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


六祖坛经讲记忏悔品第六佛教有无量无边法门,忏悔却是重要法门之一。本品专讲忏悔,叫做忏悔品;德异本叫传香忏悔品;兴盛本叫传香忏悔发愿门。品名虽不同,要皆讲忏悔。在这世间做人,谁都不敢说我没有罪恶,有罪对生命前途极为不利,然则怎办?佛教认为唯有忏悔,给予自新之路,不感前途绝望,从而走上光明大道,成为最好的人,如是佛子,即成佛化新人,不论求解脱,或求无上觉,都能满愿。若不真诚忏悔,罪恶越积越多,堕落越深,怎能上进﹖涅槃经说:『世间有二健儿:一、不作恶,二、作已能悔』。不作恶是最理想的健儿,但这样健儿很少,甚至可说没有。如果不幸造了罪恶,唯有依佛所说忏悔,果真痛切忏悔,立志重新做人,就是牺牲生命,决不再造罪恶,亦不失为健儿。最怕确实有罪,而又不肯承认,即或承认,又不肯得忏悔,就真成为不可救药的人。佛陀建立忏悔法门,目的在恢复人的自尊,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希望!忏悔,佛教说有多种,现举三种来谈:一、作法忏悔,准于佛陀律制,说明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观相忏悔,观得十二种相,罪自消灭。三、无生忏悔,又名观无生忏悔,以无念之念而念实相,观诸罪体无生。作法与取相两种是属事忏,无生一种则属理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无生理忏偈:『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上依教理所说忏悔,现看六祖怎样教导忏悔。品中说有『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自性一体三身』,最后以无相颂归结。在此品中,多数说到自性,是最值得注意!总标诸法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陞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时」指某个时候,六祖「大师见」到「广」州、「韶」州,「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四方,可说四面八方,或是从各方面,有读书的「士」大夫,有一般的「庶」民,就是老百姓,完全「骈」聚「集」合到「山中」来,想要「听」闻佛「法」,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满他们心愿,「于是」我就「陞」到法「座」上,然后「告」诉大「众曰」:你们「来」得很好。「诸善知识」!有关修行悟道「此」一大「事」,不是从外听点佛法就可,必「须」要「从自性中」觉悟做「起」,且要「于一切时」,亦即不论在什麽时刻,前念后念的「念念」之中,做到「自净其心,自」己「修」持「自」己所应修的德「行」,从所修德行中,「见」到「自己」心中的「法身,见」到自己的「自心佛,自」己如何了「度」自己,「自」己如何严持清净「戒」行,唯有如此,才算不负到我这儿听闻佛法,所以说「始得不假到此」。你们现「既从」老「远」地方「来」,同时「一」同「会」集「于此」,可说「皆共」互相「有缘」,实是最极值得珍摄的法缘!传自性五分法身香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诸位既有这大善缘,现「今可」以「各各」依于佛教仪式,「胡跪」在地以表虔诚。佛教说跪有两种:两膝着地叫做长跪,右膝着地左膝不着地叫做胡跪。原因胡人所行跪敬之礼,就是右膝着地,所以称为胡跪。你们跪好以后,我「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其「次」再为「授无相忏悔」。大「众」听后,立即「胡跪」。经中,有说五分香,有说五分法身,合说为五分法身香,六祖现加「自性」两字,说为「自性五分法身香」,与教理解说,当略有不同。「一、戒香」,即是显示「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依通常说,戒不唯要内心不作恶,身语也不可作恶,以五戒说,都是重在身语的不作恶,不过要自心控制才能做到,所以六祖说戒香特重心,要求自心中无有任何过非,无有什麽罪恶,对他人有怎样称誉、好事,不特不生起嫉妒,还要加以随喜赞歎,学佛以戒庄严自身,若对人嫉妒,破坏所修功德,怎能庄严身心?不但身心不应对人嫉妒,自心亦当没有贪欲、瞋恚的念头,对人当更不应生起劫夺杀害的意图,乃至整个内心没有一点污染,名为戒香。持戒所以特重自视内心,因为世间诸法,皆是心的全体,若见有法不从心生,即见心外有法,如是不是持的心地戒法,自心不算清净。「二、定香」,定要做到令心止于一境,决不使之向外散动,不论见到什麽「善恶境相,自心」总是「不」为境界所「乱」,仍然安定如恒,亦即所谓『那伽常在定』,或如下文所说『心地无乱自性定』。不能做到止于一境,善境现前为善所动,恶境现前为恶所动,其心总是不安。唯有寂然不动,方得「名」为「定香」。「三、慧香」,是说运用智慧去惑证真,使「自心」得到「无」障无「碍」,且「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修自己所应修的德业,不论在任何环境下,不论受到怎样打击,决「不造」作违害自他的一切「诸恶」罪业。