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9.真性不化


(一)公案本文

纸衣道者来参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师问曰:「莫是纸衣道者否?」

(缘起于现象界,纸衣道者来参,师先与之客套一番。)

云:「不敢。」

(不敢劳师称呼道者。)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事?」

(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事相?)

云:「一裘纔挂体,万法悉皆如。」

(只要纸衣穿上体后,所有万法悉皆变为如如无碍。)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用?」

(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法用?)

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

(道人走近师前应诺一声,便立即现脱神之用。)

禅师曰:「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你只知道这样解掉神识而去,却不解知要这么来,真正道理何在?)

道者忽开眼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道者忽张眼问:一威灵真性,不假将胞胎时,所发生之用如何?)

禅师曰:「未是妙。」

(因这是非真心、真性所起用,故此用不是妙用。)

道者云:「如何是妙?」

(那甚么是妙用?)

禅师曰:「不借借。」

(即心即佛,要用即用,不假向外借借。)

道者珍重,便化。

(道者受教,说声珍重,便化为无形。)

禅师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觉性若得圆满明净,就具无相之法身,不要将种种知见妄执为亲或疏。起异念便对玄妙体性造成昏昧之境,心起分别差错想,即与此道不为邻。情见起万法时,沦沉为前尘影事,识起鉴别多处,终丧失本真。如是句中所说,全然能明了意会,了了然无一事能起挂碍,此时才可说回到未迷失前之境界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法者知见、宿根影响每个人的观念与修行态度,若是前几世是佛弟子,当会有正知见,不易为邪魔外道所迷惑。但同是有正知见与宿根者,又分有大小乘根基之别,大乘者注重大乘经文理解,虽能言善道,就是说不致于误解佛陀教理,但有时却行为有偏差,违犯戒律者大有人在,譬如说毁谤四众罪,若此等人不学些断惑方法,学些禅定力、学些戒律礼仪等,都是与魔共伍之类。

谈到小乘行者从戒律下手,观照自心能脱缚、解黏,得见我空、人空道理,脱离众生颠倒因,则证得声闻四果位者大有希望。但小乘行者智慧力仅止于自我了脱,不善表达佛理让众生知其解脱道理,不能让众生与其学习而得解脱知见,所以不能得大智慧。世尊对于小乘行者并不能首肯,说是迷于识阴魔相中,有神变的心力,虽也得「出到菩提」小乘解脱知见,但对于无上菩提或如来菩提则不能获得。

然大小乘根基宿根已定,小乘行者待得解脱知见后,还要回小向大,学习无上菩提道法,广增智能将来当得如来菩提。而大乘根基者若是昔时由小乘修上来的,应有大乘根基之智慧,也有小乘行者之定力,这种人永远不会去毁谤小乘行者,会尊重他们处于小乘自我解脱的修证境界中。

另外,小乘行者虽无大乘行者之智慧力与慈悲心,但亦不应有毁谤大乘行者之言语,说大乘行者仅会说佛理,但做不到禅定的境界,甚至于无神通可言,并常常犯戒连连,因而看不起大乘行者。要知菩萨有时为救一众生,因而可能犯戒但不舍救护众生之心,这就是菩萨本怀。若是一有成就的菩萨,应不会去随便违犯戒律,因已无诸欲望故。有时菩萨因要救护众生因而犯戒,当观罪福本是空,何执之有。

所以大小乘佛弟子,当知此义理,各修各的,各赞叹对方。除非是一些邪魔外道之类,假借佛教之名,毁灭、破坏四众佛弟子之名声,这应受佛弟子所唾弃。大小乘行者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修证中,能证的身空后,行者当知此心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妄心亡灭得心空,此时真性主行,是谓证得心空。至此行者能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自觉自知、明明了了,无为常为,此时名为悟性空。行者自性依真性随缘能应缘,但不迷于有为之定中,舍弃一切修法、法用,不用有为、心变等能力,即能悟得法空。

