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演法师:发心与觉悟


20120628 悟演法师的讲义

发心觉悟

佛法是让我们觉悟、觉知的解脱之法,佛法是没有分别、是平等,既然没有分别即是公开,无别无相,就无有分别,没有相,这是佛法的一个宗旨,佛教有“三法印”的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法是大众分享的一种智慧结晶,不是那一人私有,佛法不分国界,没有种族分别,这是如来慈悲,所以我们现在所有学佛的人,就要以平等、无相、共同学修分享,因为佛法是觉知、觉悟的解脱之法。究竟什么是佛法?我们曾经讲过了,皈依有外在皈依和内在皈依。外在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内在皈依是皈依自心本性。所以,在我们汉地,更加体现了这句话的含意,如果说某某大法师、某某大居士是菩萨转世;某某大师、某某居士以佛自居,这都不是佛法,佛法是解脱之法、是觉悟之法。释迦牟尼的三藏十二部句句之中,没有自居自己是“佛”,都是很谦卑,慈悲利众生。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当今社会到处都是“活佛”,处处都能听到某某大师、某某居士是菩萨转世。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只能说:赞叹这位大德、赞叹这位居士的发心,慈悲利世,有如现实中的菩萨,谨此而已。但是,如若这位大德或是居士自居是菩萨转世,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好好正知正见,因为诸佛菩萨不在轮回之中,他们是圣者,怎么会轮回到我们娑婆世界中来做人呢?这点大家一定要明白,所以我们大家要认同一位大师、一位居土的时候,你们去赞叹他的功德,也不能去吹棒他是观音菩萨转世而去崇拜他,这是不如法的说法,这样说法往往让人对佛教产生误解、偏见和持着。金刚经所说:「不得以相见如来。」佛法是无相的,一定记住,你们到任何庙宇供养常住、供养大师,或是那位具足威德的居士,无有功德、无功德可说,只是给自己培福报,你们要感恩这些大德,感恩这些具足威德的大护法,有这么好的因缘给你,来成就你培植福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现在有很多人在这个皈依佛法僧的“皈依”两个字上面,颠倒的特别多,外面很多某某活佛、某某活佛,我们很多汉地的人就特别迷痴,觉得他们就是我们的保护神,这也是愚昧,这不是学佛人的心态。“活佛”是藏传佛教传承体系的一种文化,而绝大部分的活佛就是真正的在娑婆世界,示现佛菩萨的威德,用方便法门利益众生,带领众生走上觉悟的道路,而不是主宰我们大家的道路。那么就有些人问我:师傅为什么有些活佛、有些大师会知道我的事情呢?可以这样说,他已经有一定的修行境地了,他的心修得比较静,在定中能够观照到这些东西,这不足为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具足,这没有什么神秘,佛教一点都不神秘,神秘是我们把佛教神秘化了,就像民间很多地方的人都是烧香学佛,看上去功德好像很多,捐了很多钱做了很多事,但是都没有功德,可能家里越来越不顺,因为他们的发心不正确。因此,今天所讲的第二大问题是要正确的发心。

你想要具足福德因缘,就要有正确的发心,绝不会有功利心。到庙宇供养一点米和油来换取自己一点人天福报,这是不可取不究竟的发心。发心分两种:1、有漏的发心:带有功利目的或是求得平安的那种心,但是这个是善心。2、无漏的发心:真修实干、广结善缘、培值福德、无上欢喜的。有漏的发心,它是有限的东西,当你的善业消耗完整后,仍然要承受轮回之苦。至于无漏的发心,这个心是永不干渴的,是究竟的发心。作为我们学佛的人,到底我们发那一种心呢?一定要从有漏中发心走上无漏的发心,这就是叫转化发心,从而达到究竟。这就是发心。所以很多居士傻傻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佛门净地地不净,不是每个穿了僧装就是出家人,不是那个地方有了佛像就盲目去凑热闹,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何明辨是非?就要不离佛法原则。今天第一个题目“发心”就讲毕了。

