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志工感恩餐会讲话

今天晚上是“志工感恩餐会”。于岁末的今晚,举行这样的聚会,感恩我们的志工群。本来应该让志工们接受他人服务的,不过看起来,大部分还是志工们继续在为大众服务。今天这个活动也像传统的尾牙,如同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好像亲人、眷属一般的温馨、和乐。

弘愿念佛会自去年(2013)6月11日开始长年无休,全天念佛,而且中午还免费提供午斋,到今天已经有7个多月了。这样的共修方式,在台湾来讲还是首创。虽然只是小小的地方,但是平均每天有七八十人来念佛;如果是特殊的日子,更达一二百位,甚至超过两百位。

过去长年念佛的地点是在象山。当时我就一直希望能够提供斋食给前来念佛的大众食用,包括早上煮八宝粥,让住在象山的同修及附近的上班族吃了腾腾热粥之后再去上班;不然看大家匆匆忙忙买个三明治、豆浆去上班,尤其天冷时,更是辛苦。可是在象山那边,条件不成熟。到了这里,条件就逐渐成熟了。

有一句话说:“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意思是说:凡事必须有因,有缘,才能有果。现在念佛会能够呈现这种面貌,主要在于因缘和合具足:有人发心提供场地,有人发心带领大家念佛,有人发心来服务大家,有人发心弘扬弥陀救度法门,这样才成就了大家来这里念佛。所以,因和果之间,缘很重要。就好像种子,如果只放在仓库里面,这个种子几乎是死的;如果没有土壤、水分、阳光,也不能开花结果;但只要给予适当的因缘,种子就能够生生不息。

念佛会今日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小小成就,这个缘主要还是志工们,可见志工们在这里的功德、功能、意义是很大的。希望未来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地方,不只提供午餐,也能提供早餐、晚餐。这样志工们会不会更忙呢?一定会更忙,但是会忙得很有意义。

怎么说呢?有一句话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是就世俗层面来讲的。如果以佛法来看,人生贯通过去、现在、未来,因此人生不只是以服务为目的,更应以自己和他人的了脱生死为目的。生而为人,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也不是为了追求五欲,而是为了立身行道、了脱生死而生而为人。就此而言,佛教八万四千法当中,唯有净土法门能够今生就达到这个目的。

人生要以服务为目的,这样才能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发挥到极致。但是有的人虽有心想服务大众,但不一定有时间。若等到退休,年纪也大了,眼睛也不那么灵光,耳朵也重听了,身手举止也迟钝了,体力、脑力、智力、思维力都下降了。那个时候要服务大众,可说是力不从心。所以,服务要及时。

另一方面,有的人即使年轻力壮,有健康的眼睛、耳朵,可是如果眼睛看不该看的,这样的话就跟盲眼人没有两样,甚至比盲眼人更不如;耳朵听不该听的,那几乎是跟耳聋一样,甚至比耳聋还不如;嘴巴常常说是道非、挑拨离间、讲欺骗人的话,那就比哑巴还不如。身手呢,如果做不应该做的,等于身手就残废了。因此,有人是残而不废,但有人是不残而废。

既然这样,那我们念佛人应该怎么做呢?

一方面,所谓“慈眼视众生”,这样眼睛就能发挥到极致。眼,有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果我们以肉眼来瞻仰佛像,来慈眼视众生,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肉眼就成为天眼,就是慧眼,就是法眼,就是佛眼。

耳朵也一样,不听靡靡之音,也不听不该听的。我们要听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之声,听佛法的教理。这样的话,我们的耳朵岂不等同于天耳?

同样地,我们的嘴巴不讲挑拨离间、惹是生非、欺骗诽谤的语言,都是念佛,都是讲佛法的语言,甚至讲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代佛说法,这样我们的嘴巴等同是佛的嘴巴一样。

我们手脚所做的,都是为念佛人服务,作弥陀的手脚。这样的话,身体岂不是等同佛行一样?

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志工:学校有志工,一般团体有志工,尤其是慈善团体、宗教团体,志工更多。大家在念佛会担任志工,虽然表面上同样也是付出时间、精神,但是意义、价值更加超越。怎么说呢?因为你们是担任“自信教人信”的志工——不只自己往生极乐,也带领大家,给大家一个脱离痛苦轮回、往生极乐世界的缘。这样说来,大家不只是将自己的眼、耳、口、身用到了极致,也可以说如同是阿弥陀佛的手脚一样,所以在这里担任志工会越做越法喜。

不久前,我曾发给出家众及执事一份法语,要大家背诵。我们学佛的人要背诵的法语可说很多,尤其是出家众,或者是站在布教前线的弘法者,需要背诵的经典、祖论、法语更多。古代没有文字,当时学佛以及教法的传播、传承,都是靠背诵、记忆,然后以口相传。当然,现在方便多了,可以形之于文字,可以存之于计算机、手机;但最重要的,还是存之于我们的脑海中,进而融入心田里。背诵虽有多寡之分,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到根本,所谓“本立而道生”。根本是什么呢?佛法讲慈悲,讲无我,而净土法门是讲阿弥陀佛无我平等、大慈大悲地救度众生,这个就是根本。我们只要把这个根本重点所相关的法语背诵下来,并且常常思维,这样,法语的内涵无形中就会在心中生长,开展身心。

