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四念处
前言
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济众生而示现人间。世间的宗教有些是有组织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然而,在这些有组织的宗教中,教育内涵最丰富的,莫过于佛教。佛教的团体与组织非常殊胜,其教团最显著的特色是--僧团庞大,弟子杰出。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都是当时印度社会代表性的人物。大约有千余人常随佛陀到处说法、弘扬教义,而且每位弟子都依自己的本性特质,接受佛陀应机普被的教育。
佛陀是一位大觉者,成佛之后,应机应缘--也就是应机施教、应缘施法,因应每个人的根机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领受并且身体力行,从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教团组织最庞大,且人才济济的宗教。
佛陀教团最初成立之地是鹿野苑,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说法度众的地方,所以此地是三宝具足的发祥地。慈济功德会会歌开头第一句:慈济发祥地,礼拜静思堂,所以慈济功德会的发祥地就是在台湾省花莲县的静思精舍。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又可称为三宝弟子,因为我们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何谓宝?凡是稀奇珍贵者皆称为宝。释迦牟尼自成佛至今,已将近二千六百年,在此漫长的时间里,人间没有再出现第二尊佛,因此,佛即是宝。佛陀是一位大觉者,除了能自觉之外,更能觉他;世尊不只是自己透彻了解宇宙的其理、物理与众生的心理、生理,更以这些其理教育他人,使后世的弟子能源源不断地接受佛陀的教育,一直到今日仍然绵延不绝。所以,佛陀是一位旷世的大圣者,是超越世间凡夫智慧的大圣者。
我们信仰佛法、身为佛的弟子,应该将佛陀圣化,切莫将佛陀神化;因为佛陀是一位圣人,并不是神。佛陀--是人,只是他的智慧超越一般人,他的毅力与勇气更是超越常人;我们学佛也一样可以成佛,只是我们的意志不坚强,毅力与自信心也比较差,如果我们能与佛一样有信心、有毅力、有坚强的勇气,也可以成圣成佛。
我们既然身为佛弟子,就不能迷信,要有智慧的信仰。所谓信,就是以佛陀的其理来抉择自己的心理观念,对外无所求,而自身有所付出。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丰富的潜能,所以要不断地发挥自我的功能、付出自己的力量,此即是佛陀的教育。我们不应该祈求佛陀给予我们什么,也不应该向众生求取什么,因为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付出才是其正快乐之源!
这些都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开启智慧,才能够解除困惑,且因为不断地付出而得到无限的快乐。
总之,我们佛弟子不可将佛神化,将佛当作神来祈求;我们要将佛当作圣人--一位超越人间,透彻其实智慧的大教育者,以做为我们学习的物件与榜样,这才是其正踏实的人生,也是佛法内涵的丰富教育。
人应该追求的是确实存在的事物,两不是虚幻缥缈的假相;佛教的意义在于求真求实,此即是佛教的价值观。
佛弟子,要学佛的大慈悲心,深入佛法具足智慧;学僧人的清净懿行,早晨做早课,下午做晚课。课诵时皆要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后,要体解大道,与佛一样拓展智慧、启开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接受佛陀的教育,了解三理四相:
宇宙有成、住、坏、空四相
心理有生、住、异、灭四相
人身有生、老、病、死四相
大地万物、宇宙物质,都在演说成、住、坏、空四种道理。花莲的太鲁阁、长春祠,天然峡谷景色壮观,山崖峭壁奇绝美丽,不仅是台湾的风景名胜,更是世界闻名的观光胜地。然而昨天发生山崩(1987年七月六日),长春祠的庙宇全被山上落石击毁掩埋,有三名游客不幸被压死,受伤的人亦不少。像这种突发的灾变,就称为世间无常,也就是成、住、坏、空的道理。
宇宙有物理四相,两人的生理则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谁来引人间能够常住不灭呢?人生寿命长短不一,若能够透彻四相之理,对于生、死就不会感到惶恐不安,也不会觉得烦恼忧虑。
每一个人都会生病,即使是医生也会生病,而且病一来连自己都无可奈何。例如,一位外科权威、教授级的医生,在手术台边为病患进行手术时,突然脑溢血,至今尚未康复;他虽然专门研究有关脑神经方面的病症,但是自己一旦病发也无可奈何。也有耳鼻喉科的权威,自己却罹患鼻咽癌,他平时很能安慰病患,一旦自己真的罹患癌症,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消极颓丧。
许多学者虽对病理有相当的研究与了解,但对自己的心理却没有任何准备。而宗教家不但能了解病理,还能够透彻自他的心理。人、我的心理也是一样有四相生、住、异、灭,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若能够有这种长期的心理准备,则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会觉得很平常,因而能淡然处之。我们应该提起勇气,勇敢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因为这些事实随时都会来临,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欢迎或不欢迎。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日子过得更慢、更苦,若能欢喜接受就会过得更坦然、更自在,我们何不好好来接受人间的事实呢?
