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师: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晚安,本来我到各地演讲,没有一定的题目,可是这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正式向当地政府申请许可,所以才标示出题目。 佛法处处都有,经典上说佛法无定法,是随兴而说,也就是说没有特定的题目,但是,须要有一个范围,在这范围之下,和大家聊聊天,谈一谈佛教、佛法,在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跟人、事、物打交道,如何去发现佛法。 佛法是在现实生活中显现的,而不是到庙堂里去找,刚接触佛法的的人,或许会感到有点标新立异。经典上有句话「平常心即是道」,什么叫平常心?是在平常现实生活中的起心动念,不管是世间、专业、或普遍性的,都有道的存在,问题在于能不能把握? 首先提个公案供大家思考,今晚的介绍也在这范围之内。过去有个寺院,有两位出家人在争论,在此不谈争论的主题,但这两人都说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他们怎么争也不能得到结论,于是跑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说:你们一个个来,究竟什么事? 于是,甲跟老和尚讲了许多后,问:我这样对不对?老和尚说:对啊!他欢喜的走了。 乙又进来,同样把理由、内容讲给老和尚听,问老和尚,我这样说对不对?老和尚说:对啊!乙也欢喜的走了。 两位和尚欢喜的离开了,但是老和尚身边的小沙弥,沉不住气的说:第一个来,你说他对,第二个来,也说他对,究竟是谁错了?这样不是没有是非了吗? 老和尚回过头,对小沙弥说:你也对。 这个公案的老和尚是不是不懂得是非?为什么要这么说?里面有非常大的思考空间,我曾说过,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刚开始听我讲这些话很难理解,要明辨是非,又要不参与是非,不是很矛盾吗? 先稍许思考前面的公案和这些话,就会发现里面有佛法,首先什么是佛法?直接的感觉,佛法是佛教里面的经典,可是我的说法,不是这样认定的,但是也不会说它错,佛教这一部大藏经,它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可能在座的法师、三宝弟子听了这话,会认为是大不敬,这是佛教的法宝,怎么说是一大堆的印刷品呢? 到书店走一走,里面所摆的不都是印刷品吗?当你进到书店拿起一本书,那本书还是印刷品,可是里面有内容、道理、方法,怎么样才知道它的道理、方法?必须打开这本书,好好的看,佛教的大藏经也是如此。如果不打开来,做深入的认识、探讨,还是一堆印刷品;即使你打开经典,看了、读了、拜了,还是需要从里面了解它的道理,知道它的方法,同时面对现实生活,不管是人或事,当你发现这些无明烦恼时,经典里的道理方法可以运用得上,并且能突破无明,化解烦恼,不管是看到、听到,甚至于深入里面的意境,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它的价值,这才叫做佛法。因此,不管是什么书籍,你去读它,深入认识当中的知识经验,能不能转变为你的智慧?如果不能达到这种修养,它们都只是一堆印刷品。 我经常到各地方,看到有些道场,佛堂中间供有佛像,两边放藏经的柜子,摆得整整齐齐,还用锁锁起来,那是为什么?用来礼拜的。大家想一想,如果藏经是法宝,你不打开,不接触它、看它,深入的认识它,怎能产生珍贵的法宝呢? 佛法,有太多的人对它很陌生;但佛法对陌生的人,反而变得熟悉,这话怎么讲?因为大家把佛法做最简单的诠释,认为佛说的法叫佛法,猛然一听好像蛮有道理,其实佛说的法,不一定是佛法,除非你能够深入的认识、理解、体会,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慢慢修养,成为自己的智慧,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价值,此时才称得上是佛法。所以,佛法是什么?能帮助你得到觉悟的法,这是对佛法先要认识的重点。 刚刚一开始谈到是非的问题,世间法都是相对的,譬如好的相对于坏的、美的相对于丑的、善的相对于恶的,世间的法没有绝对的。如果以世间的修养,最多把相对的法,分别为正面和负面的,取正面而舍负面,这是世间法与世间人;当然也要看他对世间法的修养,也就是他具备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智慧来分辨,从这上面可以发现,很多做善事的是善人,那做坏事的呢?是恶人;可是,我不做善事,也不做坏事,我是什么人呢? 惠能大师语录,当五祖介绍金刚经之后,叫惠能马上离开道场,当他离开时,很多人追他,因为他身上背了放祖衣(法衣)的包袱,得到后可当祖师。那时,有位将军出身的出家人叫惠明,他骑着马去追惠能大师,当他追到江西大庾岭时,在山下已经看到惠能大师,后面很多的出家人,快追上时,于是他告诉那些人,这条路没有惠能这个人,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 由此可以发现,他有一份私心,大家都追上去,这件祖衣以二十五条来讲,也不够分配。当惠能到达山上,知道要走也走不了了,就把包袱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在草里面。在这里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包袱摆在石头上,为什么惠明用手去拿,却提不起包袱来?