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步骤的一、二步
一、学习书本和音像内容,了解每句话的含义。
二、正确理解每个段落、章节的法义。
很多同学对八步骤的第一、第二步具体怎么做是迷惑的。
1.着急:表现出来的是直接看内容,跟小读一样,划出觉得很有感触的话。
2.名词名相:觉得名词名相不理解,找解释,会为一个词买一本书回来看。
3.为做导图而做导图:花三四天做导图,做完导图,松了一口气,终于做完了。
结果:
1.忽略完整性,不能把握全篇架构和中心思想,只觉得“某段或某句话太受用了!”
2.因为太想弄明白名词名相,发现研究不明白,就起烦恼,法义也没看多少。
3.做导图花了很多心思,沉浸其中,“太完美了!”不想再修改。
导师在开示中讲到,目录和导图是没有内容的,所以,对当期法义的最低要求是要修学三遍。
我自己早期这些问题都出现过。学前思考就是读一下,没有深入思维,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都没有做到。导图做得很细,且杂乱无章。经过反复听导师开示,听同修分享,自己反复实践,我体会到:首先,我的目标清晰吗?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我想了解生命的真相吗?如果都不想,我八步骤背得再熟练,也不会走心地修学。但如果我真的想改变以往学知识式的学习,真的想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我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我的生命,我的态度才会建立。每一步我都才会做得很踏实。
下面,详细说一下我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前两步是次第的,且是不断加深的。
【第一天】
首先是通过学前思考,大致了解这节课要解决我什么问题。建立态度模式,达到真诚、认真、老实,增长信、善法欲、惭愧心、戒。
带着寻求解答的心,看修学内容和修学标准。按照要求开始阅读或观听内容。听或读的时候,要做到专注。第一遍学习后,把当期法义的目录抄下来,回忆第一遍学到的内容。一般是记不清多少。但有多少,我就在目录的分支中先记录下来。
再通过这些记录,思维学前思考的问题、当期法义及目录内容之间的关系。刚开始,觉得有点关系吧?但很模糊。训练一段时间后,发现学前思考就是对当期法义主要内容的一种解读。这样我可以带着问题去看导师在开示中要告诉我什么。
再看目录和内容。原来,导师是按照目录有次第地讲的。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之间是有很严谨的逻辑关系的。
如果当天有时间,我会再按照修学标准的要求,观听或阅读第二遍。这时候,因为我对目录思维过,会着重去关注每个章节导师是如何讲的。再对目录分支进行略微补充和修改,并思维导师到底告诉我什么,是分几个方面讲的。
【第二天】
第三遍学习会比较细,一个段落在说什么;某些段落可以合并,是讲同一个内容的。通过反复思维,找出段落的关键词,写在扉页,帮助检索。从而明确章节中又分了哪几个层次,导师都是如何讲解的。
随后,在目录的基础上开始做导图。这时做的导图,会依目录呈现层级,各目录分支中还会再有分支。为了把握完整和准确,导图要避免过于细致,落入具体的点中。能看出清晰的框架层级即可。再思维次第关系、逻辑性,做一定的取舍。前两步这样操作后,会有一个简单的导图结构,便于记忆、检索,对当期法义有一个基础框架、结构上的把握。
每个人的生命积累不同。所以,前两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打下的基础,也是每个人都不同的。
以上是最近对第一、二步的一些粗浅思考,有很多思考不周全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