总之,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宇宙间的大道真理,而皈依佛最主要的是要体解大道。所谓体解大道,即是教我们要亲身体会,深入教法去研究、了解;若等到发生事故时才临时抱佛脚,那是没有用的。因此,皈依佛之后就要下定决心体解大道。
体解佛法,了悟大道后,必须发无上心--即是发大心。大心就是展开心胸,容纳一切众生。佛教中有四弘誓愿,教我们发四种大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学有所得时,回馈社会,度化一切众土,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发愿度化普天下无量无尽的众生。例如学生在读书求学时,立下心愿将来当老师,把自己所学都教给学生。一个人若能够如此发大心、立大志,则将来教导出来的学生必然无数无尽,桃李满天下!
学佛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追求佛法无上的真理,其正身体力行去体会,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对现实的考验,就能够学以致用,教育众生。
我从来不祈求佛陀让我事事如意,我只求增加我的勇气、增加我的信心与毅力。我认为,人生要经历许多坎坷才能具足毅力;就好像一个已经失去电力的电池,一定要再补充电力才能够发挥功能一样。
想解开社会人间的心结,必须自己先经历这些烦恼、忧虑,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来龙去脉,而后再将亲身体验到的心得告诉大家。所以,学佛一定要身体力行,体验无量无数的烦恼。
慈济医院的兴建,就是因为我本身也多病,能够体会病痛之苦,所以发愿建院,以解决众生的病苦。我常常生病,病痛随时随地都会发作,在慈济医院尚未落成时,每当我一生病,总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即使是牙痛时,医生也不敢开止痛药,怕我心脏承受不了。每次病情稳定下来,不再作痛时,我总是认为没事了,不必看医生了。
像我这样心绞痛的毛病发作时,临时找不到医师,病痛过后就觉得没什么大碍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我想:人的生命非常宝贵,我应该以一己的生命换取一座医疗设备周全的医院,使东部地区的民众就近得到救治,即使是挂急诊的病危患者,无论日夜都可以马上获得医治。这就是因为我感受到病苦,所以情愿奉献身命、尽形寿、付出时间来奔走,从事筹建医院的工作。
我一向不求自己平安无病,只希望多受折磨,如此才能深刻体会到人生的苦处是什么?然后再将接受病痛折磨的心得告诉大家。我们的身体如有病,就不要再在心理上加重心病,如果有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病症,那就是苦上加苦,的确非常痛苦了!这是我过来人的体验--要放开心胸,欢喜接受现实的考验。
总之,我将所有的病苦、困难、烦恼,都当作是人生的再充电,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我的一天即是日记簿上的一页,每天所遇到人事或烦恼,就是这页纸上的文章;我每日在这些人事中学习,这段人生便这般熬了过来。
学佛就是这样,分分秒秒,每一天、每一年面对人生,都要抱着一份我是在学习,我是在磨练的心情;即使生病或烦恼,坎坷或阻碍,都是对自己的磨练。假如能抱持这种心态面对人生,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这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毅力、勇气,向着佛陀圣者的境域,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学习。
佛教徒应该要多多体会佛法,体解人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事、地、物,无一不是佛法,这些都是佛学,都是让我们学习的。所以,我们要自皈依佛,当愿众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也就是皈依三宝的弟子;既入佛门,就必须学佛--学佛发人心,即发大菩提心。菩提即是觉,因为我们要觉悟,所以要学佛。