「虽修」种种所应修的「众善」,且修得相当不错,但在「心」中从「不执着」自己所修的诸善,亦不因此生起高度骄傲,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所以照旧尊「敬」所应尊敬的「上」辈,仍然体「念」所应体念的「下」辈,对贫穷潦倒的人,绝对予以同情「矜恤」,对「孤」苦以及极为「贫」困的人,儘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给予应有的救济,使这些人皆能过着安定的生活。虽则如此,因有智慧观照,决不对之执着,「名」为「慧香」。「四、解脱香」,是说在「自」己的本「心」中,对外在的一切境界,不论是怎样美妙,或怎样的丑陋,「无」丝毫的有「所攀缘」,既「不思」诸「善」法,亦「不思」诸「恶」法,了达善恶诸法,皆是唯心所现,如是屏息诸缘,安然「自在无碍」,不受任何境界所缚,香熏法界,「名解脱香」。经说:『若知诸法皆解脱,是则名为究竟解脱』。「五、解脱知见香」,是说内在的「自心」,对外在的境界,不论是善是恶,悉皆「无所攀缘」,如果攀缘「善恶」,心即为法所缚,那里得到自在?唯有离于攀缘,方可得解脱香。得到解脱,不要以为究竟,绝对「不可沉」落顽「空,守」住一无所有的枯「寂」,仍「须」不断精进,「广学」一切佛法,「多闻」各种理论,从而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真「理」,出俗度化众生,方能有所主宰。原因世间人我非常複杂,假定不能与尘俗之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做到「和光」同尘,试问怎能度生?度生要深入广大人群中,和其光同其尘的打成一片,人群才能受你教化。但要特别注意的,在和光同尘中,务须始终保持自己的德行,决不与之同流合污。有说:『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维摩经说:『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是即『和光接物』的精神,但这不是初发心者所能做到,唯有久修大行的菩萨方可。没有到这程度,美其名曰和光同尘,唯有堕落一途!如此和光接物,做到「无我」相「无人」相,决不含有人我的观念存在。但这不是短时期的事,从初发心,「直至」圆满「菩提」,对于「真」如自「性」,始终没有变「易」,达到这种境界,「名解脱知见香」。诸「善知识」!如上所说「此」五分法身「香」,都在「各」人「自」心「内熏」,或如起信论说真如内熏,切「勿」离于自心自性「向外」寻「觅」。行者尽最大努力,向外到处寻觅,是也觅不到的。因此五分法身香,是自性中的各种功德法香,每一种香都可徧闻十方,每一众生闻到此香,皆能熏发自己德香外溢。于中,戒定慧三种法身香,是从因上所安立的,解脱、解脱知见二种法身香,是从果上安立的。若因若果诸香,都是以智慧火燃烧起来的无价宝香,以此真实庄严法身,是为真实供养如来。从自性说,五种功德法香,皆各人自心修学而成就的。如不以此五分法香向内心自熏,要想成佛难以做到。古德有说:『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无体荡无明,莫怖苦空沉断见,万法皆从此处生』。如不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修学佛法无有利益,证知离心无佛可成!传授无相忏悔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五分法身香已为你们说过,现「今」再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无相忏悔本属理忏,当观罪性本空。无相忏悔既是无相,还谈什麽忏悔?既有三业可灭,又有三业清净,怎可说为无相?行者真心诚意的洗净内心罪恶,不再受诸恶行所染,不再为境之所迷惑,诸相皆无,不是无相忏悔是什麽?忏悔,主要是「灭」除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罪」业,「令得」身口意「三业」究竟「清净」。所以说为无相忏悔者,维摩经说:『使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论什麽罪恶,皆由心念而生,心念本来无相,名为无相忏悔。忏悔虽名无相,但忏悔时,不得不藉言行,亦即应本忏悔行仪,你们应「各随我语」言,我说一句,你们不分前后的「一时」跟着一句「道」:我「弟子等」,不论是「从前念、今念及后念」,亦即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间中,前念后念的「念念」间诚摰忏悔,使后心中「念念」生起之时,再也「不被愚」痴「迷」惑之所污「染」,并愿「从前所有」毁犯身口意「恶业」,甚至「愚」痴「迷」惑「等」的种种「罪」过,现在「悉皆」诚心「忏悔」,誓「愿一时消」除「灭」尽,并愿从今以后,「永」远「不复」再「起」造业的念头。「弟子等」,现在开始「从前念、今念及后念」,甚至前念后念「念念不被憍」傲欺「诳」所「染」,恢复本来清净的心。至「从前所有」造成的「恶业」,或以「憍」傲欺「诳」业构成的「罪」恶,现在「悉皆」赤诚「忏悔」,并「愿是诸罪恶,「一时消灭」净尽,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复起」。「弟子等」,现在开始「从前念、今念及后念」,甚至前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恢复本来清净。至「从前所有」造成的「恶业」,或以「嫉妒」业构成的「罪」恶,现在「悉皆」如法「忏悔」,并「愿一时消灭」无馀,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复起」。嫉妒憍诳,在唯识学上,虽属小随烦恼,但因此造成的罪恶很重,不能小视这种烦恼。