一般无知行者,不知佛道进道功程,在修行过程中,常执有为神变之法以为究竟,不知守住真空,让真性主行,随缘应化,根本就不借用其它有为之法。

2.释题

本公案名为「真性不化」,禅宗行者说要「明心见性」,心不明不能去烦恼、断妄想,妄想有五个层次,妄执五蕴为我。妄想有坚固妄想(处劫浊)、虚明妄想(处见浊)、融通妄想(处烦恼浊)、幽隐妄想(处众生浊)、罔象虚无妄想(处命浊)。妄想不去,行者不能让真性主行。待行者妄想心灭,遇境只有灵知灵觉,无有妄心随缘起念,此谓证得心空。

心空行者是能让真性主行,真性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在显现无为之体,变化形成有为之用,可说不用而用,不是借有为法之用。行者能以真性随缘应化,明明了了,无为常为,此谓证得性空者,当得真性不随妄想而变,到此也可以说见性,但得真性者不善于自发变化,祇有随缘应化的功能。

换言之,会变化者都是未见性者,才善于现神通变化。所以世尊刚证悟时,悟知生死轮回道理,创出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等解脱法,虽有解脱知见,却不会神通变化,还得劳神一些天神来化一池水,供世尊沐浴。就是未证悟前,初到菩提伽耶之数百尺高的毕波罗树(pippala,此树于世尊悟道后,称为菩提树)之前,亦有帝释天主化成割草人供养世尊数束草,让他垫成金刚座。所以,未见真性者才会一些神变之事,真见性者无所变化。所以禅宗参访者问:「无神通菩萨为什么足迹难寻?」山圆禅师说:「同道方知!」

这样说的话问题就来了,修佛法者难道不讲神通变化,若不讲神通变化,世尊为何有大神变能力?世尊屡屡告诫弟子,修行中不得求神通。理由之一者:因求得神通也是世间五神通而已,执迷神通就无有证解脱的知见。况且在末法时期,邪魔当道有求神通之念,即会着魔难。理由之二者:修到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后,即得解脱知见。行者得解脱能力后,就要转修陀罗尼门(咒语、真言),此时就能依诸佛之如来神咒,展现如来神力,化现于各世界间。

此公案禅师与纸衣道人论真性与非真性幻化之道理,纸衣道人能神变,但不知悟真性本来。还得不会神通变化的禅师来开导他,真性应缘者不借借。想、行、识阴行者,未悟得心空法了,当然就不能悟得真性之用。修佛法当把过程搞清楚,依教奉行,首当要能明心,再求见性。明心者断廿随烦恼、六根本烦恼,连善根都要去除,故得去除十一善法,并把修行中所得五别境(胜解、胜欲、念、定、慧)也都要一起抛弃,善恶去除,在不思善、不思恶中,让真性主行,之时不执一法。

当真性主行中,即是湛寂空体,感应外缘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自觉自知、明明了了,不依一切有为之法,却能生起有为之用。行者能随机应缘后,又能心空法了,此才有点「明心见性」的样子。不然沉迷于有为诸法,虽能展现神通之能事,都是走偏了菩提道路,已误入歧途,不要说求解脱道,可能住世间禅定或已走入魔道中矣!

3.玄祥释解

纸衣道者来参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师问曰:「莫是纸衣道者否?」

有天纸衣道人来参谒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禅师就问他说:「来者不是纸衣道人吗?」

此道人经年常穿纸衣,故人称纸衣道人。道者善用心法,虽也在修行,但修的都是外道法,不是像禅宗行者要能「明心见性」,心要明就不能妄用其心,不然就受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妄想所迷惑,当然就不能「明心见性」了。

纸衣者系用纸制之衣服,属于粗衣之一类。有时又作纸绢、纸袍、楮衣等名。其原料是以菎蒻等地下球茎类洗净煮熟,冷却到适当程度,球茎经去皮,捣成糊状,粘繵厚纸上加涂成衣,并涂柹澁,经晒干后以手揉制软化。将此着放在外,露宿一夜,则柹澁之臭气可尽除。此种纸衣质地强韧,足以挡雨去露、挡风寒。主要还是纸衣轻而便利,制做费用亦少,古时候常着用者甚多。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纸衣道者来参,师先与之客套一番。云:「不敢。」

纸衣道人即回答说:「不敢!」按语说:不敢劳师称呼道者。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事?」

曹山本寂禅师首先发难,问纸衣道人说:「您是穿着纸衣,人家也称呼您是纸衣道人,那您谈谈看,纸衣之下有何证悟的道理在!」按语说: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事相?

