上,他就会大发雷霆。带着这种分别的心,生活处处都是地狱。因为在家里,你就是个父亲,是个丈夫,是个儿子,而不是什么领导。在路上行走,你就是个路人,而不是一个明星。在医院,你就是个病人,而不是什么神仙。不分别的心,容易使我们放下外在的虚名,得到真正的轻松。

如果你能够把今天的旅程当作一种全新的、不可复制的体验,便会收获到更多的东西;敞开心怀,便会容易与人相交;放下自我,便会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只要抱定一颗学习的心,那么哪里都能找到精彩,哪里都能学习到新的东西。

我经常在老师和学员的角色间转换,就像诸位一样不断在老板和学员的角色间周游。我们同样需要做的,就是在学习中成长,在磨练中成熟。这样的过程使我们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不断地超越自己。

各位作为高层管理者,在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水平要远远在我之上。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从佛法的角度思考管理、文化以及企业的长存之道。

一、佛教中的管理学

企业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盈利机构。在“学习型企业”的理念中,企业需要像学校一样地改变与提升;企业需要像军队一样地服从和遵守;企业要像家庭一样地凝聚和温暖;企业要像宗教一样地持久和永恒。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思考,为什么佛教能够历经多番变迁、兴衰,而传承至今呢?这种传承的持久性对于企业而言是不是一种有益地借鉴呢?佛教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即使是在历史上反对佛教的时期,统治者依然无法阻止僧人们内持梵行,也无法消除一个普通人心灵中的那部《金刚经》。这就是因为,佛教深深地把佛法与佛格种在了人的心灵之中,人们知道这是好的,对他们的身体、心灵有利,因此,它便不能被打倒和消除。

佛教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佛教的创始者因怎样的初衷而创立了它?释迦牟尼在世时,从没有想过自己要创立一个宗教抑或是一个组织,更不会想到自己的思想会持续到今天,影响遍及整个世界。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让生命得到究竟地解脱。释迦牟尼原本是一个要继承大统的王子,他的父亲为了使他沉湎于人间的生活,曾为他建造春夏秋冬四座宫殿,其中美女、美食、珍奇古玩无数。但是传说当释迦牟尼外出游玩时,曾出东南西北四门,见生老病死四苦,继而发愿要远离尘世,求得究竟的解脱。他离开皇宫以后,曾向当时的许多大德学习解脱的法门,结果发现他们的法门都不究竟,于是决定自己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苦修,终于在四月初八日得到大成。当他大彻大悟之后,想把自己所悟到的传授给更多的人,使他们也获得解脱,他的第一次说法,就称作“初转*轮”。在这以后,随着传法的影响越来越大,就需要有场所、制度、规范等,在这个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原始的寺庙和僧伽制度。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戒律非常严格,甚至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这些戒律在当时是自然而简单的。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邪、不饮酒。比如不杀生,最基本的就是不杀人,杀人必判刑;再如不偷盗,如果偷盗到一定程度,必然被法律所制裁,这种达到受制裁的程度的罪行就是犯了佛教的性戒,也就是根本戒。妄语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久后必遭报应;淫邪有违伦常、破坏家庭,犯戒得恶果;而饮酒则会损害人的性灵与夙慧,使人迷醉颠倒,猖狂乱语而惹祸上身。因此,佛教强调这五种基本戒律。

古代原来没有酒戒。传说有一个比丘,有一次喝了酒,因为没有下酒菜,就去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偷了一只鸡,犯了偷盗戒;杀而食之,犯了杀生戒。第二天,村里的农妇过来问他,有没有见过她所养的鸡。他说,没有。这就犯了妄语戒。因为宿醉未醒,他被农妇的美貌所迷,起了色心,因此破了淫邪戒。可见,酒戒一破,其他的戒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地破了。因此,佛教教人要守持酒戒。

佛教最初的戒律都是当时的僧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保持慧命的方法,凡有害于生命和灵性的,他们就设定为戒条,久而久之便传承了下来。佛教的思想,必是有其缘起,因此产生一个方法。它是非常人性的,而非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有的人认为佛教守杀生戒,并且延伸到飞禽走兽、一草一木都不伤害,这是很迂腐的。但是佛教却正是以这种不杀生的态度,来信守内心的悲悯。比如水中莲花亭亭净植,如果我们一定要去采摘它们,破坏它们,这就违背了悲悯之心。