这是语录上面的记录,不是我说的。包袱有多重?附会的言语就特别多了,像护法的问题、道德修养的问题……,都说出来了。 人的善恶在一念间,不是包袱拿不动,而是当他伸手想拿包袱时,意念在剎那之间,想到自己,如果没有修养,即使拿到祖衣,真的能够当祖师吗?因此,马上停下来,面对惠能大师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而来。此时,惠能大师讲了几句话,既然不是为法衣而来,而是为法来的,你想得到什么法?于是,他往地上一跪,合掌、请求开示。 这时惠能讲:现在什么都不要想,静下来,我问你:不思善,不思恶,此时你的意念中间是什么?用白话来讲,好的不要想,坏的也不要想,完全静下来,不要起这种分别心,这时候的意念是什么?照文字来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时你想到的是什么? 如果在座的各位,那时候跟着一起追惠能大师,也产生这种境界,会不会跟惠明法师一样,恍然大悟,悟到什么?很多人给予的答案是「清净心」,还是什么心?善是好的,难道就清净吗?恶是不好的,难道就一定不清净吗?这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惠明在这时候觉悟到什么? 我们常说开悟,甚至于还有人可以帮人家开智慧,其实谁也不能帮你打开智慧。释迦牟尼佛留下整部的藏经,称为法宝,里面都是智慧,释迦牟尼佛绝不可能摸摸你脑袋,或点两下就开智慧了,如果那样的话,今天这个世界,不会有那么多人,早都成佛菩萨了,释迦牟尼佛早把人度光了。 这里面说的是什么?修行办道,也就是说学佛,学什么?学佛陀的道理方法,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去体会、感受,而成为自己的修养,才叫做学佛,也就是,要学怎么样能觉悟,不要被迷惑,不要造成烦恼。 可是,几百年来学佛,都是学佛陀的样子,佛陀是什么样子?在佛龛里雕塑的金身,学盘着腿打坐,假使佛像举个手,他也举个手,可是他忘了自己是活蹦乱跳的人,而不是木头、泥塑,很多人都在学佛像。学佛是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舍弃了这些,没有佛法可学。 当自己还没具备修养之前,会有所依赖,依赖什么?一般所做的诵经、礼忏、念佛、参加法会……,先去接触这些,慢慢地调理自己的身口意,调理自己的行为,这只是一种依赖,终究自己还是作不了主。所以,我们要学佛法,学佛陀讲的道理方法,转变为自己的修养,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常有这种说法,假使某个人出家,就说这人佛缘很深,假使某个家庭,大家都学佛,这是个佛化家庭,很不错,这些都是称赞,都只是相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表面上所看到、听到的一个现象而已。 佛法是现实的,必须具备有价值的内涵,而且要转变为自己的,否则的话,佛法归佛法,自己还是自己。因此,很多学佛的人,到处寻找佛法,怎么寻找?很多人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有几位是出家人?几位是懂得佛法的人?他参访都是一般普通的人,怎么寻找佛法?佛法在哪里?他的确找到很多佛法,问题不是那些人有没有佛法,而是自己在参访的时候,你跟他在交谈中间体会到什么? 譬如听法师或在家居士,讲了很多道理,最后离开时,受益匪浅,法喜充满,走在路上,假使原来有烦恼,还是同样烦恼,找到了佛法吗?当然,不是说不要去参访善知识,而是善知识跟藏经的法宝,情况是一样的,要主动的接触它、看它、体会它、探讨它,才有机会发现佛法。如果请善知识开示,常有的毛病,见到了往地上一跪,请法师开示,怎么开示呢?有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去。 为什么讲三宝殿?因为寺院具备了佛、法、僧三宝,佛已经入灭,法是供在殿堂的藏经,佛不会讲话,那三藏十二部呢?那么多无从看起,怎么办?因此,才有僧宝的出家人,他们做什么?深入经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然后代表佛陀宣扬他的道理方法。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你带着问题到寺院去,把问题提出来,绝不是说你往他面前一跪,请开示,他怎么开示? 好像生病的人跑到医院,见到医生说:我病了。医生会问什么地方不舒服?情况怎么样?你说:反正我就是生病了。我们常看到,很多医生检查没有病,可是他全身感觉不舒服,像这种情况不叫病,也不是问题,自己的确感受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医生面对这种情况,即使花很多的时间帮你检查,也找不出病来,是不是这个人真的没病?可是,他的确感觉有病。 众生其实都有病,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医生,称为大医王,在这里提醒各位,医生是治病,佛陀是治生死,所以有了生脱死的说法。也顺便提一下,通常很多人把佛教的名词,了生脱死,讲成了脱生死,我告诉各位很不好听的话,你要是自杀了,就可以了脱生死。佛法里面讲了生脱死,了是明了,你活着的时候,每个时刻都能明明了了,才叫做了生。 人常常糊里糊涂,为什么?太多的烦恼、无明,甚至于太多的无可奈何;所以,要了解生,就必须要有道理方法,要有智慧才可以明明了了,如果生的问题,一生当中都能明明了了,死自然就能解脱。