所谓学佛,并非学罗汉,也不是学声闻,而是真正的学佛。什么是罗汉呢?只为求自我解脱而修行的,就称为罗汉;我们要学佛救世,不是学罗汉自了。
什么是声闻呢?所谓声闻,就是佛在世时,听佛说法而悟道的人。现在有很多人学佛只认为:我要找时间多去听经,多闻佛法。那里有法师讲经就到那里去听;听了许多的经,究竟那位法师的话能深入其心、永远留在脑海呢?这些人只知道听经就是功德而已,对于人生真理,则未必能真正体会。
你们去听经助道场,不知是否有助于自己心中的道场?如果只是去跟人家凑热闹,并没有充实心田中的法味,这样到底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呢?我们是要学佛,不是要学声闻。请诸位多多用心思量,希望大众发无上心,真正体会佛陀的本怀与佛教的真理,然后彻彻底底地发大心,如此才是其正学佛的弟子。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每天课诵,除了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之外,还要皈依法,深入经藏,使我们的智慧增长,如海一样广大辽阔、渊博精深。
有人可能怀疑:要深入经藏就是要多听经,不听经,如何能深入经藏?诸位!所谓深入经藏,就是多多体会佛陀的教法,若是能真正体会佛陀的教法,则一理通、万理彻;能探索到佛教的真理大纲,自然就可以深入经藏了。佛陀的教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历代累世不断地将梵文翻译成中文佛典,至今流传下来的有三藏十二部经,若只在文字上做研究,那就不对了,应该从佛陀的本怀去深刻体会,以深广心去了解、体悟佛法的大纲。
佛陀说法的大纲不离四谛六度,四谛法的苦、集、灭、道,说尽了世间的真相、哲理。对于小乘根机的人,佛以众生多苦来分析,教导他们看开人生,去除烦恼而得正道;对于中等根机的人,佛也是一样以四谛法的道理来引导他们;甚至对那些向大乘菩萨道业精进的人,佛也是教以四谛六度行法,让他们了彻人生的真理,坚定心中的正念,而能在菩萨道上不断地精进。所以四谛法对修学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三十七道品讲义--四念处篇
学佛是有法门的,佛法并非多么深奥艰涩,但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好好地体会正法。佛陀的教法是以三十七助道品来做为我们修行的基础,这三十七种道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经藏、体解大道。
我们既然是三宝弟子,身心皈依,除了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若能体会到佛陀教法的纲领,就可以深入经藏。
我们既然要学佛,就要时时自我警惕,心存正念、行为端正,也就是顾念自己身、心的行为与观点,对自我有一份认识与了解,若不认识自我,如何能认识身外万物的道理呢?所以我们必须先认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而四念处的内容,就是生理与心理,诸位要好好地体会。所谓认识即是了解,要如何了解呢?就是要集中精神,专一心思来观察分析自我及认识自我。以下将四念处胪列于后:
第一、观身不净
我们必须要有一份正确的观念人的身躯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跟人计较的。世间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我而产生计较的心理。我是什么呢?有身躯才有我,若没有这个身躯,就不必为了我而生烦恼。但人人都以此身为中心、为出发点,处处都要与人计较。所以佛陀教我们看开一切,教我们好好用心,专一精神去分析这个身躯。
现代社会的垃圾问题非常严重,每一个家庭都有这个隐忧,因为目前的家庭住宅大都在高楼大厦里,有的甚至高达二、三十层楼,这些住户的用水都是从地下室抽水上去的;有时电力不足、水压大低,就无法将水输送上楼,而造成缺水现象。我想,一个家庭若停水,不出一天的时间就会令人受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水可以冲洗啊!要冲洗什么?相信大家都了解。
九孔常流不净物
水忏文中有一段话:九孔常流不净物,除了五官七孔之外,还有便溺粪屎等排泄物,有那一种东西是干净的呢?痰液从口中吐出;不如意时眼泪、鼻涕俱下;耳内积有耳垢;鼻中常有鼻垢……;人身有那一种是干净的东西呢?
