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四)~E 第347经(须深经)


第347经(须深经):

这部短经很有故事情节,也很现实,通过本经的阅读,使我们能受到很多启示。

从经文内容上判断,这部347经的产生时间,可能是佛陀住世的后期,准确地说,可能是佛陀60岁以后的事情。此时佛陀居止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不仅佛陀的名气是列国皆知,同时佛教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得到了社会各种姓的广泛信仰布施。所谓“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俱全,使得“佛及诸声闻众得大利养”。如此一来,就必须对那些外道出家众的供养有所减少。利养的减少,使得这些外道如坐针毡,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脚是长在信众的腿上,外道们又如何左右得了?于是外道们坐在一起开始商讨对策,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取信众们的名闻利养,“今此众中,谁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学,我等当复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居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意思是说,他们派人潜入到比丘队伍中,偷学佛法,然后回来为众人宣说,以博取众人的衣食等四事供养。

商讨的结果,“须深”成为大家共举的对象。“须深”是位出家外道的名字,据说其“聪明黠慧,”而且年纪轻轻,是“密往沙门瞿去众中出家”的最佳人选。经过思想动员,须深“默然受请”,前诣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须陀到后,对诸大比丘说:“诸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大家就带须深去拜见佛陀,作如是问。佛陀早已洞悉其心思,但他却没道破,而是对诸比丘说:“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如此一来,须深如愿成为一名比丘。

过了半月,有一位比丘对须深说:“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句话就等于说,这些先前出家的比丘,都已证得阿罗汉果位了。

须深对这句话不太理解,便问道:“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此处所问的是针对上面所说的那段“生死已尽,梵行已立”那段话而言,意思是说达到这种境界,初禅就可以了吗?比丘的回答是“不也,须深”。其次须深问到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能不能达到“自知不受后有”,比丘也给予了否定性的回答。

须深又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这里的“起色”是何义,似乎不明;“无色”是指无色定。这里所说的境界,是指超证于第四禅,我个人的理解是指阿罗汉向,介于阿那含与阿罗汉之间的一种次第,即四双八定中的第七定。达到这种定力,仍未能获得最终的解脱。对于须深的提问,这位比丘的回答仍是否定的。此时须深很是迷惑:“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意思是说你说话前后矛盾:既然不得禅定,又怎么能说自己已“不受后有”了呢?

对此,这位比丘的回答是:“我是慧解脱也。”

从这位比丘的回答,我们可知“心解脱”与“慧解脱”并不是完全一回事。“心解脱”是一种禅定状态的解脱,而“慧解脱”似乎是通过某种思惟,悟解了某种自然规律。我个人以为,达到“心解脱”,应该是阿罗汉的位次,但是它可能是在禅定状态下的一种解脱,如果离开了禅定,这种“解脱”可能会退堕,因此有的经中出现了“阿罗汉更堕”这句话,很可能就是指的是只达到“心解脱”的阿罗汉。而只有达到“俱解脱”(即兼具心解脱与慧解脱),方才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阿罗汉。到部派佛教时期,关于“阿罗汉是否退转”而发生的一系列争吵,其源头就是对“阿罗汉更堕”这句经文的理解不同而引起。从本经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些苗头,难怪乎须深对该比丘的回答感到大惑不解。

后来须深到佛陀那里,请求佛陀予以解释。

佛陀重申了一句十分要紧的话,叫“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对于这句话,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反复强调,决不可掉以轻心。什么叫“法住”?所谓法,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与内在联系;所谓住,即安住性、持续性。佛法上的“法住”,是指四谛、十二因缘的真谛法则。这句话的意思是:欲证涅槃,其前提就必须对十二因缘及四谛法门有着精深的洞察。反过来说,如果对于四谛因缘法一知半解,就不可能证得涅槃。而这位比丘所谓的“慧解脱”,应该就是指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有着彻底究竟的领悟。我们通过前面对四禅的了解,可以说四禅所谈的是一种心境状态,它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佛法的核心部分,即四谛十二因缘。因此当须深称自己“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时,佛陀回答是“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法住”是靠自己的实修去逐渐领悟的,不是从文字表面“知”不“知”的问题。接着,佛陀详细为须深分析了十二因缘的内在法则,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在理解十二因缘的基础上,再去“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这才是达到“慧解脱”的层次。

须深此时,方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佛法的精深难测,也明白了檀信四事供养比丘的真正原因。他向佛陀至诚发露,说自己“盗密出家”,实在是不应该。

佛陀的回答是:盗密出家,罪过极大。如果至诚发露忏悔,“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反过来说,如果盗密出家,却不知悔过,将是怎样的下场?佛陀举出一譬:就好像犯罪之人百矛刺身,其苦极剧。如果“于正法、律盗密出家,盗受持法,为人宣说”者,“当受苦痛倍过于彼”,比百矛刺身还要痛楚数倍。

最后,总结本经要点(仅个人见解):

1、“心解脱”与“慧解脱”的细微差别;

2、“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这句经文的极端重要性;

3、为求四事供养而“盗密出家”的严重后果及当代现实启示。(7月27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卷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

雪峰禅师和同伴三人出外传道。一天黄昏里,他们走在河边,眼看着天色慢慢暗下来,三人商讨着,今晚要到哪里投宿呢?其中一人发现前方有炊烟升起,料想上游必有住家,于是三..

问: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呢,他还有人间的记忆吗?如果不能保留人间的记忆,那享受极乐的又是谁?那人去极乐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答:首先我们要明白来确认一下,什么..

吃素应该从修心开始做起。如今还有一些学佛的人,虽然做到长期吃素,也经常去寺庙做些朝拜、烧香供佛等佛事,只注重外在表面上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在的修行。作为一个佛弟子..

在现实生活中,傲慢嫉妒心炽盛之人很难发心去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为此,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二大愿称赞如来愿告诉我们,如来是福慧具足的圣人,时刻称扬、赞叹、忆念佛的功..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供佛礼佛是学佛之人修行途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式。寺庙,道场,家中都可以供佛礼佛,但是,在家中对佛祖、菩萨进行供养,不仅可以考验对我佛的诚心和善心,也可以为自身向佛..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了之后才传开的,殊不知在达摩祖师以前,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文化禅宗的根本经典。《..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