嫉妒,主要是『不耐他荣』。别人不论有什麽荣耀的事,自己总是感到老大的不高兴,总要想方设法的予以破坏,使他名誉地位破产,当然就会造成很多罪恶。憍是憍傲,主要以为自己了不起,在任何方面稍比别人强一点,不可一世的傲然之气就会表现出来,使得别人不愿与之接近,憍者不自反省自己的憍傲,还对别人生起反感,给与他人吃种种苦头,当就造成很多罪恶。诳是欺诳,明明自己没有什麽德行,也未得护法神的护持,偏偏以此欺诳信徒及世人,骗取钱财造诸罪恶。坐禅三昧经说:『求清净道出家人,而生瞋恚怀妒心,清冷云中放毒火,当知此恶罪极深。阿兰若人兴嫉妒,有阿罗汉他心智,教诫苦责汝何愚,嫉妒自破功德本,若求供养当自集,诸功德本庄严身,若不持戒禅多闻,虚假染衣坏法身,实是乞儿弊恶人,云何而求供养利?饥渴寒热百千苦,众生常因此诸恼,身心苦厄无穷尽,云何善人加诸恼,譬如病疮以针刺』!释忏悔名义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又复生,何名忏悔?六祖叫声「善知识」说:「已上是」是我「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这是忏悔必有仪式,但真忏悔必要了达罪性本空,虽说诸有罪性本空,但亦决不坏业果报,造了什麽罪业,必感什麽果报,不要以为罪性本空,就可造诸罪业,这要真正了解清楚,绝对不可有所误解!忏悔名义怎样,还得略为解说。「云何名忏」?「云何名悔」?这是问,再解说。「忏者忏其前愆」,就是「从前所有」已造成的一切过「恶」,从前所有已造成的罪「业」。如由「愚」痴所造的罪恶,「迷」惑所造的罪恶,「憍」傲所造的罪恶,欺「诳」所造的罪恶,「嫉妒等」所造的「罪」恶,现在将之「悉皆尽灭」无有遗馀,不让它们留在那儿起感果作用,而且从今以后,令之「永不复起,是」就「名为」真「忏」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就是以后自己可能再犯的过失,亦即「从今以后所有」一切「恶业」;如因「愚」痴可能造的罪恶,「迷」惑可能造的罪恶,「憍」傲可能造的罪恶,欺「诳」可能造的罪恶,「嫉妒等」可能造的「罪」恶。对此一切现「今」我「已觉悟」过来,知道这是罪恶,绝对不可再造,造了这些罪恶,对己是不利的,现在将之「悉皆永」远「断」绝,「更不」敢「复作」如是罪恶,「是」则「名为」真正「悔」改后过。如是彻底改往修来,是「故」可「称」真正「忏悔」。世间「凡夫愚」痴「迷」惑,「只知忏」除以「前」的过「愆」,「不知悔」改自己以「后」可能再犯各种的「过」错。正因「不知悔」改未来可能造的错误,所以从「前」所有的过「愆」,还「不」曾彻底的「灭」除,未曾造作恶业的念头尚未根绝,一旦遇到外在的恶缘,「后」来的「过」失,就「又」不断的「生」起。真是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像这样「前愆既不」曾全「灭」,「后过复又生」起。如是徒重形式的礼拜忏悔,没有认真的洗心革面,「何」得「名」为是真「忏悔」?现有很多道场,经常举行礼忏,甚至有些信众,认真到处参加礼忏,但真能灭除罪恶的有多少?所以真正忏悔,应从内心忏起,否则,忏悔虽不无利益,但要忏除罪根很难。当知种种罪恶,皆从心起,如心不清净,怎能不再造诸恶业?每个修此忏悔法门,理当从心忏起。发四弘誓愿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边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上来我「既」告诉你们如何修无相「忏悔」,忏悔是什麽意思你们已知,身心自已相当清净,现在再「与」诸「善知识发四」个「弘」大「誓愿」,以表立志向道的决心。因为忏悔清净,要想不为外境所转,最好方法是立四弘誓愿,令心永不退转。志愿力量重大,立了什麽志愿,必求达成目标,好像饥渴之于饮食,古圣先贤无不要人立志为先。曾国藩说:『将相本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到』。世间宗教哲学,固重立志,佛法则重发愿,如佛菩萨没有不发愿而成。佛法所说发愿,向来说有两种,就是通愿与别愿。通愿是常说的四弘誓愿,别愿是佛菩萨所发各别不同的誓愿,本乎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皆得圆满完成,佛教重愿,甚于世间任何宗教学说,因此,六祖对诸善知识说,当我要你们发四誓愿时,「各」各「须用」专「心」诚意的「正听」,自可获得无边胜妙功德。佛常说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祖现说四弘誓愿之前两句加『自心』两字,后两句加『自性』两字。一般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指外在的所有众生,六祖要我人返观自心,始知法界无边众生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心中众生,所有众生既是自心众生,我们不度他那个来度?说众生是自心中的,因诸众生皆是自心幻现,真能悟自本心,心内众生自度。通常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现说无边无际烦恼,皆属自心所有,当更不成问题。无穷无尽的烦恼,既是自心所有,自须立愿将之断尽,不容丝毫烦恼存在,烦恼解决,因惑造成的无边罪业,自亦忏悔净尽。通常佛说教示法门,有无量无边那麽多,为佛弟子都要修学,实际这些法门,皆是我人『自性』中具有,为对治无边烦恼,为度化无量众生,不修自性所具法门,还修什麽法门?所以誓愿修学无量法门。最后说到『无上佛道誓愿成』,这是每个大乘行者所要完成的,不愿完成佛道,学佛又为什麽?