佛教所有的理论和思想都来自于事物想要长久的规律。世间的一切事物想要长久地存在下去,就一定要受到某些规范的约束,如果没有这些约束,事物就无法保全自己。

二、有道者的管理学

有一个捕鸟师,白天把网撒在森林的各个角落里。别人见到了,就对他说:“你看,这些鸟分明都是向着同一个方向飞去的,你在各处撒网有什么用呢?捕鸟师对他说:“这些鸟在白天的时候的确向同一方向飞去,但是一到傍晚,它们又会向着各自的方向回家,这就是“飞鸟食尽各投林”。到时候,我的网就会起作用了。”这就说明,在追求共性之外,每一个个体还要追求自己的个性。正是这种独特的东西,使得人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

我曾经和做企业的朋友们分享过一个理念: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得好,需要有人才。人才因何而来呢?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软实力文化。而企业文化背后又是什么呢?那应该是企业创始人的人生使命。他的自我定位,他的努力方向,促使这样一种文化产生。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拥有这样一种使命,什么样的人能够完成这样一种价值呢?这就是有福德的人。

我们经常会去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学营销,学管理,学礼仪等等。但是这些还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如果我们不把自己提高到道的层面上,那么术的东西学得越多,就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秦朝的丞相李斯是战国末期大哲学家荀子的学生。他的学问很好,写过《谏逐客书》,可以说是文采斐然。但是他的德行就很不够,因为嫉妒韩非子,甚至杀死这位同门。秦相李斯后来得到了报应,他自己也被处以极刑。在他临刑之前,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与汝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复可得乎?”他在临死之前幡然悔悟,知道人生的追求可以不是名利,而仅仅是最简单而自由的生命体验。可惜他领悟得太晚了。我们作为一个人,比建功立业更加重要的,就是要培德。

西方有一个学者说过:“不要让你的技巧超过德行。”我当时听到这句话,足足呆住了三分钟。技巧是小聪明,是权谋之术,说到底只是诈伪之术。就像魔术一样,饶是再鲜亮动人,也终于被拆穿的一天。而真正要让企业长久,一定要注意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德行是什么?德行是符合天地大道的原理,是正大光明的心性,是人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只有符合天地大道、正大光明的事物,才能够长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克己修身、淡泊明志、顺其自然、执两用中等理念都是我非常赞同的。这些简单的语言中含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信条来自我勉励。中国有“正则通,通则达”的思想,这也就是要人们在行事时做到厚德载物。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让更多人受益,你的企业想要长久发展,这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讨论这些培训课程,当时在场的一位女士一下子点醒了我,她说:“学得再多,如果福德不够的话,也是一样赚不到钱的。”这句话虽然有一点宿命论的色彩。但是它正说明了万事万物向道而生的必然性。

三、活的管理学

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其中的两句非常有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明洁净,唯有善于学习的企业才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

以前我们给大家推荐过一本有关日本最优秀的企业的书籍。这本书只选了日本的五家企业作为例证。这些企业我们不一定听说过,但是在它们各自的行业内,却都是翘楚中的翘楚。比如其中有一家残疾人所经营的企业。他的企业所生产的义肢不仅在性能方面非常卓越,而且在外观上非常逼真,就连毛孔也都有精细的制作,人的肉眼根本分不清真假。它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追求卓越,追求更完满、更符合人性的要求。

去年我去了两次日本。一次是自己去考察,另一次是带着国内的企业家去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有一个制作香的公司。他们的沉香储存量非常惊人。我们知道沉香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香料,一克上等的沉香出售价就是人民币六万元。这个公司的地窖中所储存的沉香,真是一笔不可估算的财富。但是由于他们今年没有收购到新的沉香,因此他们一年都不出售自己所储存的沉香。我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那个经营者告诉我,他所追求的并不是这家店在他的手上能够扩展到多大的规模,而是希望它能够长期地生存下去。国内的老板看到这家公司的行为都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他们这种为企业长期发展考虑的做法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为什么现在我们国人宁愿花大价钱去购买外国的商品而不愿意相信国货呢?因为现在国内的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比较浮躁的心理。他们中有的人追求业绩,追求声名,而对于消费者的诉求考虑得还不够。

世博会期间,我们碰到了日本的一个议员,他说,日本要把唐招提寺中的鉴真像运到世博会的日本馆中给大家参观。为了运送这尊佛像,他们做了以下几个动作:首先,他们在佛像外面用一种粉末制作了整个佛像的模型。就算佛像在运送过程中真的遇到了什么意外,他们还可以依据模型来对它进行恢复甚至重塑。第二,他们在佛像外面做了一个密封的、水火不侵的大箱子。仅这个箱子就价值十亿日币。这样,就算佛像在运送中不幸遇到空难,他们还是可以保住这尊佛像。他们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行事非常谨慎。

诚然,我们不能崇洋媚外;或者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家之威风。但是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应该从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或技术中得到一些反思和借鉴。