刚刚所讲的这一份法语,是取自于五部大乘经典

首先是净土正依三部经中的《无量寿经》的几句法语:

为诸庶类,作不请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法,施诸黎庶。如纯孝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几段法语出自《无量寿经》序分。这几段法语显露出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显露出弥陀的慈悲与诸大菩萨效法的内容、对象。背诵这样的法语,并且日加思维,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爱心和福报

其次是《优婆塞戒经》里面的几段法语: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

自舍己事,先营他事,营他事时,不择时节,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优婆塞戒经》是佛陀开示出家菩萨及在家菩萨所应该做的内涵。不论出家、在家,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必须如实做到这些;做不到,就表示没有菩萨的心与行。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意思是说,愿为众生的奴仆,让众生使唤,为众生做事情,令众生安稳、快乐。能够这样做的话,即使受苦也无怨无悔。

“自舍己事,先营他事”,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边,先为别人做事。而且“不择时节”,不管白天夜晚,晴雨寒热;也毫不顾虑辛苦忧恼,几乎身心奉献,忘我无我。

我们的志工大部分也是存着这样的精神。不过,每个人也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能怠忽自己的家庭责任。有的太太一发心学佛就把家事放着,结果引起家庭的纠纷,这样不好。应该先把自己岗位上的本分事做好,先尽自己的职责之后,行有余力再来当志工,不然的话就会有障碍。

维摩诘经》里面谈到菩萨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的儿女。如果儿女生病了,父母也如同生病一样,为儿女痛苦,快乐不起来;必须等儿女康复,病苦消失,身心安乐了,父母才能跟着安乐。所以我就将它浓缩成两段话:

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真学佛之人一定有悲心,他看到众生苦恼,他也会跟着苦恼;也就是说他于心不安,于心不乐,必须是对方能够离苦得乐,他才能够安乐。所以《华严经》就说: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阿弥陀佛也就是这样。在《庄严经》中就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呼唤,呼唤十方众生都快快到极乐世界,离开六道的生死轮回。阿弥陀佛呼唤救度的对象包括阿鼻地狱的众生,这显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的。所谓平等,就是所有众生──不管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阿弥陀佛都没有拣择,都要救度。大家目前在念佛会所做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平等、无拣择的布施

佛法在印度尚未消失的时期,常常有无遮大会。那时的无遮大会往往是由国王或大富长者来举办。无遮就是没有遮拦、平等、不讲条件,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不计贵贱上下或者是善人、恶人,只要前来,不仅不拒绝,反而是欢喜地邀请他来接受无遮大会,供养他饮食、衣物或者医药、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

古印度时代,譬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都有无遮大会的记载;乃至《大唐西域记》里面,也记载着玄奘大师千里迢迢从长安到印度,再从印度回长安近二十年所经历的,那时候的戒日大王也每五年就举办一次无遮大会。中国南北朝时代,梁武帝也举办几次的无遮大会。

我们这里的志工,也可以说是在做无遮大会的工作。希望将来我们能够有一个地方无条件地供养三餐,一方面让人有吃到素食的机会,一方面也给游民、街民天天有三餐可吃。

在新加坡有一个单位就是这样在做,而且行之几年了,就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早年李木源居士事业做得很大,很成功。大概在十几年前得了癌症,当时他就毅然决然把事业放下,没到医院作治疗,而是一心学佛、念佛,并且为大众做义工。新加坡居士林就是他创办的。他那里就是天天提供三餐,每一天大概有一千人左右来应供,已经好一长段期间了。有人问他:“你白白地提供这一些给别人,哪来那么多的经费?会不会被吃垮呢?”他说:“我一点都不担心,也从来没有匮乏过,因为今天有人提米来,明天有人提油来,甚至全家都提东西来。”所以真正发心的话是不用担心的。现在他的癌症早已消失,身体康健胜过以往。

佛陀说,一个出家人,他只要真心办道,佛陀会供养他一辈子。所以修行人要有一个观念:“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有道就有衣食,所谓“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无道心”。尤其是我们这一个法门,只要你发心献身修学弥陀的救度,弘扬弥陀救度的法,那你一辈子的吃、穿、用,阿弥陀佛全部都会供应你,甚至你所要的一支笔、一张纸,阿弥陀佛都会供应你,你不用去愁住的、吃的、穿的、用的。所以,真修行人应该心无旁骛,一心为道。

如果我们的国家、社会处处都举办这样的活动,那可说是世界大同的呈现,这等于是财产共有了,也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财产共有的制度在一般的社会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必须有学佛,在佛法观念的群体里面才能呈现,因为学佛的精神就是要为众生服务,自利利人,甚至为众生牺牲、奉献。这种理念与儒家所讲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很接近。大同世界的思想是儒家所提倡出来的。以前读到《礼运大同篇》,我就很感动,《大同篇》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些理念能趣入于佛法的菩萨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把资源开发出来,而所开发的是为社会、为国家、为大众,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拥有,累积自己的资产,自私自利,不是这样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家争先恐后来做事,所做的都是为了利益大众,不是为了自己。

像这些佛教的法语,古圣先贤的语言,都是志工的精神内涵。今天就以这些法语来勉励大家,也感谢大家的辛劳。

南无阿弥陀佛!

2014年1月25日开示于台北弘愿念佛会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