佛道无上的成就,是修无量法门而来,无量法门既是自性本具,佛道当亦自性而成。经说『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无上佛道由自性成,不可向外觅求无上菩提,心外求取无上菩提,无疑是求不到的。心性对众生这样重要,就看修学的实况怎样:在修学中老是迷于心性,当然仍是众生,如果一念心悟,当下就是觉者。所以见自本心,识自本性,是成佛的要着。释四弘誓愿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麽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不论经论或弘法善知识,向来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学佛者也听惯这大愿,且佛一再说到,现为什麽说由自心度?众生是指弘法者身心以外的一切有情,说到度应由佛菩萨及诸弘化大德度,怎可说由自心度?六祖为解决行者可能生起这样的疑问,所以叫声「善知识」说:你们「大家」向来「岂不」皆「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麽」现在说「道」自心众生自己誓愿度?「且」说「不是」我「惠能度」?顿悟入道要门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六祖叫声「善知识」后说:现我所以说自心众生还须自心而度,首应知自「心中众生」,不是别的什麽,就是「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这都是不善心,都是心中众生,且是极为刚强难调难伏众生,唯各人于自心本性中,有力调伏刚强众生,使之不再活动,方是真得度脱众生。「何名自性自度」?如「自心中」的「邪见烦恼」,就是「愚痴众生」,对这类众生,「将」以「正见」去「度」。正见最为重要,「既」然「有」了「正见」,就可运用「般若智」慧,「打破愚痴迷妄众生」,令其「各各」得以「自度」。吾人如有什麽错误思想出现,亦即不正的「邪」念「来」时,知道由此可能发生错误行为,立即运用「正」见来「度」它,假定「迷」惑妄念「来」时,就当运用觉「悟」来「度」它。假定「愚」痴心念「来」时,就当运用「智」慧来「度」它,假定「恶」念生起「来」时,就当运用「善」念来「度」它。「如是」一一「度者」,不是自度是什麽?不但是自度,且「名为真度」。众生心中有如此这麽多的颠倒烦恼,唯有自觉自性方可得度,至于一般善知识,虽有很好方法,但总救度不了。华严经中颂说:『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同样是自救自度,那里是善知识度?「又,烦恼无尽誓愿断」者,烦恼确是无穷无尽的,众生所以在生死中流转,都由烦恼造业而来,要想不再生死中流转,愿断无尽烦恼,是极重要课题。现说『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因烦恼是由自心一念妄动,乃无穷无尽的滚滚而来,假定自心一念不生,心光独耀,运用「自性般若智」光,「除却虚妄思想心」,无尽烦恼自归乌有。通常讲断烦恼,不是说以般若慧剑给予无情斩尽,就是说以般若钢刀予以割断无馀。烦恼犹如黑暗,智慧犹如光明,智慧之光一照,烦恼黑暗就消。经中佛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自性烦恼虽然无尽,仍愿以自性般若断除。「又,法门无量誓愿学」,或说『法门无尽誓愿学』。法门虽有无量无边那麽多,但要将诸法门学好,只「须自见」到本有自「性,常」常实「行正法」,不但可皆学成,而且「是名真学」。无量法门,不须在文字中学习,只要在一心中学,无有不学成的。行者如要无一法不明,无一尘不照,见闻就不能惑,境界所不能拘,假定不是广学法门,那是做不到的。五祖有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无量法门所以尽在一心中学,原因这是自心中所本具有的,不向心中学又向何处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者,佛道是至高无上的,不若解脱道易成,必须立大誓愿,「既」要「常能下」最大决「心」,精进不懈的「行于」如来「真正」大法,不但要「离」于「迷」惑,还要「离」于「觉」,能够迷觉俱离,内心就会「常生般若」慧,既要「除」去「真」实,当更「除」去虚「妄」,做到真妄不着,「即」能「见」到自身「佛法」。如实修行到此地步,「即」可于一「言下」,无上「佛道」就可证「成」,何须向外求成佛道?现在迷觉既不是,真妄亦彻底根绝,自性本来清净的无上佛道,那有不成就的道理?真如自性中本没有迷觉,佛法所以要人求觉,因众生在迷,对迷妄众生,勉强说之为觉,始知迷就是觉,没有迷那来觉?佛法行者,果「常」思「念」如此「修行」,到了修行成就,愿力自然圆满。是以欲真成佛,佛祖总要行者,先发四弘誓愿,如果不本愿力,修集一切善行,救度一切众生,断尽无边烦恼,要想完成佛道,绝对是不可能。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本品,六祖处处说无相,如无相忏悔,无相戒,现更说无相归依,可见六祖极重无相,要人不着有相。因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里可以执着?有说归依不是戒,现说授无相三归依戒,不怎麽妥当。这从中国佛教徒,先归依,后受戒,归戒分别传授而论。实际归依即戒,如说:『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夷),从今时乃至命终,护生』。