又如在医院里,有哪一个房间是干净的?尽管大家都夸赞慈济医院非常清洁,而且清洁人员也打扫得很勤快,但是病患还是会不断地排泄体内的秽物。有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他被一位委员自苏澳送到慈济医院来开刀。原来他自出生以来,双脚的脚板畸型,正常人的脚底都可以踩在地面上,但是这个孩子的脚板却不能着地。他的父母都是小工人,育有三、四个孩子,而他们仍然要将这个天生双脚畸型的孩子医治好。父母爱子之心都是平等的,那一个父母会忽视他的任何一个子女呢?即使是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还是想尽办法送这小孩去开刀治疗,希望医院帮他整型后,能和其他子女一样正常行走。
因此,他出生不久父母即送他去做整型手术。不幸的是,自从开刀之后,孩子双脚的伤口不曾复原,不断地流脓、流血,至今已十一岁了。医生说,孩子的双脚胀满了脓与血,现在既然送来慈院,医生们一定尽量想辨法医治好,使他能正常健康地站起来;但是不得已的话,很可能必须锯掉双脚。当然我们不希望这小孩失去双脚,尽管他的家庭经济非常贫困,我们仍将全心全力地救治,设法使他站起来,健康地走出去,将来靠自己的力量发挥功能,为社会服务。
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的大开刀之后,必须从腹内接引一条导管用以排出秽物,所流出的东西,恶臭难闻;像这些不净之物,都是自体内排出来的。诸位皆是健康人,但是你们以为健康人的身躯就很干净吗?其实不然。例如大热天,早上每个人上殿拜佛早课,做完早课已经满身是汗,等到工作一整天后,晚上一定要洗浴以清洁污垢;所以健康人的身躯也是不净的。
再说,除了有病痛身不由己的人,因不能清洁身躯而肮脏污秽之外,人到了一息不来时,尘归尘、土归土,身躯在几个钟头之后就开始发出一股臭味,尤其是在酷热的天气,很快就会浮肿、臭烂。所以我们究竟为了这个身躯在计较什么呢?人们为了身躯的爱与欲,不知造了多少业啊!
因此,我们应该依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时时刻刻观身不净世间一切丑陋的东西,无不是由身躯造作出来的。世间上所有的争斗纷乱及种种的人我是非,那一样不是从我的身躯所发起的呢?身可以作十善业,也可以修行证果;身也能造十恶业,也会堕落到三恶道中。这个身躯,常会使我们上天堂、下地狱,总之,所有的事物都是以此不净身为中心。在这个人间社会,我们若能够先看破自己的身躯,就会将此不净物善加利用;若不能看破这个身躯,而将它视为宝物藏在保险箱里,那么,无论如何保护,它都不能发生作用。
记得慈院尚未开幕之前,我为了筹建医院,历尽千辛万苦,心怀无限忧愁与万分烦恼,因为医院自动土、开工后,庞大的建院经费来源遥不可期。幸好有许多爱心善士了解我建院的宗旨,鼎力护持。有的人从自己的保险箱中拿出几十年的金块,有的人将祖传的镇家宝及纪念物奉献出来,并亲手交给我;我双手接过这些珍品后就对地说:这些东西在你们家是如此宝贵,怎么会舍得捐出来呢?
