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三)理事体用 2.彼此五蕴


(一)公案本文

僧问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

(识起迷情于法身用,法身者无相也,法身者无所不办也。法身用者,本性自应缘而离一切妄想、习气、执着也。)

禅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

(法身无相,如何落于言说?法身之用,何以能用妄心枉加述说!禅师仅得以原语句,封其心口意。)

僧曰:「离却五蕴,如何是本来身?」

(五阴空却后,本来身是那一个?)

禅师曰:「地、水、火、风、受、想、行、识。」

(本来身者亦不离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僧曰:「这个是五蕴。」

(这些是凡身五蕴之身否?)

禅师曰:「这个异五蕴。」

(前是五蕴身,一切均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而起。后者是假借此五蕴,展示其用,并大作佛事。彼、此五蕴身本非同,可谓旧瓶已装新物矣!)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人刚开始修行,当从五蕴修起,五蕴者色、受、想、行、识等五,色者五根六尘是,所以修行当从色身与外境修起。一般人对色身有萨迦耶邪见,即是执取色身为我,是谓有身见。这是下劣天(六欲天)以下众生之所执,所以修行人在色身与见根不去,就是没有破色蕴之束缚,也就是说第一阶段根本没修好,没做到身空,更不用讲要修入受、想、行、识等蕴。初学者执取色蕴为我,色身的疼痛左右着修行人,这都是以坚固妄想为根本,此坚固妄想不去,即不能超越劫浊。

要破色身与六尘之执是很难的,一般外道在色身上执取气机及六根所能触的六尘境,所以就会进入色阴魔相中,行者即能用见根真如、见性真如隔见、远见或是耳根遥闻等魔相。若修行者有此境界,可说是善境界,但不要执着,也不能有证圣解,一执着或有证圣解,就会真的着魔了。

行者若能开悟,突破色身束缚,或是心眼开,能入受阴觉受等修心养性,去除心灵的染污等种种觉受,至此也仅是在修第六意识的妄分别而已。若以世间禅定言,初、二禅以色、受阴为我,三、四禅以想、行、识阴为我,以第七意识为主体。所以修行要有成就,当在第七意识上用功,权说心眼开,才能修内心妄执。若是开悟行者,当能让第八意识法尘现起,此时好去除第七意识对第八意识法尘执着为我之妄执性。这样才是真正地在修行,也才能根本地转内在的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妄想,最后当超越五蕴妄想,而得超出三界外。

末法时期众生能修到心眼开,不执取色身,始有须陀洹果之味道,但还要天上、人间来回七次,始证得阿罗汉果,悟得无生法忍。若行者能破虚明、融通等妄想,也就是破受、想蕴为我,始能证得斯陀含果,生四禅天后当再来人间一次,始能得阿罗汉果,悟得无生法忍。若能断第五下分结,就能得阿那含不还果。更不来此人世间,永断诸苦入于涅槃。所谓五下分结即:(1)有身见,萨迦耶有身见,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中妄计为有身,执着有我见。(2)欲贪,于顺情境或圣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3)瞋恚,于违情境上生起瞋恨之心而不自己。(4)戒禁取见,执取非理性、无道用之邪戒。(5)疑,迷心乖理,于佛于法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枉失正受。

若有人当生能永断贪欲、瞋恚、愚痴,当得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烦恼无余入于涅槃,前者二万劫始能得菩提心,后者也还要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得菩提心至成就如来菩提,还有遥远的路要走。所以有果位行者都是在断一切过、习气,从心地法门中来修。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彼此五蕴」,修行者当要灭五蕴妄执,所以要去除色阴执着,就要能破身执,没有萨迦耶邪见─有身见,突破色身之见,这样才能超越坚固妄想。然后即能进入修心境界,去除受、想、行、识诸蕴,始能依次超越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妄想,当行者五蕴灭尽后,终归无所得,只得到修佛法的基础─十信位住。

而「彼此」者即行者修前与修后,未修行、未破五蕴前谓「彼」,修得破五蕴身、心,即谓「此」,这「彼此」虽同一个五蕴身心,但已不能同日而语。未修前或修行过程中,以五蕴造无量业,灭五蕴后即能得清净身心,得金刚身与金刚心,以此五蕴身心来利益群生。但彼此五蕴的运作,灭前与灭后并无显著的不同;若一个修行人,行为与一般人不同,不能走入人群,不能以五蕴身来利益群生,这就是还没有究竟的行者。