归依者说到这儿就已得戒。后来再说五戒,不过是宣戒相,让归依者明记所受戒是什麽,从而严格守持不犯。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你们「今」已「发」过「四弘」誓「愿了」,当更本愿而行,以求有所归宿,发愿若无所归,就成虚愿,亦等于无愿。现我「更与」诸「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三归依戒所以说为无相,旨在使发心者。不取着于相,若取着于相,不为无相归戒,当亦不是归依自性三宝,怎名无相三归依戒?六祖对「善知识」说:「归依觉,两足尊」。通常都说归依佛,现说为归依觉者,觉就是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中国译为觉者,佛即是觉,觉即是佛,两者无二无别。两足尊,佛法向说福慧圆满之义,因到最高佛果位时,不但福德圆满而为万德庄严,智慧亦已圆满而为智慧庄严。福足慧足,名两足尊。亦有说在两足的人类中,佛亦自称我是人类,于两足的人类,最为受人尊敬,名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正就是法,因佛从正觉中流露出来的教法,是最正确无谬,所以说为正法,归依正法如实奉行,使归依者,远离欲望尘垢污染,不如一般教法,不能令人离欲,所以称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通常说归依僧,含有净的意思,如所说僧团,叫做六和净。在和合清净僧团中修行,既没有思想上的纷歧,亦没有德行上的差别,更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所以说净。就世间各个不同集团说,和合僧团的每个成员,都具清净殊胜的德行,最受世人尊敬。佛教向以佛陀、达摩、僧团,说为佛法僧三宝,现六祖说各人自心、自性本来具有三宝,所以说归自三宝。在为大众举行归依后,又对大众说:「从今日」已「去」,只要「称觉为师,更不」得「归依邪魔外道」。佛教向称当时印度各个不同宗教思想,为邪魔外道,因其他宗教思想是不正确的,不能引导人们获得生命解脱,当「以自」己本「性」中的「三宝,常」常为「自证明」。如归依觉,就以觉为自己的良师,不得再去归依主张邪说异端的宗教师,纵然诚心的去归依,不能得到你所归依的利益。现我奉「劝」诸「善知识」,应当一心「归依自性三宝」。归依自性「佛」宝「者」,就是归依「觉」,归依自性「法」宝「者」,就是归依「正」,归依自性「僧」宝「者」,就是归依「净」。「自心归依觉」,就是归依自己本具的觉性,觉性明净了知一切,所有「邪」思「迷」惑妄念「不」再「生」起,自然就会「少欲知足」,不会感到这样不够,那样不够,也就「能」够远「离」钱「财」,因为非常知足,那里还贪钱财?至各认为满意的美「色」,因为少欲关係,当然更加远离。少欲离色就是智慧具足,知足离财就是福德具足,所以「名两足尊」。此说当亦有其道理,但与传统教义,是不怎样符合,因大小乘经中,没有说到离财离色为两足尊。离财离色,不但佛陀做到,罗汉亦已做到,但罗汉不得称为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就是归依自心法宝,正因自心具有正法,所以「念念」都「无邪见」,「以无邪见」出现,也就「无人」无「我」,人我不可得,就没有「贡高」,也没有「贪爱执着」,如是一念不生,「名离欲尊」。吾人起心动念,如离正法,念念邪见,自然生起,于人我中生起贡高我慢,以为别人皆不如我,对人予以轻视,于诸境中生起贪爱执着,怎可称离欲尊?归依如来清净法宝,所有错误思想,人我是非,贡高自大,贪爱执着,自皆彻底弃捨,当然成为离欲尊。「自心归依净」,就是归依自心僧宝。无可否认的,在尘劳中,既有红尘滚滚,亦多爱欲诱惑,人鲜不为染污,但本有自性清净心,从来超脱一切尘劳,任何尘劳染污不到,所以说「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所以「名众中尊」。佛法行者,假「若」能「修此行」,就「是」所谓「自」性「归依」。可是一般「凡夫,不」能领「会」无相归依,或不解自心三宝义,反而徒劳的「从日至夜」,日复一日向外求「受」形式上的「归戒」。「若」说是「归依佛」,请问「佛」究「在何处」?假「若不」能「见」到「佛」,那又「凭」于什麽而为「所归」?岂不是所「言」归依佛,反而「成」为「妄」语?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愚痴无智,不识三宝是长存法』。假定领会现说自性归依,是则何处不是三宝?为什麽向外归依有相三宝?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六祖再叫「善知识」说:你们应该「各自」善为「观察」,千万「莫错」误的「用心」向外驰求。如错用心,归依何用?如「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如本有「自」性「佛不归」依,一味随妄想漂流,岂不是「无所依处」?此中所说经言,不是泛指诸经,是指华严经净行品,此品确说有三归依。不但自己归依三宝,并愿诸众生皆归依三宝:归依佛发无上心而求达到成佛,归依法深入经藏而求达到智慧如海,归依僧统理大众而求达到一切无碍。现「今既」然「自」己「悟」到自性三宝,不是心外形相三宝,「各」各必「须归依自心三宝」。从而向「内」应当「调」御自己的「心性」,因深信解清净,烦恼即是菩提,是为真正清净,如发了菩提心,本来已经是佛,还有什麽可再前进?如人处在虚空,已经到了尽头,还有什麽地方可退?