他回答的是:这些东西在我手上,只不过是让保险箱增加累赘而已;我听了师父讲法后,已经知道如何利用世间财物。这些稀奇珍品藏在我的身上是一种累赘,如果放在师父的手中,却可以将金块换成砖块,以及无数的钢筋水泥,用来从事救人的工作。
砖头当然不如金块,但是,金块放在保险箱中一点都不能发挥作用,而砖块却能建造出宏伟的医院,成就有意义的事业。所以,我们若将自己的身躯当作金块,则永远都封闭在保险箱中,少有作用;若将它换为金子挂在身上,日夜出门都会提心吊胆,没有一点安全感,这岂不是因为将身躯或物质当作宝物而生烦恼呢?同样的道理,我们若太保护自己的身躯,则任何事情都不敢去做。
现在社会能够如此繁荣,劳工界人士居功甚大。看看台北市到处林立的高楼大厦,那一栋不是凭靠那些苦力与建筑工人,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大太阳,或是冒着严风寒雨,不怕险又不畏苦所盖起来的呢?因为,有了这些劳工朋友,不怕生命危险、不惜身体受风吹日晒之苦,才能成就社会如此富裕的环境。
今天我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若没有那些在田中汗流浃背、付出劳力播种及收割的农夫,即使有千金万两在身,也无法生存下去。修行必须有农夫的精神;想利益众生,就必须有苦力的精神,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世间、社会,才能使生命得到有价值的利用。
时间会耗损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有一口气在时,只要地、水、火、风四大调合,就称为健康。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稍多运动便汗流浃背,若用水冲洗干净,再吹吹冷气或电扇,马上又觉得无比清爽洁净;但是,干净的身躯又能够保持多久呢?世间所有污秽的东西,都是从人的身体排出来的,人的身躯九孔常流不净物,健康的人都无法终日保持洁净,何况是生病的人,根本对自己的身体不得自主,如何能自己清理?
尤其是医院中的病人,尽管每一个人都夸赞慈济医院的卫生良好,而且每天早晨都有清洁公司的人员来打扫,但是若进去病房里看看,就会了解病人的情况。我有时候进入病房,就感觉有一股很难闻、今人恶心的气味,但每当我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马上想到:要将心比心,假如我是这个患者的眷属、或是患者本人时,对这种恶臭难闻的气味能起厌烦之心吗?而且那些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还得亲手照料这些病患的身躯啊!
我们若常常自认身躯非常干净,那就错了!有朝一日,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会败坏;那我们何不善加利用今日健康的身躯,能付出生命的功能时就尽量多付出,使生命更有意义与价值!
色身犹为载道器
身,虽然污秽不净,但是身体也是载道器。上天堂或下地狱的业因,都是由身体所造,有此身体才能行十善,能行十善则能上天堂;有此身体,才能修四谛法,修了四谛法之后,才能了断分段生死;有此身体,才能行六度波罗蜜、修菩萨道,发大菩提心而断变异生死。以上这些都是道,也是由于找们有此身体,才能够修行解脱啊!所以,我们要善加利用身体,会利用的人就可得救,不会利用的人就会堕落。千匹了,可能还可以换得二千匹、三千匹锦缎,甚至是无价之宝!如此,我就可以成为大富翁了。我是因为这样而哭的,哭我无知不识宝啊!
