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讲谈(延理法师)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讲谈(节选) ◎延理法师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入有二入,理入和行入。什么叫做理入?就是讲修行目标的定位,以及选择修行方法的依据。也即我们要达到悟道解脱这个果地,虽然有各种途径,但是基本方法,就是先从理论上搞清楚,然后再在方法上操作。在理论的指导下,用这个方法成就一个不被妄想执着左右的目的。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所有众生,他的佛性是无二无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冥心坐禅,在内心断除种种妄想,调伏我们躁动的内心,在定功达成的前提下,去观察思考,这时你就不是以一种烦恼心,而是以一种清静心在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比较接近于实相的智慧,这时你就可以看到事情的实质问题在哪里。在觉察能力增强直到觉悟后,对世间的任何事情你就能够做到即事明理,就说你一看事情就知道它的问题、核心概念在哪里,这时候你的言语谈吐自然就会是一种智慧的显现,也就不会产生烦恼,慢慢我们的生活身心就以达到自然解脱。 所谓“寂然无为”,并不是说不让它起作用,而是说在没有外缘的情形下,不让它躁动而已,也即在该起作用时候还是应该起作用的,并不是说把自己的身心修成一种如同木头、石头的样子。 行入的部分是讲,怎么把理入的部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相对理入而言,行入是一种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规范,行为表现。很多人学佛有个很大的困惑,经典读了不少,跑的路也很多,但是好像起的作用很有限,很多东西似乎都看透了,但就是放不下,这就表明了理入跟行入的区别。真正的看破,它的标准就是可以放下,如果你说看破了而不能放下,那不过是因为没有看破而已。一、报怨行 云何报怨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故说言报怨行。 报怨行跟我们现实生活关联很大。因为这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日常生活当中不一定都是顺遂自己心意的事情,出家有出家的苦恼, 在家有在家的苦恼,生活这个世间就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苦恼,就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时候,固然苦恼很多,但还要不要活下去呢?当然,钱很难挣,但还是要挣,还是要工作,还是要生活。 我们明了世间的这个特点,然后思考怎样在这个苦难的红尘里去修行,如是,人生的质量就显出来了。所以报怨行的要义就是接受,不管什么地沟油、大气污染、贪污腐败,都要去忍受。所谓的忍受,不是说盲目的、被动的去接受,而是在你无力改变的情况下,你只能这么做。更重要的是,怎样让自己的心不产生不平衡,比如上网上发一些无聊的帖子,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意义。 只有认清它的本质,心里才不会抱怨,因为一切都是因果而已。我们要有一个态度,你生活当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只要发生的,它就是一个结果,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不管你现在多惨多可怜,只要事情发生了,一定是你在过去种下了因,只不过是因为这一生的缘分具足,这一切都是因果规律的运作。 有首偈子:“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很多人不信因果,他问,你怎么知道我过去世怎么样?你现在的结果就表明了你过去的因。好比你去地里收豆子,地里怎么会有豆子呢?因为你过去种了豆,你如果过去种了茄子它不会长出豆子来。如果你的因不转的话,其结果一定还是一样,你的豆子如果不换的话,它种下去长出来的仍然还是豆子,不可能是别的。如果你不想一直吃豆子的话,你就要转,怎么转呢,它不是转结果,而是在接受结果的前提下,改变我们的行为。二、随缘行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随缘行是在报怨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你整天抱怨,满腹牢骚怨气,那就很难随缘,如果你接受了之后,反倒很坦然。不跟事情对立的时候,你的身心感到很坦然自在。 在生活中,苦乐现象是因内外的缘分造成。它会不会发生呢,那看你现在创造的条件而定。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它不是永恒不变的,缘分一尽,任何东西都化为乌有。不管是你拥有的财富地位等各种美好的东西,它只不过是种种条件聚合在你这里而已,你不要对它产生过度地执着。有了你就好好受用,不要想把它藏在哪里安全,没有的时候也能随缘受用,所谓“苦乐齐受”。三、无所求行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无所求,听上去似乎有点消极,其实它是针对常人的贪欲来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贪的一面,小孩从小就是这样,给他一颗糖,他想要两颗;在饭桌上,我们遇到好吃的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就想多吃两口,好像这个无伤大雅,其实这就是贪的表现。如果你在政府部门,可以大笔一挥就贪掉几百万的话,就跟你在饭桌上多吃两口好吃的菜是一个道理。世间众生都有贪的特性,但智者体悟无我之后,就能做到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因为他站的立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之所以会贪,是我们认为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可以想象贪了多少钱后可以到国外去过神仙的日子,但贪了多少钱之后,把自己贪进去了。所以就说,你的贪求跟结果达成没有必然关系。 有个小伙子吃牛肉面,结果里面一块牛肉都没有,他就把老板叫过来,问道:你这牛肉面里怎么一块牛肉都没有?老板就说:小伙子,你也太认真了吧,“老婆饼”里面就有老婆吗?我们对人生总有种种理所当然的假设,你认为读了清华大学,就一定会找到高薪工作,过上幸福生活,事实上清华大家毕业也有卖菜的、卖肉的。 所以,我们就不要对未来作种种预设。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如果你对它有种种假设预设的话,到头来是一场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结果,我们能做的,也只去把握过程。 无所求与我们常讲的知足常乐也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对现在所拥有的,产生一种知足感恩的心,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感受,否则,不管你拥有多少,都不会感受快乐。如果你一定要想着要把车子换成什么牌子的,再买个多大的房子就会快乐,那其实是在煎熬自己。再大的房子,也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水泥盒子里的一个小水泥盒子,再好的车子也不过是个代步工具,如此而已。四、称法行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称法行就是一个境界上的事,有的人只玩境界不玩过程的话,就没有境界。慧能和神秀的那两首著名的偈子,一般人都会觉得慧能的顿悟高明许多,但事实上,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境界是果地上的事,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语言本身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它所能描述和表达的其实很有限,但我们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去沟通。如果我们在前面的功课都做好的话,自然就会契入到这个境界里面。 我建议大家学佛不要光看境界,现在一线城市学佛似乎很潮流,因为大家感觉物质上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就有这种需要,但大家不要走入表面上的误区。就好比有的人其实心里很想吃肉,却天天吃着萝卜、白菜,心里痛苦无比,这有什么意义呢?你要搞明白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它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的。所以,首先你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然后要真修实证,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少林寺都市禅堂供稿,作者系都市禅堂辅导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