大宝积经更清楚说:『实行沙门以正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法,何况贪着音声语言?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尚有和合僧』?本此证知三宝皆是自性,那可向外归依三宝?应注意的,不要以为三宝是我自性本具,就对他人生起轻慢,要知站在自己立场,三宝固是自性本有,设若站在他人立场,他人自性中同样具有三宝,所以对「外」应尊「敬他人」,绝对不可有丝毫轻视,「是」为「自归依」。说一体自性三身佛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上来「既」已「归依自性三宝」完了(竟),现在「各各」皆「志心」诚意的,注意听「吾与」你们「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使「令汝等」皆能「见」到法、报、应「三身,了然」自觉「自悟」是「自性」中本所具有。通常都会讲到法身、报身,化身、如供养咒中念的『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三身佛,无疑是就教主释迦牟尼具有三身说,现说自性三身佛,是就每人具有三身说,意义当然不同。三身佛虽为各人自性本具,但就宗教信仰言,归依仪式不能没有,现在你们「总随我道」。我念一句你们跟着念一句:吾人色身中本来具有法身佛,现在归依,不是归依外在的法身佛,是就「于自」己「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华手经说:『一切法如即如来,如来即是一切法如』,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佛。就「于自」己「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佛」,同样不是归依外在的报身佛。亦「于自」己「色身」中,「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当亦不是归依外在的化身佛。佛教常说人人皆可成佛,所谓归依,当归依自色身中三身佛,不可归依外在的他佛,这是禅者所应特别注意的!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六祖叫声「善知识」说:吾人现在这「色身」,犹如「是」自己所住的「舍宅」,是「不可」说为「归」依的。舍宅,不一定是说客舍旅宅,吾人所住的房屋,世人所建的舍宅,不论建得怎样坚固,但在无常演化下,总会渐渐陈旧,终于柱根腐朽,樑栋倾斜而倒。当知吾人色身,念念无常变迁,最后终归死亡,那可作为归依之处?虽则如此,但是「向者」所说「三身佛」,「在」自己的「自性中」,不但出世间的圣人具有,「世」间普通凡「人,总」皆具「有」,亦即没有一人不具有。应知从无始来,在必朽色身中,原来具有三身佛的主人,因「为」世人「自心迷」惑,「不」能「见」到色身「内」在的自「性」,乃从不生灭的三身佛,偏偏向「外」寻「觅三身如来,不见自性身中」本「有三身佛」,岂不是当面错过?古德有说:『三身佛是在当人自性中』,庞蕴居士说:『平等无有二,终日同宅住,世人不了妄,心生外缘取,取得外身佛,乐却变成苦,苦即诸法生,大海从何渡?为报知音者,好好看道路』。又说:『诸佛与众生,元来是一家,不识亲尊长,外面认假爷』。亦即显示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六祖又说:「汝等」好好地「听」我「说」:我「令汝等于自身中,见」到「自性」所「有」的「三身佛」,当知「此三身佛」,是「从」自己的「自性」中所「生」,并「不」是「从外」所能寻「得」,切勿再向外求。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上已略说自性三身佛,现再各别解释,首问「何」者「名」为「清净法身佛」?原因「世人」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有染污,至于「万」有一切诸「法」,都「从自性」随缘而「生」;如人心中「思量一切恶事」,就随染缘「生」起种种「恶行」;设若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随净缘「生」起种种「善行」。如是随染净缘,都指世人而言。或有人问:世人心性既然本来清净,为什麽会随世间染净缘,造成有漏善恶行?正因随缘造善恶行,反而障蔽本性清净不得开显。「如是」善恶「诸法在自性中」,就「如天」空本来「常清」,真是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天空中运行的「日月」,亦是时「常明」净的,有时「为」飘「浮」的乌「云」遮「盖覆」蔽起来,那就形成浮云以「上」的天空仍然「明」朗,而浮云以「下」却变成昏「暗」,当然会使人感到不便。但若「忽」然「遇」到一阵狂「风」,将盖覆天空的浮云「吹散」,到了这时,天空之「上」,日月之「下」的大地,就都光「明」起来,原不显现的一切「万」有景「象」,就又清楚的「皆现」出来。这是譬喻,合法说:「世人」心「性」,虽本来清净,但因着「迷」而「常浮游」不定,致使智慧光明不能显现,「如彼天」上的浮「云」,障蔽青天日月不得明朗是一样的。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世人所有智慧,其「智如日」一样,其「慧如月」一样。「智慧」之光本是「常」常「明」耀,但因对「于外」在「着」诸「境」界,而「被」自己的「妄念浮云盖覆」自性,智日慧月,「不得明朗」的发生作用。