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弥陀佛七共修第二课


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弥陀佛七共修第二课

主讲:悟演法师

一、什么是禅心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生活中处处充满禅的生机,禅心使人生充满魅力。

禅心第一解,《金刚经》云:“是金刚般若波罗密,非金刚般若波罗密,实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体现了禅心的境界,以此可参透禅心。

禅心第二解,禅心是自然而然,本心不动,依缘了知,如理作意,且了缘于心和行。

禅心第三解,用《心经》所说解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为禅的第三种含义。

禅心第四解,《心经》云:“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即为“登彼岸,登彼岸,大家同登彼岸。”

二、谨记自己的初发心

大家的“初发心”是什么?求平安、福报还是解脱?这个发心很重要,任何人生活之中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发心。

“初心”是什么?初心是对人对事要依因缘而生的第一个正念而生起的心。我们来共修的发心是求得法喜,因法会缘起求得解惑。

我们往往杂念丛生,心和念不一致,因此人世间是非特别多。我们初心不完美,就会有不好的果。面对人际是非应是以第一个正念,忏悔之心,沟通之心。发心需要有正确定位。

三、修行的境界不能断离

修行的境界是没有间断的,譬如吃饭天天三餐,若暴饮暴食或有一餐没一餐,胃就不会好。修行一定要保持正念之心,才能相续下去。

四、我们要生活在因地之中,而不是结果之中

我们学佛究竟要生活在什么的境界之中呢?我们畏惧因果,又在因果之中。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凡夫和菩萨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产生矛盾或对谁有意见时不要随意向他人倾述而种下恶因,不要挑拨、分离。他的因缘是他的。没有恶因就没有恶果,这是做人的艺术。

有的居士抱怨佛菩萨不显灵、抱怨不能解决问题、抱怨别人成就不了我们。

五、什么是福德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万法不离心,事来则应,事去不留。福慧来源于内心,不是别人教的、说的,是实际修行证悟得来的。

福德是心的广度。要有包容之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智慧是心的深度。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有多少智慧。智慧与世间聪明是不一样的。藏传中“即身成佛”是充满正能量的修行法门。正能量即充满智慧。面对问题要直下承担,把这困难当成消业障、培植福报的修行,不能怨天尤人。禅宗中的直下承担,前念不生,后念不起,而心知肚明。真正学佛人是充满智慧快乐的人间之宝。

六、什么是定

定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坐着不动或一念不生,而是内心执着的善法力量。定是内心的善法升起时能专注自如。

七、要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即人的起心动念符合随顺佛法,不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与大家参禅念佛修行任何宗派是杠杆作用。藏传弟子心量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与师相应,一脉相承。

2、自己就是本尊,具足慈悲喜舍。

3、要转变能量,大显威德。

八、如何做到如理作意

面对当下的事要保持觉照的能量,具足一颗禅心。在日常生活工作修行正确定位自己。

九、如何做到初心

成佛之前先结人缘,内心时刻对信仰对象以真正皈依、真正回归、来收敛自己散乱的身、语、意行为。皈依是皈依自己的修行,善和正念是有差异的。有位居士不断发心无怨供养,后来才知被骗,钱被用来吸毒等恶事,十分痛苦。既然发心供养了就不要有取舍之心。既然知道他是骗子了,今后要充满智慧。因为缺乏智慧反而纵其走犯罪道路。学佛人在二六时中点点滴滴都不能脱离禅给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十、禅的境界

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因缘所生,正念相续。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

2012.12.28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