解脱什么?不是解脱臭皮囊,而是不再受六道轮回的苦,可以出离三界,才叫了生而后脱死。 生不能明了,死就解脱不了,为什么?色身死了,还是要随业在六道里轮回,需要承受苦的时候「苦」,该乐的时候「乐」,了生脱死绝不是一般所说的,好像生了了,死就解脱了。在佛法里面,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了是明明了了,脱是解脱,解脱什么?于生,带着很多业而来,承受因与果的感报,一个个由因而受果,就一个个的解脱。 谈解脱,不是指一个解脱,任何的善因或恶因,都会得到乐果或苦果,也就是说由因显果,完成一个解脱。因此,在学佛的过程中,对生要能够明了,首先要做到当果报显现时,能欢欢喜喜的承受,乐的果都愿意承受,可是苦果呢?受不了,不单单受不了,很可能还会再造业。事实上,不只是苦果,乐果也会再造业,所以有句话,因业受果而再造业,白话怎讲?旧债没有算清,又欠了新的债,佛法才提到觉悟,觉悟什么? 佛法是觉悟之法,想觉悟必须要学道理、方法,实际去修养形成智慧,学佛就是学智慧,学了智慧有什么用?在人生道路上,面对业报显现时,可以欢喜承受,还能够修行办道。在这里提醒各位,佛弟子有出家、在家的;出家在佛法的道路上,是专职的专业从业人员,那是天职;而在家学佛,如果把正当事业、工作放在次位,却把学佛放在第一位,那叫不务正业。 为什么出家一定要完全舍弃世俗的一切,一心一意地投入?因为在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深入经藏,没有办法花很多时间完成自己的修养,再去帮助更多的人,也因为这样,所以在家学佛不要不务正业,因为你所需要的时间很有限。 我常说在家学佛是最简单、最方便,而且最不会欠债的;不像出家人,四事供养都来自信徒,在深入经藏,修行办道时,如果不要在四事供养上造成亏欠,先得要回向供养的功德,剩下才是自己的。出家学佛是从事佛法的专业人员,因为他要应付的太多,在家居士则不同,每个人的根机、智慧不一样,每个人的业力也都不一样,在学佛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也就不一样。 我曾说过,要做一位出家的法师真不容易,天上要知道一半,地上要全知道,这话怎么讲?等于我提出来的题目是一样。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你们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很难去觉悟、很难去发现佛法,而出家人是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有烦恼或遇着问题时,帮你分析问题,把烦恼分析得清清楚楚,烦恼、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是几百年来,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往往大家都希望得到一个答案,其实烦恼的问题,绝没有答案;如果在家学佛,带着问题去请教法师,法师分析问题的时候,你最好静静的听。可是有很多人会讲,我不是要听这些,你告诉我,现在我有问题,怎么办?就是想求得一个答案,可是没有答案的,而是针对问题帮你分析,搞清楚了,问题自然不存在了,烦恼也是如此。 可是我们通常都用一个烦恼的概念,像师父我烦恼得不得了,该怎么办?希望告诉我一个方法,就不烦恼了,那不可能,为什么?你说烦恼,烦恼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烦恼?可不可以不烦恼?这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说你烦恼,究竟烦恼什么?我不这么问你,而你也不讲出来,就没有办法帮你分析,可是很多人不希望你分析,我有烦恼,你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有很多求之不得的法师,会教你一个方法,譬如说念佛、持咒、诵经、或干脆拜经,还有的拿香板揍你二下,烦恼就不在了,业就消了,真有很多人,心甘情愿跪下来挨几板子,打得还蛮舒服的,可是你的烦恼解决了没有?业消了吗? 譬如不欢喜、难过,人家问你,怎么回事?你回答,有人毁谤我,不欢喜而难过,如果遇到我,我会骂你一顿,会讲欠揍两个字,为什么?学佛是要学觉悟,你提的问题,本来是迷惑、不了解;可是当法师问你的时候,你不能够说,反正我就是烦恼,你不要管我烦恼什么?你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就变成这个样。 有句话「烦恼中有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可是我还要提醒各位,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有的人念「烦恼即菩提」,后面又来个「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没有错,如果菩提即烦恼,那不要学佛了,怎么会有这种话呢? 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叫什么?泰国菜,泰国菜是什么?酸的、甜的、苦的、辣的,什么都有,因为烦恼人人都有,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有烦恼,可能大家会想,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还有烦恼,学佛做什么?