假「若」有缘「遇」到大「善知识」为你开示圆顿大教,使你听「闻真正」不伪不邪的「正法,自」己又能「除」去自己心中的「迷」执「妄」念,「内外」就又光「明」清「彻」,「于自性中」所本具的「万法」,一一「皆」得显「现」。所有「见性之人」,当知「亦复如是」。当知「此」即「名」为「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六祖叫声「善知识」再加结成说:归依佛要归依真佛,当很重要,怎可做到?由「自」己的本「心归依」本有的「自性,是」为「归依真佛」。为什麽这样讲?如经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迷是从心有迷,悟是由心而悟,如没有心,迷悟皆不可说。如人跌倒因地而倒,爬起当还从地而起。称性归依自性如来,名为真归依佛。说到「自归依」,首要「除却自性中」的染着「不善心、嫉」恶「妒」忌「心」、「谄」媚唯理的枉「曲心」、自私「吾我」分别「心」、欺「诳」骗诈的虚「妄心」、「轻」视不敬重「人」的「心」、自恃侮「慢他」人的「心」、偏曲不正的「邪见心」、高傲自夸的「贡高」我慢「心」、以「及」在日常「一切时中」所有的「不善行」为,「常」常反省「自见」自「己」的罪「过」,亦「不说他人」的「好恶」是非,就「是自归依」。如是归依,必「须常」常的怀谦「下」之「心」,「普」遍的实「行恭敬」一切人的心。做到这程度,「即是」明「见」自「性,通达」生佛原来皆具此性,所行「更无」一点「滞」执挂「碍,是」名「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此解说报身佛。首问「何名圆满报身」?报身,是佛的果报身,酬报在因位中的愿行而受乐的佛身。佛所得报身示现种种妙相,登地菩萨可以见到,亦为登地菩萨不休不息的说圆满修多罗教。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好,所住依报亦有无量庄严,如是种种功德相好,皆由诸波罗蜜等无漏所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所以说为报身。报身是中国话,印度叫做卢舍那,或译为净满,或译为徧照。华严经说:『卢舍那佛大智海,光明徧照无有量,如实观察真谛法,普照一切诸法门』。无量劫中,修诸功德,度诸众生,成正觉后,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放大光明徧照十方,证知卢舍那佛,是有大智慧的。依教理说是这样,六祖现说众生本具智慧心光,不是成佛时才有,成佛只是将之开显。光能破诸暗冥,一室中的黑暗,不说千年万年,就是百千万亿年,「譬如一灯」提进,「能」够破「除千年」的黑「暗」。众生无始来所有无明黑暗,看来不易除灭,但从修行中,有朝一日开悟,愚痴黑暗自消,所以说「一智能灭万年愚」。到万年愚灭除。「莫」要再「思」以「前」所有诸事,因为过去「已」成「过」去而「不可得」的,回思过去有什麽用?现要「常思」念以「后」应怎样,对未来不但要切实把握,且要前念后念的「念念」之间,都要得到「圆」满无缺的光「明」朗照,从而「自见」自己的「本性」。什麽是善,什麽是恶,凡夫虽能分得清楚,但以智光照了,「善恶虽」有差「殊」,可是善恶「本性」,皆没实体而是「无二」无别的,「无」有善恶「二性」,方「名为」真「实性,于」此真「实性中,不」会「染」于「善恶」,不染善恶的自性清净智光,「此名圆满报身佛」。对此又加解说:众生本有「自性」,假若生「起一念」之「恶」,且恶极重,能「灭万劫」所修「善因」,善因极为难以修集,只要生起一念重恶,如跟邪见者走,拨无善恶因果,是就极重恶念;设使于「自性」中生「起一念」之「善」,而这善念其力广大,便「得」将过去所造如「恒」河「沙」数的罪「恶」灭「尽」。力大一念善,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若过去有人在世无恶不作,本如是因感如是果,到了地狱门前,感于地狱之苦,即以一念诚挚心,称念一声佛号,即脱地狱诸苦,不但自己不堕地狱,就是已堕地狱罪苦众生,听到这声佛号,亦得脱地狱苦,想想这一念善,其力多麽重大。从灭恒沙罪始,「直至无上菩提,念念」之中,皆能「自见」本性,再也「不」会「失」此见性的「本念」,是即「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最后解说化身佛。首问「何名千百亿化身」?化身,是佛的应化身,简称化身、应身。如出生王宫,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等,就名应身。依此应身出生无量无边化身,名为化身。为满众生的所求,随顺所化的众生,示现种种的形像。如为化度人类示现人身;化度天、龙示现天身、龙身;化度鬼、畜示现鬼身、畜身。总之,如经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随机示现有千百亿那麽多化身。依教理说是如此。现在六祖告诉我们:化身是随众生的思量而变化的,「若不」攀缘「思」量「万」有一切诸「法」,心「性本如」晴「空」那样的清净,不受纤毫尘埃所染,对于万有诸法,若有「一念思量」,就有种种变化,「名为变化」。心念是有种种不同思量的:如所「思量」的是「恶事」,自心就能「化为地狱」境界;「思量」若是「善事」,自心就能「化为天堂」境界;有了「毒害」的念头生起,自心就能「化为龙蛇」的形像;有了「慈悲」的思念生起,自心就能「化为菩萨」的形像;有了「智慧」的思念出现,自心就能「化为上界」的诸天境界;若时有了「愚痴」妄念的现前,自心就能「化为下方」三恶趣的境界。「自性」的「变化」实在很「多」,有了什麽思念,就有什麽变化,但世间「迷」惑的「人」,「不能」自「省」自「觉」,所以「念念」生「起恶」的思量,「常」常「行」于「恶道」,受种种的痛苦,若能「回」转过来「一念」向「善」,妙明「智慧」立「即生」起,成就无上佛道,随缘赴感度化,「此名自性化身佛」。