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节”认识无我
前几天,朋友说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我才记起来这是外孙子的第一个儿童节,一定要过得有纪念意义。
想想,“六一儿童节”好像“无我”了,原来“无我”也不难理解。“无我”不是说我不存在了,而是我曾经的少年、小弟的少年、儿子的少年都一去不复返了,这个节日与我无关了,所以我不再挂念“儿童节”。
记得我小时候物质生活贫乏,每到“六一儿童节”没有任何礼物,最快乐的事,就是参加学校的节目表演和之后的半天假期,我很喜欢这个属于“我”的节日。
长大后出门求学,每到“六一儿童节”还是欢喜又不舍,于是把对这个节日的执著寄托在小我七岁的弟弟身上,给他买一件漂亮的衬衣寄回家,附上几句祝福的话,感觉就像自己过节一样快乐。
有了儿子以后,对“六一儿童节”更是上心:给他买衣服、玩具、带他去公园、带他看电影、吃美食,请假参加他的幼儿园活动、小学节目表演……真不知道是他过节还是我过节。
为什么我对“六一儿童节”这么上心,以至于延伸到了弟弟和儿子身上?是因为我执著自己的童年,希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永恒不变。
为什么我会把这些当作“我”的存在?因为把自己丢了,所以才会四处抓取;又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才会寻找各种替代品,并信以为真。要突破这种状况,就要打破自我观念的约束。“无我”就是要勇于放下这些东西,放下的关键是要看到自身的局限,放下那个有缺点的自己,回归无我的境界。
生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着,不知什么时候,童年早已远离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不再大声地欢笑、大声地哭泣,童年的儿歌和快乐,早已烙印在童年的天幕上、在每个人的心灵橱窗里。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假相,条件具备就存在,条件败坏就消失,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的存在也是同样,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但凡夫因为无明,会把种种非我的东西执著为“我”。以为身份代表我,其实身份和我只有暂时的关系。过了儿童期,条件不具备了,这个节日自然就不属于我了。
记得有人说过,没有一面镜子可以恢复成铁,没有一块面包可以变回麦子,没有一粒成熟的葡萄能变回青涩的果实。
逝去的童年不复回,快乐的时光不复返,难忘的岁月不重现。已经成熟的我们,不能迷失于小时候,只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童年固然快乐,却不能代替当下还需努力。活在当下,才能活出灿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