转污染为清净
佛陀讲完这段故事,就跟弟子说:你们知道吗?我举此譬喻就是要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和这位老者一样,有一份丰富的智慧宝藏,但是我们却将这宝贵的智慧用在无所事事上,只为了贪求五欲而不断地空过时光。人生在世仅有短短的几十年,大家却这样消磨时间、浪费生命,岂非可惜?佛又说:那位识宝的商人,一眼就识出这件物品的价值,反而是拥有这件东西的人,不知道自己手中宝物的价值,而不知加以珍惜。
与此同理,佛陀透彻宇宙的其理,并用佛法开示人们;佛陀开始讲经时,以华严经来教导大众,但由于众人的愚痴与无知,所以佛陀必须再设二乘、三乘、四乘、五乘这些教法来观机逗教。佛陀开示教法,就好像一位大善知识一样,从一、二……至五,慢慢地引导我们,而我们却不能体悟,还在那儿犹豫不决,消磨时光。我们的人生就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掉了。而我们此时尚不知善用手中这个宝,换取更贵重的资生物品。
众生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观照自身--人的身体虽然是不净之物,但是我们有一份非常清净的宝物,那就是隐藏在你我内心中的明睿智慧。不要为了不净之身,执着于我而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将此身做为载道之器,因为修行也是要利用这个身躯啊!设若能好好利用色身、把握时间,就可以修得明睿的智慧。
所以,观身不净意谓身是不净之物,不可因为身躯而妨碍了我们的道业。而虽然身躯是如此肮脏污秽,但我们应该转污染为清净,好好把握时间,善加利用以完成道业。
第二、观受是苦
人生在世,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喊苦;若世间没有苦,则永远也不会有佛存在人间。佛陀就是因为世间有苦,所以才出现人间;他为了解救世间疾苦,才出家修行,而后成正觉,度化众生。
过去的人虽然知道人生是苦的,但是不知苦源何在?也说不出苦的各种名称,更无法分析苦因。等到释迦牟尼佛找到苦的源头,并解开苦因后,他才以这份超越凡夫的智慧来向人间说法。
受,有几种呢?大约有三种,即苦、乐、中等三受;若细分则有五种,另加忧、喜二受。苦是一种感受,我们唯有亲身处于苦的环境士感受,才能够了解何谓苦?凡夫将如意之事称为乐,不如意事称为苦,究竟世间有多少乐事呢?俗云: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要求达成十件事,但是其正能圆满如意的只有一、两件而已;而这一、两件事完成后,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呢?仍然无法满足啊!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破桶一样,将它注满水放置一旁,仍然会流失掉,而且无论添多少水,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一样会漏掉,永远无法填满;人的欲望也永远有不得满足的痛苦。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里,但是一日之中至少有三次的苦那就是三餐之前的饥饿苦。例如早上吃饱饭后,到了中午将近十二点,即使你忙得忘了时间,不知不觉中仍会由于食物消化掉而感到饥饿,因为你的肚子已经空了;中午再填刨钣,到傍晚时肚子又开始唱空城计,仍需再补充食物。你们看看,一天之中,至少有三次令你觉得不足而有所求,有的人甚至不只三餐,还有五餐、六餐、点心,外加睡前的消夜。
人的一生单为了填饱肚子就无法满足,所以有一句话说:世间的大海有涨满之日,而人的鼻下横却无填满之时。鼻下横就是这张嘴巴啊!无论你填多少东西,也无法将其填满。人再怎么吃,仍然只有这样的身高体重,再吃多少东西,也是如此而已,但是这张嘴巴却永远都填不满。
浮生如梦可成真
有形的物质从口进入肚中都永远不能填满了,何况是无形的欲心呢?欲即希望,世人的希望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到达满足的程度。如一个女孩自呱呱坠地,到了读书求学的阶段,心中就开始描画未来的蓝图,她心里可能会想:我现在读高中,将来要念大学,那时候,我就要开始找朋友……不断地编织着少女的美梦。