此种未究竟的行者,只能躲在一个地方,不能出现在大众面前讲经说法,只能以心用利益群生,还在执取色、受、想之魔相,玩弄些怪力乱神的事端。所以未修前是此五蕴身及心,五蕴灭尽后还是此五蕴身与心。难道彼此五蕴会不一样?外表看起来没有不一样,只是五蕴灭尽者得信位住,于无所得中可以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十地菩萨等次第。若五蕴没灭者,还在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识阴区宇中,更没有办法继续修真正的佛法了。

3.语体文解

僧问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

有僧问福州长庆院大安禅师说:「一切心用施为,都是依无形无相的法身起用,但不知如何是法身?请禅师慈悲开示!」法身者无形无相,无有清黄红白,故法身空无一物。此处该僧有误解法身用之虞,非悟法身,怎知法身用之境况。

一般言法身者,指佛之自性真身,即:(1)法性生身,即此法性,体本圆明恒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2)功德法身,即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就法身之果。(3)变化法身,即如来法身感而遂通,无机不应,无缘不成;如千江月,水中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4)虚空法身,即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徧满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5)实相法身,即如来法身离诸虚妄,会极真如,不生不灭。

若依《菩萨璎珞经》所言,法身者即:(1)如如智法身,即是证如如理地之实智。(2)功德法身,十力、四无所畏等一切之功德相。(3)自法身,即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在天台宗称为胜应身,法相宗称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4)变化法身,即天台宗所称之劣应身,是由有为心起用之身;法相宗所称之变化身。(5)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体。以上如如智法身与功德法身为属报身,自法身与变化法身为应身,虚空法身即法身,总称为法身者,以其皆为法身之德相。

长庆院位于福建闽侯县之怡山,唐咸通初年(860),大安禅师所创置,初名怡山禅院。唐末五代间,慧棱禅师(854~932)任住持时更名为长庆院。至宋代,院势鼎盛,明代改院为寺,明崇祯年间(1628~1644)粤籍之道独禅师(1601~1660)住持,其后则多为粤僧主其事,在闽中另树一帜。

长庆大安禅师,福州人氏,在石头禅师处得法后,因为平时对经典颇有深究,但对禅道心性玄极最高之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经常觉得愧对石头禅师。后来特别去礼拜百丈怀海禅师,得悟玄旨,依之而修。并同参灵佑禅师创建沩山,大安禅师躬耕助道,后来灵佑禅师圆寂后,由大众推举大安禅师任住持。唐中和三年大安禅师归黄檗山示寂,塔于楞伽山,谥圆智禅师。

话说大安禅师的晚年,回到福建,住怡山院,终日端坐,不言不语,无所事事,大众背后称他为懒安禅师,如有禅僧道:「终日不言语,如木石般,那是禅?」另禅僧道:「终日端坐,不领众梵修,不指导作务,这是禅?」大安禅师的懒已经引起大众的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集合大众,宣告道:「请大家今天起跟我终日端坐,不言不语,只要三天,当可令大家识得自己。」大众随大安禅师静坐一日,腰酸腿痛,第二日,个个请求,宁可作务,不愿静坐。大安禅师这时才告诉大众道:「老僧坐一日,胜过千年忙。」大众无言。

大安禅师实非懒者,他年轻时,助灵佑禅师开创沩山,终日耕作,虽然搬柴运水不是禅,但学会等观善与恶。虽然作务不是禅,端坐亦非修;但修心不管动与静中,都能修此心。何必将语默、动静分割?何必将忙闲看作两事?骑牛觅牛,皆因不识自己佛性;骑牛回家,就可以万事放下。《华严经》云:「若人欲识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故大安禅师才有:老僧坐一日,胜过千年忙之说。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法身用,法身者无相也,法身者无所不办也。法身用者,本性自应缘而离一切妄想、习气、执着也。

禅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

大安禅师说:「一切施为是法身用。」何以大安禅师仅回答同样语?法身之用不落于语言文字,所以不能讨论,仅以此句封其口。行者当知道法身清净时,自然能不用而用,或有感而用,让真性主行,无为常为;法身不是主动地去用,行者主动地在用心法,是依妄想心而用,依五蕴身而用,当然也能成就一切佛事,但此不涉及法身用,行者要能知之。我们参阅大安禅师另一公案,即能知法身不能自用。僧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师曰:「汝用得但用。」僧乃脱膊,遶师三匝。师曰:「向上事何不道取?」僧拟开口,师便打。曰:「这野孤精出去!」此处大用者是法身用,法身用不依妄想心而用,是法身自应缘而用,所以必存轨则。

