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六)~C 第416经~418经(受持经):受持四圣谛
第416经~418经(受持经):
此三经皆可称之为“受持经”。“受持”什么?自然是受持四圣谛。佛陀对四谛法门是极其重视的,并将之列为早期佛法的理论基石。在很多场合,佛陀都会询问自己的弟子们:“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你们对四圣谛受持得怎么样?都按照我说的去做了吗?)弟子们都回答说:“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可是佛陀还不放心,就进一步追问道:“汝云何受持四圣谛?”虽说弟子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把答案的要点一一罗列出来,佛陀对此表示满意。在417经中,我们见到了一位比丘如此回答:
“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世尊说苦集圣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我们经常在后期的大乘经典中见到“如如”二字,所谓“如如不动”。什么叫如如?根据“如”的本义来讲,如即“随从、遵从”。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表述“如如”,即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违时令,以达到最高的真实。因此佛教中的“如如”,就是指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这种本性并非外力所求,而是遵循着客观规律,浑然天成。当然,从俗谛上讲,一切法皆有其不同的属性,比如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火有暖性,风有动性。然按照佛家的观点,这些属性并非实有,“无有自性”,而皆以空为实体,故称空性为“如”。这个“空”,就是佛法所讲的最高的真实,是诸法理体平等的究竟显现。
从上述的一段经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佛陀将四圣谛列入“如如”,实际上就是等于说四谛法门乃是最高真实的法门,绝非用“小乘”二字所能囊括。因此,对于四谛法门,我们不仅要修习它、效法它,还要用心去观察它,审谛它,而不可存有是非妄想之心。
而在418经中,佛陀强调道:“若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如沙门瞿昙所说苦圣谛,我当会,更立苦圣谛者,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意思是说,那些外道沙门虽然在口头上不认可四圣谛,或者对四圣谛不以为然,实际上他们完全是口是心非,因为世间再也没有比四圣谛更加高明的法门。如果这些外道声称一定要发明出更加高妙的其他法门来,简直是痴人说梦,徒增苦恼而已。(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