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5.如死人舌


(一)公案本文

僧问筠州洞山良 禅师曰:「如何是玄之又玄?」

(识起迷情於悟空最高的境界,体验空缘起之道,悟知心用本是幻有,何必言说?)

师曰:「如死人舌!」

(玄中又玄者,即证入理性无为,当体即是,真如体性自应万种缘。如是修习,当得法空智果。)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开悟行者所要修行法门即是求法空智,才能得解脱知见,而修空观最重要的法门是空、无相、无愿等叁叁昧。此叁叁昧证得时,即是得我空、法空智果的时候。一般世间禅禅修行者或外道禅行者,当心能起灵觉时,却执取一切法为真,一切相会真的发生,有此心证却不知如何去摆脱,就是不能证得解脱之见。很多自认为有修证者,常抱着有所感知一切事时,就一定会发生,结果後来证实也有发生。一般凡夫对这种人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似乎是好神。但知事很神,还有些是鬼神通者,是由鬼神或护法神来跟 提示,例如现字句给你看,或用心念来影响你,让你起心动念知某事,这些是属於外来的觉知,不是真的你自性的 照而知,此两种情况是要分别清楚的。

但修佛禅解脱道者,却一开头即能学空、无相叁昧,每遇有感知事却都不准,尤其是当恶相现起时,若能抱着空无的心,不去挂碍一切感知,到最後也就真的没发生,也可说是不灵,但其实是事情转化为没事,并不是说感知得不对。

对一切事的感知到底灵不灵好呢?当灵时说好神,这不是很好吗?心的灵觉是不灭的,但当你有所体知,而到处去乱讲时,就是灵也转不了命。还有当心感知某些事,却能不说,让其入空、无相,使业无从下手,则最後心空能转境,事也就没真的发生,这是解脱知见已成。

所以要修解脱道,当面对恶相现起时,就不要让觉知成为事实。反之,若是好事成事实,也是很好,只是在成事实过程间,不要有太大的期望,有所期望,就是没能无愿,记得无愿也是叁叁昧之一,好坏事让他随缘无着,那不是顺逆都是自在解脱?

很多同学每每不能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时,就会去找有灵通的人问事情,结果所预测的事情,一般人都会信以为真。但很多经我插手後,却一件也没实现。举一例来说,某一同学对其服务单位有怨言,一直想离开,就去问一佛教界大德。此大德告诉她, 今年内会异动,一定会换工作。这位同学回来问我说该怎麽办?我问她说, 是不是要出家,若要出家,换工作就无所谓,若不是要出家,为什麽一定要换工作,已经有那麽长的年资,不是很可惜。我告诉她如何做,对长官的要求或压迫,要学习逆来顺受,8小时的上班时间尽力去做,其他时间是我的私人时间。同事的谄媚上司或毁谤 ,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换 的工作部门,再不喜欢也要尽力去学习新的工作。结果两年多过去了,她还是在原单位工作,并没有像某大德的预言,会变换工作。

同理,有些坊间一些谣传的预知事,若你抱着乐观、积极的心去期待,真的坏事也并没有真的发生,并不是说某些先知们预知得不准,而是我们的福报好,有很多的宗教徒,尤其是佛教徒,常在为国家祈祷,为百姓求国泰民安,所以很多坏事都没真的发生。当然天灾地变的事,是大家的共业,要躲也躲不过,都要去承当,但不必要的人祸,我们祈求真的能转境。

反之,对自己能控制的业力,要学习以空无的心去应对,心能无黏、无着,境自不侵,如此才能得真的解脱知见。修证到此阶段,是求解脱的关键时刻,不要再沉迷於心的灵知灵觉,若不能从动、静、根、觉的修证,转入空的层次,就永远是世间凡夫,因修的路径都是世间的禅定,天寿尽时照样又去轮回的。