按语说:法身无相,如何落于言说?法身之用,何以能用妄心枉加述说!禅师仅得以原语句,封其心口意。

僧曰:「离却五蕴,如何是本来身?」

此僧又问说:「离却五蕴之后,如何是本来身?」五蕴色受想行识本是幻有,非因缘法非自然性,行者灭五蕴身后,本来之身是什么身呢?大庄严经言,众生皆由色、受、想、行、识五法积聚而成身,故佛为频婆娑罗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譬喻说五蕴如下,即:(1)色蕴如聚沫喻,以聚沫譬喻众生色身亦如聚沫,虚假不实。是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2)受蕴如水泡喻,以水泡譬喻众生所受苦乐之事亦如水泡,起灭无常;因水、因风动,或因物系,忽尔成泡,须臾即没。(3)想蕴如阳焰喻,以阳焰譬喻众生妄想亦如阳焰,本无实体,因念成想,皆为虚妄。谓远望旷野,日光发焰,如水溶漾,而实非水,以渴者想为水故。(4)行蕴如芭蕉喻,以芭蕉譬喻众生行阴微细、层层环遶,却丝毫不实,有如芭蕉之体,层层剥开,虚脆无坚实之体。(5)识蕴如幻事喻,以幻事譬众生识心分别诸法,修行中幻化诸境,境生还灭,亦无有实。故谓识蕴如幻巾为马、幻草木为人,皆由幻觉所成,本无实体。

按语说:五阴空却后,本来身是那一个?修行者是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若行者能得此身、心、性、法皆空却,则五蕴虚幻不实之境当灭,五蕴灭尽后,本来身是那一个?

禅师曰:「地、水、火、风、受、想、行、识。」

大安禅师答说:「离却五蕴后,还是依地、水、火、风、受、想、行、识之身。」前四之地、水、火、风者即是色蕴,后四为受、想、行、识。所以行者离却五蕴身后,还得依此五蕴身而行日常应缘事。

离却五蕴后,五蕴即为真如实相之理,此时称为五蕴实相。即:(1)色蕴实相,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依幻色不实而明真空,故称色蕴实相。(2)受蕴实相,谓受是六根触缘生诸幻受,实是般若真空,即依幻受不实而明真空,故称受蕴实相。(3)想蕴实相,想是融通缘思幻想,实是般若真空,即依幻想不实而明真空,故称想蕴实相。(4)行蕴实相,行是迁流业识,即依业流幻行不实,得般若真空,即依幻行业流不实而明真空,故称行蕴实相。(5)识蕴实相,识是分别幻识,幻识幻化诸境,实是般若真空,即依幻识不实而明真空,故称识蕴实相。

按语说:本来身者亦不离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禅师所言之五蕴身,已去除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妄想,所以一切妄想根本灭,所留存之五蕴身,还是有其真实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功能,然此五蕴功能已能依清净之体,而现起真实之性用,用时能不着、不黏。

僧曰:「这个是五蕴。」

僧又说:「您虽将色蕴化成地、水、火、风等四,但加上后四蕴,还是一样地是这五蕴之身。」按语说:这些是凡身五蕴之身否?

禅师曰:「这个异五蕴。」

大安禅师答说:「这个五蕴异于您说的五蕴,因行者已能依地、水、火、风诸性而化,亦能以受、想、行、识起殊用,所以行者此五蕴是异于您所说的五蕴之身。」禅师何能证明此无蕴本不同?五蕴者本通有漏、无漏及善、不善、无记等三性。在五蕴之中,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若以有漏、无漏及三性来说明,总立九种五蕴行相,即:(1)生得善阴,(2)方便善阴,(3)无漏善阴,(4)不善五阴,(5)秽污五阴,(6)报生五阴,(7)威仪五阴,(8)工巧五阴,(9)变化五阴。其中前三者为善,第四为不善,后五者为无记(不属善恶者);又第三者属无漏法,其余均属有漏法。

按语说:前是五蕴身,一切均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而起。后者是假借此五蕴,展示其用,并大作佛事。彼、此五蕴身本非同,可谓旧瓶已装新物矣!

(2004.12.03.撰于法尔)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