你要听清楚我讲的话,一般人烦恼,是为自己烦恼,为家人烦恼,为你的亲戚朋友烦恼;而释迦牟尼佛烦恼,是为众生烦恼,他从来不为自己烦恼,这是最大的差别。 以我来说,在台湾常常有人问我,喜欢人家叫我什么?老师父,很老的师父。然后问:老师父,你有没有烦恼?我说有啊!你出家那么久,学佛那么久还有烦恼,我们怎么办?当然,我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说我为众生烦恼,我也有烦恼,为什么?寺院、常住,甚至于各阶层,各式各样的人经常找我,怎么去应付这些?只是我的烦恼比一般人好一点,好在哪里?烦恼的时间较短,内容不会很复杂,比较单纯。 众生既然都有烦恼,佛法是帮你化解烦恼的道理方法,在烦恼中显现菩提,是因为菩提在烦恼里面。人人都有烦恼,为什么见不到菩提?如果要咬文嚼字都会被业掩盖住,这是一个概念,其实烦恼里面存在着菩提,问题是你对佛法的道理方法太陌生,没有机会运用它;如果对佛法有深入的认识理解,可以转变为自己的修养。烦恼来了,敢于面对烦恼,面对烦恼做什么?一样样地搞清楚,究竟为什么烦恼,清楚了,然后可不可以不烦恼?不要烦恼,该怎么办,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学佛是要学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帮助你,才能从烦恼中显现菩提,菩提是什么?「菩提」这个名词大家都知道,可是菩提的真实面目,大家见过没有?菩提是什么样子?过去很多禅师常讲一些叫人摸不着头绪的话,你说烦恼中有菩提,他会问你,菩提是什么?拿给我看。像慧可在雪地里,为了求菩提达摩帮他化解问题,于是问:有安心法门吗? 菩提达摩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心不安,心不安就等于我讲的烦恼,烦恼什么?心不安,为什么不安?所以菩提达摩告诉他最简单的方式,你的心在哪个地方?在什么位置?什么地方不安?慧可自己闭起眼睛一想,等于说把菩提拿给我看,不也差不多吗?他找心,找不到,菩提达摩回复得很妙,居然说你的心,我已经帮你安了。 讲到这些,马上有很多人反应到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不是废话吗?可是大家都说:这是佛法,很微妙。等于说你有烦恼,我问你为什么烦恼?你不能够说我表面烦恼,我内心也烦恼,烦恼就是烦身恼心,讲一大堆都是废话。 佛法在哪里?是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了问题,产生烦恼,从这中间去发现,发现要有本钱,什么本钱?世间法是相对的,你最多只能够取正面,舍负面的,如此而已。譬如说善、恶,我们要做善的,不要做恶的;那对与错呢?对是好的,不要错的,也就是选择正面的,舍弃负面的,最多是如此。佛法呢?是要从相对中间去突破,显现它的绝对。 绝对是什么?大家知道,佛法特别讲究一个圆,可是我们要把握,它不是平面的圆,而是球状整体的圆,从任何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因为平面的圆,在某些方向看是圆的,换一个方向就不圆了,这种平面的圆,相当于相对法里面的正。 佛法中整体的圆,是讲圆觉之道的圆,圆满的「圆」,譬如念咒,后面有句「娑婆诃」,在大悲咒里每个位置的娑婆诃,意思都不一样,可是每个咒语最后一句「娑婆诃」,都是相同「圆满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要到达圆满的成就,它不是一个平面的圆,也不是换个角度看,还有缺失。 以现代语言,佛法到最后是零缺点,没有任何缺失存在。我们常说「觉」,如果讲自觉,自己能觉悟,也只是一个平面的圆,自觉又能觉他,还是一个平面的圆,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自觉,完全只有自己,只管自己,自觉而又能觉他的话,是属于菩萨。 佛是什么?觉行圆满,圆满是整体的圆,就是现在讲的零缺点。世间法里面,有时会做些自我安慰或安慰别人的方式,虽然不怎么圆满,可是也不错了,可是在佛法里面呢?那是不够的,可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这种整体的圆,也是慢慢累积起来的。 例如圆形的西瓜,把它切成一片一片,分开来看,这个圆有大、有小,绝不可能一个西瓜切开来,是一个整体的圆,但是,圆绝不是相同的大小,这等于是学佛觉悟所完成的智慧。任何一个大小平面的圆,里面也有点、线,才能组合一个平面的圆;而点与线所串连起来的,就是平常慢慢点点滴滴修养累积而成的。那要修养到什么程度?到所有的圆能够组合起来,完成一个整体的圆,你就成佛了,即使不是成佛,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了。 因为八地、九地、十地属于等佛位,也就是相等于佛,当然学佛需要时间,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以我来讲,吃这碗饭已经八十一年了,到现在整体的圆,还不知道在哪里?就像我刚刚说的,我也会有烦恼,所不同的,只是烦恼的时间比较短,烦恼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虽然如此,可是大家不要这么想,你走这条路,已经走八十一年了,还这个样,我们该怎么办?儒家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听闻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没有关系了,虽然有点安慰的性质,至少你来到人间,没有白跑一趟。