因是随缘赴化,有千百亿化身。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上已分别说明三身,现在结说三身一心。「法身」清净本然,是自性中「本」来「具」有;若能「念念」于「自性」中「自见」其性,生起般若智慧照见本性,「即是报身佛」,再「从报身思量」发起智慧运用,应现何身即现何身,此「即是化身佛」。说到归依,是要「自」己觉「悟、自」己如实「修」行,契于「自性功德」。这样归依,才「是真归依」。人体的「皮肉」只「是色身」,危脆败坏「色身」,就「是」自己的「舍宅」,虽可『借假修真』,但实「不」足以「言归依」。行者「但」能「悟」达「自性三身」,「即」可认「识自性佛」。不认识自性本具三身佛,不得说为真归依。说无相颂总结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六祖说:现「吾有一无相颂」,我说出后,你们「若能」读「诵」受「持」,于此「言下」立即使「令汝」等,累「积」多「劫」所有「迷」惑「罪」业,「一时」就可「消」除「灭」尽。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依佛法说,一个行者,对于福慧,最好双修,但世间「迷」失心智的「人」,对「修福」很肯得修,认为多多修福,就可得到福乐,但「不」知道如何「修道」。道可说是道业,亦可说是智慧。这种人,不但俗人很多,学佛者亦如此。如劝他们多修道,他们答以「只言修福便是道」,还要另外修什麽道?不错!发心「布施」,乃至广修「供养」,所得「福」德是无量「无边」的。应知这样福德,只是有漏福德,只感人天福报,到了福报享完,同样会造「三恶」趣的罪业,照旧要堕恶道受诸痛苦。所以行者「拟将」所「修福」德,「欲」以「灭」除过去所造的「罪」业,很难做到。因「后世得福」,固没有问题,但「罪」业「还在」,想不感恶报,绝对不可能,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因果定律任何人改变不了。应当怎办?「但向」内「心中」,根「除」一切「罪缘」,「各」于「自性中」勤求忏悔,方是「真忏悔」。如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如现实世间有很多大富大贵的人,别人以为他很快乐,殊不知他本人很忧苦。倘能「忽」然顿「悟大乘」佛法的「真忏悔」法,就以为一切罪业真的忏悔掉了,必须仍精进的「除」去「邪」迷错误。实「行」佛法「正」见,「即」可消业「无罪」,坦然前进。真正修「学」佛「道」,遂「常于自性」中「观」照,了解凡是所有,都是错误颠倒,远离邪知邪见,「即与诸佛」等「同一类」,不复有生佛差别?应知「吾祖唯传此」圆「顿」大「法,普愿见性」的学佛人,悉皆与佛是「同一体」。所说吾祖,是指初来中国传法给慧可的达摩,直到传法给惠能的弘忍,或说西天东土历代祖师所传,皆是圆顿大法,除此更无别法。行者「若欲当来觅」得「法身」,不是怎样难事,只要「离诸法相,心中洗」净尘染,就可得到法身。因这是本具的,毋庸向外觅求。上对你们说明真忏悔,现望大家「努力自见」本心,千万「莫」要「悠悠」的蹉跎岁月,空过光阴,因生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后念忽」然断「绝」,此「一世」人身即告完结(休)!假「若」了「悟大乘」圆顿妙法,「见」到本有自「性」,更「虔」诚「恭」敬的「合掌至心求」此无上大道,必如所求得到。愿诸善知识,精勤勇勐的,向大道前进,不要悠悠惚惚的过去,若是如此,后来懊悔已是很迟!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六祖大「师」又谆谆告诫「言」:诸「善知识」!你们老远到这山来,所要听闻的佛法,我已大略说过,你们想亦了解,但你们对我说的,「总须」读「诵」记「取」,并要「依此」所说如实「修行」,而于此「言」说之「下」,确实「见」到自己本「性」,以后「虽」然离我惠能而「去」,纵有「千里」之远,「如」同「常在吾」的身「边」,不一定非要同我住在一起。经中佛亦曾说:『善能如法持戒,与我同在』,其理由是一样的。反过来说:你们若「于」我「此言」之「下,不」能有所领「悟」,纵然时刻在我身边,天天都能见面,实际「即」好像面「对面」的,犹如距离「千里」一样,有什麽用?又「何」必不惜「勤」劳的「远来」求法?六祖说到这儿,再对四方来的善男信女,认真殷勤的叮咛说:你们多多「珍重」,各各「好」好回到自己地方「去」!「一」群信「众」,听「闻」大师说「法」之后,人人都得开悟,所以说「靡不开悟」,都很「欢喜」的信受「奉行」!大众所以非常欢喜的信受奉行,实因祖师开示太过真切,且苦口婆心的一再教诫,希望每个来山闻法者,都能明心见性,得到实际法益,如不切实奉行,怎能以报祖师慈意?愿诸闻法大众明心见性,固是每个学佛者,特别是禅宗行者,一致希望得到的。但如扩大来说,现在坛经中所有指示,皆是提昇人性向上,亦是开展佛法净化,不再长期为诸尘劳所染!祖师为佛法为众生一片深心悲愿,多麽值得每个佛子崇敬﹗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关于演培法师

演培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演培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演培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演培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