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E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摩诃迦旃延尊者之间的问答偈语录。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摩诃迦旃延尊者之间的问答偈语录。

本经有些复杂,过去佛教大德喜欢用偈语的方式相互问答。在某一时期,佛住舍卫国的祇园精舍,而摩诃迦旃延尊者则居住于阿槃提国的某一处精舍。阿槃提国位于西印度频阇耶山脉之北,憍赏弥国之西,而舍卫国则居中印度,看来二地的距离不近。迦旃延尊者早上外出乞食,“至迦梨迦优婆夷舍”,(“迦梨迦优婆夷”是人名;另解,“优婆夷”是居家女居士,“迦梨迦”是该女居士名,从上下文经句解读,后一种解读更符合经义)。这位优婆夷对迦旃延尊者很恭敬很客气,顶礼后就向迦旃延尊者请教一事:“如世尊所说,答僧耆多童女所问,如世尊说,僧耆多童女所问偈”,就是说一位名叫“僧耆多”的童女,曾经请教过佛陀法义——具体请教些什么内容,只能从佛陀回答的偈颂中找答案。佛陀用偈颂的形式对僧耆多童女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位优婆夷不知从何处听闻了这个偈颂,但是她弄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今天正好遇见迦旃延尊者,时机难得,所以特地向迦旃延尊者请教。这个偈颂是:

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降伏诸勇猛可爱端正色一心独静思

服食妙禅乐是则为远离世间之伴党世间诸伴党无习近我者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去理解此偈颂,大致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内心常存于真实究竟之义,那么就呈寂灭之相而一心不乱。此时,我们面上呈端色可爱之色,行为处世就会远离伴党了然一身,来去自如,无牵无挂。这里的“伴党”,可理解为世间的伙伴。伙伴本来是好事,可是一旦结而为党,就为与利益相牵连,有利益便会有诤讼,因此出家人应该远离伴党的,搞伴党,搞个人小圈子,给每个成员都贴上标签,并不是什么好事。当然,伴党为善,倒也无妨;倘伴党为恶,其遗祸可就大了。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会有伴党呢?还是我们没有做到“实义存于心”,没有做到真正的“寂灭”,没有做到心尘不起。

迦旃延对这句偈的认识是从禅定境界层次角度入手的。他讲到了十遍处,第一便是地一切入处(地遍处)——以广大平整的地面作为专注对象(所缘)的禅定。然后将“地”转换成“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共计十处。迦旃延说:“若沙门婆罗门于地(十遍处)一切入处正受(禅定),此则无上,为求此果,见患、见灭、见灭道迹;以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故,得真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若有沙门婆罗门乃至于识处一切入处正受,清净鲜白者,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以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故,是则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善见、善入。”

以十种对象(六大外加四色)为禅修观想的对象,观想其遍一切的假想观,目的是“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观想未必能得到实际的利益,但是我们一旦“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情况就不同了,此时便会逐渐得到“真实义”,且这种真实义一旦存于心,便会寂灭而不乱,便会沉浸于无上的禅乐之中。不过从经文中我似乎隐约地感受出,佛陀的这些偈颂,似乎对当时僧界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所提出的批评,即“伴党”既可理解为我们需要对治的烦恼,亦可理解为现实存在的僧团派系情形。(11月13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