云:「一裘纔挂体,万法悉皆如。」

纸衣道人也毫不客气说:「此纸衣才挂上身体处,即能万法悉皆自在无碍了。」此道人认为已修证到什么事都不能来障碍他,无有事能使他的心起烦恼。因禅师是问衣下事,所以道人依体应缘,万法皆能如如。按语说:只要纸衣穿上体后,所有万法悉皆变为如如无碍。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用?」

曹山本寂禅师又问:「那我再请问纸衣下之用,到底是个什么用法?」按语说: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法用?

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

纸衣道人走近前来,应诺一声,便即将神识立刻脱离色身。此外道行者因还有色身束缚,但能有个神我与体分离,说要让神我脱离色身,神识即能脱离色身。不知如来者本无所来,更无所去,即如虚空,不来不去是如来。有些小乘行者也会修成这种样子,这不是真正的佛法。

按语说:道人走近师前应诺一声,便立即现出脱神之用。

禅师曰:「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曹山本寂禅师就说:「您只解证得识神能这么脱去,为何不能解如来者就这么来。」本段除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者本来当下就是,何必要有一来一往的东西在。菩萨若悟得如来真性,即能不住涅槃,亦能不畏生死,死后再来受生,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末后终将成就佛道,证得无上菩提。

按语说:你只知道这样解掉神识而去,却不解知要这么来。真正道理何在?

道者忽开眼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纸衣道人忽然间活了过来,表示神识又入身体,道人张开眼睛后说:「唯一的威灵真性,若不假胞胎而能化生时,这种境界到底高不高?」佛由人成,未听说仙道、天道能成就佛道者,所以世尊要成佛当世,亦要示现在人间。菩萨本来可以化生人间的,但为何不直接化生,而都是每世再假胞胎出生,这说明佛由人成,也鼓励人要修即能成佛。

按语说:道者忽张眼问:一威灵真性,不假将胞胎时,所发生之用如何?

禅师曰:「未是妙。」

曹山本寂禅师就说:「这并不能说得上是妙。」因您住于有为境,是因妄心幻化成事,此种在想阴区宇、识阴区宇中的行者,两者都能有此幻化事,前者自身行幻化,后者能化他人、世界于己身中出,但都是未究竟五蕴行者,都依妄执性而起的神用,当然不能说是妙。要妙就要悟见真性,依真性与虚空等齐而生法用,有如诸佛、菩萨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

按语说:因这是非真心、真性所起用,故此用不是妙用。

道者云:「如何是妙?」

纸衣道人即问说:「那禅师您说如何才能说妙?」按语说:那甚么是妙用?

禅师曰:「不借借。」

曹山本寂禅师即答说:「真性等虚空,无有内外分别,缘来应缘即用,所以不必借此身或神识来起用。」按语说:即心即佛,要用即用,不假向外借借。

道者珍重,便化。

纸衣道人说声珍重,便即又化去身形,或可说是立即化灭。按语说:道者受教,说声珍重,便化为无形。

禅师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曹山本寂禅师示一首颂说:「修行者有觉性不住觉,始能达空性圆明,此时即不再执此有相之身,找得无相之自性。有此等知见后,未将此知见妄加以执取或疏离。设若行者于起心动念变异法中,得些有为法之性用,这样就会让玄而又玄的体变成浑暗不明;行者寻觅真心实性时,若有些许偏差,就不能与佛道为比邻。行者若受妄情所迷,而将心分入万法前尘影境中,依识而用时,且滥用在各方面、各层次中,时时地用将丧失本来真正的真性。上面所说的语句,您们若能全部体会得,就不会有兴起有为法之念想,如此就能了然一切境却能无有一事碍着您,能这样就是已回到您未迷失前昔时的您了。」

按语说:觉性若得圆满明净,就具无相之法身,不要将种种知见妄执为亲或疏。起异念便对玄妙体性造成昏昧之境,心起分别差错想,即与此道不为邻。情见起万法时,沦沉为前尘影事,识起鉴别多处,终丧失本真。如是句中所说,全然能明了意会,了了然无一事能起挂碍,此时才可说回到未迷失前之境界也。

(2004.10.08.撰于法尔)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