2.释题

本公案叫做「如死人舌」,死人舌与修行有什麽关系?死人的舌头意为不能说话,我们的舌头如死人舌头,意思是说不能乱讲话。行者开眼或打开色身时,就有心的灵知灵觉能力,一般人无知会去做「活半仙」,或去做「铁嘴直断」的算命仙,或高不可测的神通者,人见人爱,一大票人跟着他屁股勤问祸福。而佛弟子到此境界,就要学习观空智,以便求得解脱知见。

若行者至此境界,所有觉知都是执为真、为有,然後对其信徒说吉凶祸福,使人的命运随其业力在走,永远没办法摆脱逆境。这样除对别人无益外,还对自己的修行路径搞歪了,患有见境执为真的毛病,故我执、法执没办法灭去。不知去学习解脱知见,不能证得空、无相、无愿叁叁昧,当然死後升天,天寿尽时又在六道中轮回,这是修行路径选择的问题。行者在「根」结使的魔境中,五根、六尘幻化成诸多魔境,也现起诸多神通异能,若当此时,行者不知去学习「空」的修证,去否定一切觉知事为妄,纵使是佛弟子也会因认识不清而滞留於世间禅的境界中,总而言之,还是凡夫,当受轮回。

3.语体文解

有一僧问筠州洞山良 禅师曰:「如何是玄之又玄?」请禅师告诉我,修行者一入有修证的境界时,都会出现一切很神、很玄的能力,若是玄之又玄的境界,会是什麽现象?请禅师告诉我。一般而言,能预知未来、过去或现在事,应是很神的了,那玄之又玄会是什麽样子呢?一定更不得了的。

洞山良 禅师是云严昙晟禅师的弟子,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徒孙,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曾孙,同是青原行思禅师派下。洞山良 禅师教有徒弟曹山本寂禅师,後来人称为曹洞宗。洞山良 禅师还有一弟子云居道膺禅师,其後代禅学传入日本,也是日本曹洞宗的原始祖。

我们按语说,识起迷情於悟空最高的境界,体验空缘起之道,悟知心用本是幻有,何必言说?对真实修证的路途,到有心的灵觉时,就要去学习观空智,不要去追逐心的一切灵知事宜,行者应如何不去执取世间一切事相?只能照《金刚经》中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佛子是要修见如来体性,得知一切法尘不真实,真心不为妄相所迷,能够摆脱业缘的纠缠,始能证得初步的我解脱(破第六意识毛病),再继续努力用功,进而求得法解脱(去第七意识的执着),最後得叁身(法、报、应化身)、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甚至於叁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到此境界已近成果地佛的修证了。

洞山良 禅师如何回答?禅师说:「如死人舌!」如果谈到玄之又玄的境界,很简单,应该要像死人的舌头一样,有所觉知能不执着,有所觉知能不说出,若一说出来,自己就患有法的执着,也就没办法修得解脱知见。故体知一切法而说出,虽能取崇於诸信徒、凡夫外,实对你修行完全没有帮助。坊间有一则笑谭,说信徒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信徒。和尚为什麽会怕信徒,还不是怕他们不供养,要有很多人供养,就会显示一些神通异能,有些无知之信众,更会趋之若 。所以说不搞怪的和尚,稳当庙可罗雀。话虽如此,有修证的和尚,因而能证得解脱知见的。

我们按语说,玄中又玄者,即证入理性无为,当体即是,真如体性自应万种缘。如是修习,当得法空智果。行者能开悟自心,随後能起灵觉心,以无为法的修证,不执取一切境、一切法,使体性空能显露出来,当妄习灭後,无一法可执之时,自性空会自己应万种缘,不必学一法,不必学有为法,只要守住真空,妙心就能灵觉,觉後能转,转後无碍自在,如此法空智果就获得了。

最後再提醒一次,开悟的行者,要能得我空、法空智果,当学习「如死人舌」,不是不知,是知而不说,不必为得崇拜而说,不必为利养而说,如此才能证得我、法二执灭。下面举腾腾和尚的了元歌来印证「如死人舌」的修证,以做为总结。

了元歌:「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无逆顺。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识取自家城郭,尊谩寻他州郡。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馀闰。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於泥粪。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寅朝用粥充 ,斋时更餐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