这是讲现实生活中,人离不开烦恼,在烦恼中的确有佛法,这是一个概念。 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学佛的人、追求佛法的人,还是很多很多;但是,总希望简单一点、快速一点,这是很大的障碍。譬如修弥陀净土,念南无弥陀佛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既简单、又快速;告诉各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快速,一句阿弥陀佛你就能去吗?那我八十几年不就白吃了!为什么要讲这话? 弥陀净土里面提出很多重点,必须要懂得发现,理解佛法之所在,才有机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譬如说四十八愿,有阿弥陀佛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于想到极乐世界去的修行者也有所要求;还有九品莲台度众生,为什么要分成九品?怎么样才能够到上品上生?为什么要谈上品上生花开见佛?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个法音世界,没有业报,那我们带着这些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怎么办? 业不净,不能成道,尤其带业往生,是你发起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愿,从这时刻起,以前的业可以带走,一旦发起愿行以后,所造的业都带不走,一定要受报受完后才可以走。常看到有些人在念佛,还带着小儿女、小孙子,一边念佛、一边照顾小孩;小孩喜欢乱跑,你在念佛,眼睛盯着小孩,这时候阿弥陀佛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并没有在你的念头上,没有在你的嘴里、也没有在你的心里,你的小孙子,不是阿弥陀佛,只是个小孙子而已。所以说阿弥陀佛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平常根本没有机会跟阿弥陀佛打交道,要晓得弥陀经里面讲,要做到一心不乱,并不是说你平常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而是要平常慢慢去修养,修养到什么时刻?到临死的时候。弥陀经中有几句话,若一日、若二日,直到若七日,在临死的那一剎那,要做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往生,但是,并不是临死的那一剎那,就可以一心不乱,而是靠平常慢慢修养累积起来的。 何况前面也谈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从中了解它的道理、方法,也就是佛法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同样去不了。即使能够做到这些,业障也很轻,也能够在九品莲台获得一个莲位,可能只是下品下生,因为你要到上品上生,这个距离还很远。要真正成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上品上生花开了,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花未开之前,还是包在莲台里面。 所以我们说带业往生,怎么消那些业?业是一定要受报的,阿弥陀佛也不能代替你受。像平常很多人做错事,到佛前忏悔,跪在那里讲一些,自己的不对……,磕两个头就走了,把自己的错误交给佛,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为什么?因为不知道佛法在哪里。 忏悔是什么意思?忏是检讨,悔是改错;你不检讨,只是表露一下,把所有的错都讲出来,这就对了吗?不可能,而是告诉你要在佛前作自我检讨,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要再犯错,即使以后会犯,至少你的错愈来愈轻微,那才叫做忏悔。 我有的时候会讲一些笑话,和对方开玩笑,偶尔遇到他们对我好像不太礼貌,或对我讲错话,马上跪下来说:师父,我不是故意的,我跟你忏悔,我说:你跟我忏悔干什么?我又没有怪你,要怪,你自己怪自己,这话什么意思?要知道佛法在哪里?自己做错了,只是承担没有用,还要改错,不能够说做错了就去忏悔,忏悔完了,很欢喜,然后又犯错,犯错了又去忏悔,一辈子在忏悔,因为你从来不改过! 学佛不是在经典里找个东西,而是要了解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可是在家居士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此,可以带着问题求教法师,他会告诉你怎么下手,怎么建立起一些基本的修养方法,才叫做学佛,绝不可以一味的依赖。 以前曾讲过,修弥陀净土的人,把它看得太简单,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我问他念佛做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想到美国去拿张绿卡,每天念南无布希、南无布希,他会给你一张绿卡吗?会让你去美国吗?