今天讲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在痛苦中间不能觉悟呢?因为我们的心不懂得觉知、不懂得般若关照、不懂得次第如法持行,就导致我们在痛苦中永远解脱不出来。怎样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呢?我个人觉得,1、要观察修(观修):观什么?不是观民间的荣华富贵,是观生死无常、法无定性、人生难得。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们今生得来人生是因为前生修来一些福德因缘,你不好好珍惜今世的人生,哪有因缘接近佛法?所以善待自己就是善待他人,学佛的人绝不会伤害自己、折磨自己、虐待自己,更多是要珍惜自己,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法无定法,世间的东西没有永恒不变的,俗话说:「人不能穷一辈子,也不能富一辈子。」当你有钱有地位的时候,你就不会想到当你没钱没地位是怎样过日子?所以人不可能自主自己永远自高自大,当得以一种平和心态来面对处之,不管你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你都不能离开“因果”二字,所以在日常中要观“法无定性”,它是在千层变化。无常,生死事大,其他都是因缘而成,了心了缘为主,这是原则。2、修止:为什么要修“止”?因为业力无穷,当止观还净,“止”就是停止,停止一切做作的言行。比如说,面对是非,你就要止住,而不是用脑袋想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存在就是理由,是你的业力所感,不要怨天尤人。当得以智慧来面对,往往在这个当今社会,是非面前,沉默是金,越说越糊涂。我们为什么家庭不和谐?人事关系这么复杂,都是话太多了。所以,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做人就要潇洒、不招惹事、快乐生活,就是智慧。3、什么叫“有为”和“无为”?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世间所造的一切有为法,就是有相上的东西,这一切有相的东西,就像一个气泡一样,达到一个时间,受气压的影响和它自己质的变化就会自己破掉,最终都是空的。世间一切不离“成、住、坏、空”的法则。但是,有为法必须要在现实生活中用佛法去圆融它、去补充它、去实现它,单纯的用有为法去面对人世间的一切,仍然会带来很多潛在的不完善不圆融的因素。所以学佛的人是很有福报的人、是智慧的人、是觉悟的人、是解脱的人。他懂得用佛法来实现人生的目标,人生一辈子,作为任何一个修行者来说,人生道路就是明心之旅,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明心的含意,你肯定会在人生道路中从这个胡同走到那个胡同,从这个烦恼走到那个烦恼,解脱无期。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居士也要有知见,不是说你拿了多少钱、供了多少米和油,就有功德,要看你的发心,这个发心是无相无求,很心甘情愿去做,还要感恩有这个因缘。这样就是积阴福,否则做了也是白费功夫。就拿我们宝林禅寺来做例,我们是一所学校,帮你们解决一切问题都是方便,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佛法的认知和修行走上觉悟的道路。自己帮自己,因为师傅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永远陪伴大家,我也有自己的功课、也有自己的事情、也有很多很多学修的工作,不可能二六时中天天在这里忙着帮大家解决问题,所以释迦牟尼也说过:「佛法已经给予你们,佛法的菩提道路就要靠你们自己去走。」也是老话一句:「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师傅我非常关注你们如何用佛法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间帮助自己,觉悟自己。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我不喜欢我的弟子你们在外面吹捧我,因为每个人的知见不一样,师傅我做的事是应该的,没什么好说的。我更感恩大家给予我这些培福的机缘。

观音阁是咱们文化的中心,观音阁是我亲自带着四个弟子上山砍竹子后挖土,一点一滴这样建起来的,灌注了我们很多的心血,当初我身体很不好,在医院吊完瓶回来就马上做这个事情,自己搬沙子、挖土,在坐的老居士们也见证了这个历史,所以宝林禅寺是一个观音菩萨感应的道场。我就是希望大家在家里如法欢喜供奉观音菩萨,希望大家要真诚的回到菩萨的身边,亲近菩萨,学习观音菩萨慈悲利世,智慧地自己解救自己,脚踏实地的学习。这也是我用心血打造的“观音文化”传承文化体系之一。世间上有三种人是不能伤害的:1、小孩和妇女;2、老人;3、修道人。所以我们的居士们不要东跑西跑,不要轻蔑师傅包括道士在内,如若你觉得没因缘就离开,不要去分别、比较、诽谤、攻击、陷害,这样的果报,只要这个师傅没有离开这个世间,都会显现。如果他走了,他是个比丘,有250条戒啊!他的护法都会跟他主持正道。你们都知道咱们出家人和受戒居士的法衣都有一个扣子叫“如意”,释迦牟尼佛多么慈悲,当我们得到这件法衣就得到了如意,这些护法神都会来保护我们,因此我们对任何伤害攻击,不要去解释,你要承担起来,挺过去,迟早会解决的,那个伤害的因果始终会给自造伤害的人来承受的,这就是因果。所以我们所有的居士都要明白一个道理,遇到一切伤害、是非、错节的时候,你不要去解释、不扰它、不理它、你做好自己的本份,用一个佛号、用一个经咒去转化它,这是你最聪明的做法,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并且要尽快让自己的心从这种伤害烦恼中间解脱出来,不要在你脑袋里留下半点影子,那么这种伤害就永远不会再来,这就是“止”、就是修行的止、这就是智慧。

你们不要迷信一个人、一个师傅,他跟你看病解决问题也是方便,最重要是让你们走上觉悟、学佛、自修的道路,这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如若你老依靠这个人,你很快就会断掉跟这个师傅的关系。为什么?因为他毕竟是个凡夫,他还有他的习气毛病,人的心本身就是肉团心,很复杂会变化,因此要依法不依人。到庙里请师傅帮忙,这个发心要正确,你不能迷了这个师傅,而是依止他的法,解决现有的问题,走上觉悟的道路,这才是真正的发心。否则,师徒因缘也没有了,对彼此都是伤害、都是烦恼。切记!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