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让道德更有力量
——《佛教的道德观》修学心得
这期法义是《佛教的道德观》。道德,这个话题我十分熟悉,在高中的时候,为了写一篇体现新时代青年精神风貌的作文,我引经据典,针砭时弊,典型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时我也十分认同自己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自然是对社会上的假恶丑深恶痛绝。但那时的我也十分的单纯和理想化,认为世界就应该是我所歌颂的那样。
高考结束后,因为自己的高考成绩还算可以,便和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一起帮一些高三的同学补课。结果我们辛辛苦苦补了一个暑假的课,结束时有个家长想抵赖补课费,还美其名曰:你们太年轻了,不懂社会的规则,我是在教你们。言外之意是我们还得对他感恩戴德。后来上了大学,又接触了不少的人,经历的一次次打击,不断地刷新我对人性之恶下限的认识。因此我特别迷茫——我遵守道德,可是别人不,他们甚至打着道德的旗号行着丑恶之事;我善良待人,可是别人反倒过来利用我的善良。一时间,我一直以来持有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这一课的学习,我的收获颇多。导师从道德的定义、基础、利益建立与提升、价值等多角度、系统地阐述了佛教的道德观,让我提升了过去对道德的肤浅认识。
道德具有安隐的特点。这一点我细细回忆,的确是这样。还记得我去年来西园前的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十分不好,甚至严重到要去看心理医生。当时预约了一位心理医生,她冷冰冰的语气,听我叙说时不断打断且不耐烦的神情和指责的口吻,让我本就不安的内心更加崩溃。从咨询室走出来的时候,心仿佛掉入了冰窖子。
相反的,当我来到西园,有幸得以和界文法师进行交谈,刚进他的办公室,我就能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气场。界文法师在听我诉说的时候,他的每一个关心的神情,都让我感受到满满的慈悲和智慧。他最后的开示更是直击我的心灵,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从他的办公室出来,我感受到的更是无比的感恩和敬佩。
再到后来,我认识了很多修学很久的师兄,又和我们班级师兄们成为了同修道友。我看到很多身体力行去实践道德与良善的师兄们的生命状态。我想,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温暖和宁静,他们自己也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吧。
我之前一度觉得道德和利益是相对立的。但通过这一期法义的学习,我明白了道德和利益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从因缘因果的角度来看道德,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即便我们未能立刻得到外在的利益,但在践行道德的当下,我们的内心便是平安喜乐的。
例如今天下午,我因为崴了脚到医院去拍片子。帮我拍片子的是个很年轻的女子,但是她的动作却非常粗暴。因为我的脚放的位置不对,她便跑过来按着我受伤的地方用力搬过去。我和她讲,我有两个地方可能有伤,告诉她在哪里。结果她噼里啪啦,一通言辞很激烈的话,还说拍两个地方得开两张单子。我妈跑去问医生,说的是一张片子可以把两个地方拍全。她却说,有本事你把医生叫来啊。要是之前,我的嗔恨心肯定立马起来了,肯定要和她理论一番,往往会引发冲突。我更会自我欺骗地认为,我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和她理论的,而她怎么样怎么样。我会为自己的嗔恨心找上一堆理由。
但今天,我的内心倒是没有任何嗔恨,反而对她产生了同情。我想,如果她今天是因为遭遇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产生了这样的情绪,那么我和她素不相识,她在我身上找到了情绪的出口,其实并不是针对我,换一个人她也会是同样的态度。而且她产生这种要对他人发泄情绪的想法,并付诸实践,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她自己。如果她把气撒了,能好好对待接下来的病人,我也不失做了件好事;如果她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脾气暴躁,看见病人就想黑的话,那就更可怜了,一直活在自己嗔恨与贪欲中的人多么痛苦啊!这样一番思维,我不但避免了第二支毒箭,还加深了对法义的理解。
道德具有安隐的特点。定能生慧。我只有通过观念和心态的禅修,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不为外界所动的状态,才能智慧地处理一切事情。但我知道,自己目前能做到的只有相对的善。要做到绝对的善,还要发菩提心,树立理想;以智慧和慈悲去除局限;以禅修实践调整心行。
我相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些方法,我的慈悲和智慧就是在不断增加。不管怎么说,我首先让自己做一个心态平和,善良且内心强大的人,这样才有能力推动正能量的传递,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最终达到绝对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