移民到一个国家,都要合乎它的条件要求,何况是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知道佛法在哪里,一旦抓住了它的要领,所学的很喜欢,具备的条件也够,两个相辅相成,达到相应的境界,就可以随心所欲,绝不是说东抓一把、西抓一把。 很多学佛的人,听人家说某某在那里讲什么,或者不管什么法门,就一窝蜂的跟着去,回来以后,刚开始有效,过了一段时间,又听说那个好,又一窝蜂去学,一辈子就像海里的浪潮,一波一波撞来撞去,撞在沙滩上还好一点,要是撞到石头就惨了,为什么?因为不会从现实生活中,运用佛陀的道理方法。 从这里面发现,佛法要把握两个重点,学佛是学佛陀的智慧,学佛法就是学觉悟之法,千万不要学人。可是几百年来,在佛教界有一个大缺失,都是讲某某祖师说、某某大师说、某某高僧说,从来不会说佛是怎么说的!因此,当他提不出祖师、大德、高僧说的话,就讲一大堆佛说的,其实是他自己说的。 什么是佛说的?佛说的在经典上可以找得到,可是绝大多数都以人做对象,要知道即使是祖师、大师之类的高僧大德,学他,也只能跟他一样,学会了,跟他一样不是很好吗?要了解是不是他真正已经到达佛陀的境界,或菩萨的境界?有没有具备那种修养?不能只看表面。看表面,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常有很多学佛的人,最喜欢的一个动作,看看手、手掌、身体每一部分,有多少是三十二相?有多少是八十随好?找到几点,就欢喜得不得了,认为好像我有佛的根机了,其实你陌生得很。 譬如说这花很漂亮,哎!不能讲漂亮要讲庄严,问题出在哪里?他只在佛教里打转,并没有在佛教中真正发现佛法、寻找佛法,可是要怎么发现、怎么寻找? 一方面自己具备条件要够,可以在佛教的经典里寻找;至于发现,可以亲近善知识,告诉你一些道理方法,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去体会、发现,但是绝不可以老是凭着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把握了一些和佛教有关系,就认为是佛法,不能够动不动就是因与果的问题、因与缘的问题,甚至念了很多的名词。 譬如前几天有位在家居士问我,什么叫缘起性空?我问他,你要问的是哪一个缘起?他感到很奇怪,这老和尚怎么这样问?我问缘起性空,你还问我哪一个缘起?的确!你问的是哪一个缘起?你现在问什么问题,或者问什么事物,一定都有一个缘起,他楞在那里,我反问他,你知不知道「无始」这句话?我们不是常说无始以来,为什么要讲无始?无始里面,有非常多的有始,有始就是一个缘起,这个无始包含了没有办法计算的缘起,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缘起。 所以佛法的一个名词,缘起而后性空,缘起是什么?十二因缘法讲缘生缘灭,都是一些概念,显现不出佛法来;谈缘起性空,一定要针对一个东西谈它的缘起,如何达到性空的目的。好像佛教里常有的一些名词「无」,譬如我无我,无我是没有我,没有我是什么人?是死人,活着的人都有「我」,绝不能说无我是没有我,无是什么意思?是从「有」的上面去认识、了解,而能突破它的分别、计较、执着,显现另外一种现象叫无。所以,无是从有的突破,可是还有附带的注解「不一定」,为什么?有时候可以突破,有时候突不破,为什么突不破?修养不够,因此也有不一定。 无,是从有的突破显现,已经不同于原来的有,突破了原来的有,显现另外一种现象。假使烦恼是有,菩提就是无,如果说烦恼是有,菩提应该是没有,不能这样解释,菩提不是没有,菩提是因为把烦恼搞清楚了、化解了,凭什么化解?一定是有所觉悟,这种现象称之为菩提。事实上,烦恼的有是「无」,它是从有的突破,所显的现象叫无,有时候做不到,并不是永远做不到,以后还是有机会做得到,所以叫不一定。 还有一个字,是非的「非」,我们把「非」当成一个否定词,譬如想、非想、非非想,否定、再否定,变成这样。「非」是什么?譬如想,现在的「想」假使说是困扰的问题,经过思考、分析,经过自己的调整、改变,再产生的想叫非想,这是什么想?不同于原有的想,它的肯定结果是好的、有利益的。「非」是不同于原有的,都要把握这一些字,如果不把握,看经典很容易搞错。 又像非想非非想,是四无色定里的第四个,八定中间的第八个,第一个非想是从有想而来,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有想,不同于原有的,后面的非非想呢?是说你的境界更高了。如果,原来你的想,是众生凡夫的想,突破之后,显现了菩萨的想,可以叫非想,如果再提升到佛的修养,就可以叫非非想,它已经不同于原来菩萨的想。所以,非是不同于原有,这个原有不是肯定的原有,它是不断地增上,这是平常在经典上,常产生的一些疑惑。 像很多人念阿(ㄛ)弥陀佛,也有人念阿(ㄚ)弥陀佛,甚至于在台湾还有一些人说,念阿(ㄚ)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阿(ㄛ)弥陀佛会下地狱,他的意思是什么?要念阿(ㄚ)弥陀佛才对,问题在哪里?如果不了解的,就会说这是法师讲的,要这么念才对;其实错了,因为这是梵文里面文字的差异。 念「ㄛ」是无的意思,我们讲无量寿、无量光;念「ㄚ」,譬如阿难,翻成中文是什么意思?庆喜,里面没有无的意思。可是另外一个名词怎么念都对,阿 (ㄚ)罗汉、阿(ㄛ)罗汉都可以,为什么?念阿(ㄚ)罗汉翻成中文是应供,念阿(ㄛ)罗汉,翻成中文是无学的意思,就是无学位。一定要知道发音念「ㄛ」,都是「无」的意思,结果还告诉人家,念阿(ㄚ)弥陀佛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念阿(ㄛ)弥陀佛会下地狱,这真是害人不浅。 所以,因为听你说佛法,而把佛法搞错了,这位说佛法的人,要下拔舌地狱,什么叫做拔舌地狱?人死了到地狱,把舌头拔出来,长长的,当成耕田的犁在犁田、犁土,要受那种罪、受那种苦报。