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五)~B 第641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


第641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本经叙述阿育王晚年的一些布施行为,以及孔雀王朝的末代国王破坏佛法的事迹。

关于阿育王晚年的一些事迹,史书记载得比较详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阿育王晚年似乎犯了一些政治上的错误,比如说在治国方面显得过于柔和,最终导致了大臣们的擅权;从崇佛方面讲,他似乎犯了与梁武帝相似的错误,即对于行布施方面,似乎有些过头,结果使国家的财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当然,如果单从佛教方面看,这毕竟是好事情,起码对于倡导佛教的进一步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在本经中,重点突出两件事:一是阿育王晚年,仍不遗余力地进行布施活动,直到只剩下最后的半颗阿摩勒果;二是孔雀王朝的末代国王们,对佛教似乎逐渐失去了信心,开始从崇佛而走向灭寺害僧。首先说第一件事。

阿育王晚年的时候对于寺院大行布施,自比佛陀时代的“给孤独长者”。他认为一个普通的长者尚能“以亿千金”布施佛与众比丘,“我今为王,何缘复以亿千金施?当以亿百千金施”,说明他在布施方面,很想超越他的前辈给孤独长者。早期布施无外乎四食供养,所谓衣食卧具与医药,阿育王一方面“起八万四千佛塔”,更于“彼诸塔中复施百千金”,以金银货币直接对寺僧进行供养,这个与早期的四食供养已有了较大的差别。比如说他曾作“五岁大会”,以“三百亿金供养于彼僧众中”,对所有凡圣比丘,皆给予了普同供养。不仅如此,阿育王为了行布施,竟连“夫人、婇女、太子、大臣”都一并布施给了圣僧,然后用“四十亿金还复赎取”。这种赎身法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布施金银,使我们不由地想起了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的历史闹剧。种种变着法儿的布施,阿育王最后“用九十六亿千金”,离他的诺言“百亿千金”还差四亿千金。此时,阿育王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开始发愁,“我常所愿,欲以满亿百午金作功德,今原不得满足,便就后世时,计挍前后所施金银珍宝,唯减四亿未满”。于是阿育王便“办诸珍宝,送于鸡雀寺中”,准备完成他的最后心愿。

结果这种愿意遭到了一位王族的阻挠,这位王族就是太子法益的儿子(也就是阿育王的孙子),名叫三波提。他对太子父亲说:“大王将终不久,今以此珍宝送与寺舍中,今库藏财宝已竭,诸王法以物为尊,太子今宜断之,勿使大王用尽也。”可以说到了阿育王的晚年,国库已严重亏空,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太子法益认为言之有理,便下令典藏者,“勿复出与大王用之”,说明阿育王对财产的处分权,已经受到了严重制约。此时,国王由于病入膏肓,说话已经不那么好使了。

阿育王“自知索诸物不复能得”,于是将“所食金器送于寺中”,结果金器换银器,银器换铜器,铜器换瓦器。弄到最后,阿育王手中只剩下半颗阿摩勒果(类似于胡桃)的支配权。他手中拿着此半颗阿摩勒果,对身旁的侍者说:“汝今忆我恩养,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鸡雀寺中,作我意……无有财宝布施众僧,于一切财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后布施檀波罗蜜,哀愍我故,纳受此施,令我得供养僧福。”为了使大众能普获供养,该寺将果子研磨成粉,“著石榴羹中”,最终使得“众僧一切皆得周遍”。

再说第二件事。阿育王逝世后,他的儿孙们(法益、三波提)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于佛教,并将阿育王生前未如愿的“四亿诸金”,悉数送往寺中。到阿育王后的大约第七世国王时,这位国王名叫“沸沙蜜多罗”。这位新国王在政治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遍问群臣:“我当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于世?”也就是说他想做一位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君。大臣们当然举出他的先祖阿育王,因为阿育王在世时“造立八万四千如来塔,复兴种种供养”,连沸沙蜜多罗也不得不承认:“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办此事,我不能作,更思余事。”正路没法走,只能走“曲线”,有位恶臣给他出了一个阴招,那就是:世间无外乎两种人可以名垂千古,即大善和大恶。大善人肯定是当不成了,那么当个大恶人,做一回千古罪人,那总可以吧?怎么办呢?阿育王在世时造八万四千塔,“王今当行恶行,打坏八万四千塔”。当然,作为一国之君,总不会糊涂到这等地步!但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历史,经典中既然如此记载,我们就认为真的如此罢。

国王呼诸比丘来,问道:“使我坏塔为善?坏僧房为善?”比丘们的回答是“二不应行!王其欲坏者,宁坏僧房,勿坏佛塔。”结果国王恼怒不已,“杀害比丘,及坏塔寺”,最后竟举国下令:“若有人能得沙门释子头来者,赏之千金。”如此一来,比丘们如过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喊杀的地步。在那种情境下,用“白色恐怖”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佛教在摩竭陀国的最后命运,自然是逐渐式微,不得已向周边国度发展,并在内忧外患之下,最终退出了古印度的历史舞台。当然,随着佛教的衰落,孔雀王朝也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至公元前187年,最终被一个新的王朝——巽伽王朝所替代。(2月10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界定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界定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界定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