余秋雨曾经写过一篇《西天梵音》。他就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教怎么会传入的?”他认为和“佛教怎么传入的”相比,前者才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尧舜到秦汉,从周易到诸子百家,几乎把任何一角想得到的精神空间都严严实实地填满了,而且填得那么精致而堂皇。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哪怕仅仅是钻研其中一家的学问都足以耗尽终身。而且,一代接一代地钻研上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仍觉得深不可测。面对这样超浓度的文化大国,一种纯然陌生的异国文化居然浩荡进入,并且快速普及,这实在不可思议。”的确,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诸子学说就已经蔚兴,佛教这种外来的文化得以迅速在中国获得帝王和民众的推崇,实在是神乎其技。

然而,在这种看似偶然的背后却存在着深刻的必然性。这就是正信的必然胜利与正念的无穷力量。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高僧大德为了取经不惜捐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法显又怎么会以“白骨为路标”走向无垠的沙漠呢?

我们的企业如果没有信念,也就没有根,没有魂。魂是什么?就是企业创立者的人生使命与人生信仰

美国的很多州都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和行政制度。为什么这样多样化的政治、文化形态仍旧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国家,而且在遇到危难时同仇敌忾呢?这就是民族的根在起着微妙的作用。

我们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大凡遇到天灾,政府和人民总是高度一致地帮助灾区援建而不存二心。这就是民族的精魂。那么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应该在这样的根性上反思和努力呢?信念可以发挥我们的能力,并把我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功夫熊猫》第一部中,最高的武功秘笈和最优秀的食谱竟然都是一张白纸。这不正是佛教“空”的境界吗?只有将内心腾空,才能装进一切;只有将万缘放下,连放下这个概念也放下,我们才能够拿起一切。否则,我们的境界总是有限。我们的智慧都是来源于这个空性打坐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培养内心中的空性。

如果一个人静不下来,就没有办法沉淀;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慎独,他必定要受到思维的局限。反之,只要你能够静下来,你的眼神就会柔软祥和,你的举止就会高雅非常,你的心态就会无限宽广。在《功夫熊猫》第二部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In the peace”,就是要把心静下来。当大熊猫把心静下来的时候,它便能够回忆起从前遗忘了的一切事情,甚至连树上落下一滴水珠都能够在它的心中形成一种和缓而清凉的意象。

四、实践的管理学

大家今天来到这里,真的要感激主办方,让各位能够来到佛教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所在来学习禅修,学习静心。这种静心不是老师可以口授的,而只能通过心印。什么是心印?我的心开示,你的心开悟,践行自己所悟到的东西,这就是心印。我现在所说的话你都可以认为是废话,只有你的心真的懂了,自己做了,才会明白。

我们现在引以为金科玉律的话语,很多在我们的幼年就已经从父母、老师那里听过,但是在自己没有经过冰与火的考验的情况下,我们并不会真正明白其中的要妙之处。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知道“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但是这些道理,在光阴真正流过我们身边以前,我们真能明白吗,真能理解吗?

稻盛和夫说,企业管理的最高理念是“正念、利他、厚德、坚持”。这些词汇我们难道不知道吗?这些思想难道不质朴吗?但是这些简单的道理我们真的能做到吗?如果真能做到,想必我们所能得到的成就要比现在高远得多。这些平常的字眼,背后所具有的厚重道理,是只有践行方可领悟的。

每一个来到寺院皈依的信徒都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说,要奉献利他,要放下挂碍,要勇猛精进,要志存高远。我们要求每一个佛弟子都要向这样的方向努力,使自己成长起来。

如果企业也能以类似的理念来要求自己的员工,那么他们不但能够工作顺心,而且也能得到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如果企业能够创造一种理念,使得员工人人都喜爱自己的工作,看待工作如同休假一般,获得愉悦和价值,那这个企业必定能够超越同侪,引领行业大潮。如果企业没有信仰,那么必定所有人都是奔着一个目的去的,那就是“欲”。所谓欲壑难填,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谁能够填得满呢?用金钱激励员工虽然在短期看来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随着欲望的扩张,金钱越来越难填满人们空虚的心灵。当一个人对于金钱无所餍足的时候,金钱就成为他唯一的信仰。这时,你再要以什么文化、信念来说服他,就已经太迟了。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知道》,其中的一篇文章讲到了唐太宗的治国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可以对大家做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在座诸位都是非常爱学习的,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洞见到宇宙周行往复的规律,那对于事业、家庭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带来莫大的助益。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各位在这两天里,且思且行,有所收获。祝福大家在香海禅寺生活愉快。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关于贤宗法师

贤宗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贤宗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贤宗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贤宗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