所以有的时候,有很多出家师傅,你问他一些什么,他本身还没有把握之前,都会说:对不起,我是初学,对这方面还没有研究,你千万不要怪他,我认为这种人非常了不起了,真正有问题的是他不懂,胡说八道,结果他自己受害,别人跟着受害。 佛法到处都有,像家庭里面做母亲的,为什么出家人或佛教里面常讲,做母亲的真是活着的菩萨?因为一般人畏于苦、恐惧苦、害怕苦,可是做母亲的明知道苦,她不以为苦,菩萨就是于苦而不以为苦,她并不是说不苦,只是可以欢喜地去承受。 做母亲的,当然只有做母亲的人能体会,家庭里面也不是只有母亲,但是,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讲,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说什么呢?当然是称赞母亲。话又说回来,父亲、母亲都是相同的,只是做父亲的,没有承受生孩子的苦,虽然看了会产生反应,可是毕竟不是亲身体验,虽然有好苦这一份感情的显现,可是并不能做到不以为苦。 声闻乘中的罗汉,讲离苦得乐,而且很讨厌苦,不喜欢苦,菩萨就完全不同,面对苦还要不以为苦,所以,我们说菩萨的愿最大,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的。譬如有时候,做父亲、母亲的对儿女常会发生一些事,有些人会找我说:这孩子小时候很乖巧,什么都好,现在什么都不听了,完全的反叛,好像他的小孩变了,而爸爸、妈妈没有变。没错,真的小孩变了,爸爸、妈妈没有变,爸爸、妈妈是把小孩停留在小宝宝的阶段,他们没有想到,自己是怎么从小孩子走过来的。 不管男人、女人,有两个更年期,一是小孩变成成年人的更年期,因为生理上,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整个生理期的变化,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等于常有很多夫妻进入中年开始,假使先生或太太更年期先到,总是讲对方不讲道理,怎么你以前是那样,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么不好?这里面都有它的道理、方法。 人生的旅程少不了两个过程,一是成长,一是老化,在教育界常会提到,做父亲、母亲的对你的儿女,有时候要像个老师、有时候要像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要像朋友,为什么要提这些话?等于我们佛教讲的,要具备三十二应身,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时节因缘,在那时间、空间该怎么表现,怎么扮演你的角色,是相同的。 佛法在哪里?佛法不在殿堂里,也不在书本、印刷品里,处处都有佛法,最明显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在某些时间、空间里面,自己在想什么?或遇到些什么?开头是一种无明的状态,迷惑不了解,到原来如此,你就见到了佛法。佛法是有层次,而觉悟有大、有小,佛法谈层次是依于觉悟的内容来分,从有缺点,慢慢减少缺点,最后是零缺点,就达到究竟圆满。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业是污垢、是骯脏的东西;那道呢?是清净。如果从业与道的道理,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的话,举个例子大家思考一下,衣服脏了,怎么办?把它洗干净;假使衣服脏了是污垢,把它洗干净要有清洁剂、要有方法,才能把它清洗掉,这谁都懂,可是佛法在哪里? 首先,要了解谁把衣服穿脏了?是自己的「我」,穿脏了,谁去洗干净?还是我,是不是洗干净了,就把衣服摆在那里,不要再穿了?你还是会再穿,穿了以后还是会脏,脏了怎么办?再洗,佛法在哪里?就很容易明了。只是有一个问题,不要忘了自己的「我」,如果忘了自己的我,就是自己的我跟衣服没有关系。像百货公司吊了很多的衣服,那是百货公司的,跟你的「我」没有关系,除非你哪天花钱买它,穿在身上,才算是自己的,才可以见道。 佛法没有那么玄妙、神奇,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能显现觉悟,就能显现出佛法。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烦恼,因此无明才叫烦恼,迷惑才叫烦恼,绝不是说,明了了、觉悟了还叫烦恼。虽然拉拉杂杂的谈这些,其实在家学佛很简单,处处都可以见到佛法,但是如果只照世间的方式,还是相对的。 就读像之前所讲的相对,你最多取正舍负;譬如善恶,取善舍恶如此而已,还是有缺点。像经典上面谈善恶,释迦牟尼佛分析人的业,有善、有恶、还有无记,什么是无记呢?是善与恶弄不清楚,很难把它分辨清楚的叫无记,可是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把众生定位于善恶,这话怎么讲?经典上有善男子、善女人,并没有讲恶男子、恶女人;释迦牟尼佛不把众生归类于恶,所以他的言语都叫做善、不善等,这话什么意思? 善并不表示都是完完整整的,其中也有不善;同样不善,里面也有其善。为什么说佛陀是个大慈悲的圣者?因为,他没有把人分为善人、恶人,尤其他不舍弃世间的说法。可是他强调,怎么样用智慧的方法去看众生,像四十二章经里面谈到,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恶人,就是度十个善良的人,不如度一个恶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如果经文搞不清楚,就会误解佛法的意义。 好像出家比丘比恶人还坏,你看,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恶人,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佛法在哪里?度十个善人不如度一个恶人,是因为这一个恶人,很可能会伤害十个善人,为什么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呢?因为度一位比丘,他可以度很多的恶人。 因此看经文,不能够照着文字解释,有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照文字解释很容易造成谤佛、谤法。为什么我特别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佛法?因为出家人只能够提供一些道理方法,真正要做的,还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发现,然后运用出家师傅教你的一些道理方法去面对,欢喜承受,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问题,怎样拿佛法解决这个问题,把佛法当武器,现实变成敌人,拿武器打敌人,那释迦牟尼佛太不慈悲了,因此不能用这种方式。学佛是学智慧,学智慧做什么?当面对无明、迷惑、烦恼时,才能以智慧化解问题或障碍。 第一个不会再造业,第二个当业显现的时候,可以欢喜承受,因为人都带着业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业,不可能来到这世界。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找碴,为什么?再来菩萨难道也有业吗?肯定告诉各位,再来的菩萨有当世的业,当世的什么业?再来菩萨一定有父母亲,生他、育他、养他,所欠的债务还是业,只是叫现世业,这种业很容易还清楚,也很容易化解。 当然,也不要看轻自己,不管出家、在家都有可能是再来菩萨,可是要把握当生的业,要还清楚、要化解掉。但是,也不要太强调自己,我有善根、有佛缘,我就是佛,就是再来菩萨,那是很危险的事,关键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有没有真正的学佛法,如果只是学佛、学名相是没用的,如果只是学人,不可能得究竟解脱,唯有学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脱,究竟解脱是什么?涅槃。 涅槃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最后还有一个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最后圆满成就的结果。在这里要告诉各位,解脱不是死,涅槃也不是死,解脱是有任何的障碍都能把它化解掉;而涅槃是不再受六道轮回、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萨都可以。但是菩萨要达到究竟涅槃,需到八地以上才可以,八地以前还不是;四地到七地是有无余的样子,还不是无余;初地到四地是有余进入到无余。所以,涅槃不是死,有时常听到一些笑话,某人涅槃了,其实是说他死了,这个不能混为一谈,涅槃是道的最后一种境界。 佛法不是举些例子、找些问题就能抓住的,关键还是需要学习佛陀的道理方法,学习还不够,一定要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去修行,而后才有机会把佛陀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唯有将智慧转变为自己的,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如来的解释,是如此的来,如此的去,来来去去,永不休息,也就是圆满的智慧、觉悟,得到究竟解脱,进入究竟涅槃;可是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是佛的境界,菩萨完成了无余涅槃,就有究竟涅槃的机会,在没有成佛之前,不能进入究竟涅槃的境界。佛是依于自己的愿力而建立起世界,菩萨依于愿,只能做佛的胁士帮助佛陀,而不是自己发个愿就可以建立起的世界。像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的愿,身边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帮助他,所以称为胁士,是协助他的菩萨,他们的愿只能作助手,不能成为愿力世界的教主,这些都是概念。 在这里拉拉杂杂的提醒大家,这不叫指点迷津,谈的只是些理论的概念;今晚耽误大家,在这里陪我坐这么久,最后谢谢各位!

91年11月27日新加坡演讲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白云禅师

白云禅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白云禅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白云禅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白云禅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