如果其如她所愿,找到了一位元理想的物件,他们就会开始共同计画--既然我遇到了白马王子,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将来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当然,此时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从事什么行业、拥有什么地位,家庭住屋装璜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结婚之后,她便希望自己有几个子女:假如是女孩子,我要将她妆扮得像一位美丽的小公主;如果是男孩,我期待他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小王子。当他们到了入学年龄,我要为他们找间贵族学校,并且安排在智优班级里,让他们能接受最好的教师指导。如此,朋友或邻人问起他们子女就读的学校时,做父母的就会因这所贵族学校而觉得很有面子,无比荣耀。
念完小学后,他们也是一样费尽心思地要将子女送进明星学校,由于现在的学生是分区入学,所以他们不择手段,以夫妇分居为理由,将户籍分隔两地。只为了使子女就读明星学校,不惜一切地办理夫妇分居手续。等到国中三年级,他们又为子女紧张,担心他是否能考上高中,因为要让子女上大学,不得不找一所好的高中。父母为了子女的高中联考,受虑到席不暇暖、食不知味,虽然参加考试的是子女,其实考得最苦的却是父母,被烤得心焦如焚,其是所谓的考者烤也。
等到子女高中毕业,父母又担心他们的大学联考。几天前,电视新闻报导考场情形,在萤光幕上可以看到,考生在试场内考试,父母亲一个拿扇子、一个拿水壶,站在烈日下,等待为子女服务,甚至连祖父祖母都到场助阵、加油,一个考生就有三、四个陪考者。休息时间一到,母亲就拿着扇子拼命扇风,手酸了就换祖母;父亲提水壶提久了,就换祖父。你们想一想,这都是心存希望啊!希望自己的子女、子孙能够金榜题名。而十几万的考生只录取二、三万人,那些考不上的人怎么办呢?这是不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啊!
苦乐忧欣总是幻
人多数都有这份苦受,所谓苦就是求之不得而产生烦恼、忧怖。佛陀说:众生之苦就是从欲所生;因欲生忧,因忧生怖。由于有欲望所以会生忧愁,有忧愁就会起恐怖惊惶之心,怕求不能得。有钱时烦恼,深怕投资生意大大,遇到经济不景气而损失钱财;没钱时怕生活物资无著落,由于受愁烦恼就产生惶恐不自在的心态,这种感受确实是苦啊!
乐也是苦。你们是否曾经听说乐极生悲这句话呢?有一则新闻,报导新竹游泳地因毒气外导致几十人中毒的不幸。这种因娱乐而招致的苦果,就是乐极生悲。
有的人是苦受,有的人是乐受、喜受、或受受,还有一种是不苦不乐的中受。因为心中本来就没有很大的欲望,别人的烦恼看起来很可怜,但是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有人中大家乐的奖金而兴高烈,那也是他的事,与我无关;反正都是别人的事情,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乐,这就是中受。受的类别一共有五种:苦受、乐受、喜受、忧受及中受(不苦不乐受)。若大致分类则有苦受、乐受、中受,谓之三受。
只要好好用心观察,此身躯就是不净之物,世间的人我是非,无不在于个人的感受之中,若能够看得开,则不会有太痛苦的感受;若看不透,就会常常觉得痛苦难堪。
王老师的眼镜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态的感受,而每一个人的感受并不一致,必须视个人的观念而定。有的人常常有快乐的心情,虽然缺乏物质生活,而且环境恶劣,却能时时守志奉道,心胸平静宽广,对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满意足。像这种人即使欠缺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上仍能知足常乐。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王老师和吴教授教导大家拉坯、制作陶瓷艺品,王老师将一团土拉坯制成花瓶,那块土看起来非常不起眼,只是一团椭圆形的土而已,当他抱起这团土时,旁观的人若是用心看,就会体会到这块土有多么重,若是心不在焉的人,就觉得这只是一团不起眼的土而已,这也是种感受,个人的感受不同。
王老师将这团土放置在转盘上,开始进行拉坯,他浑身使劲,用力地拉、捏、压,做得汗流浃背,满头大汁。当时你若在旁用心观看,虽然使劲出力的人是王老师,但是那份感受是与工作的人付出同样的力气,说不定还出力的人是王老师,但是那份感受是与工作的人付出同样的力气,说不定还比他费更大的劲呢!这也是旁观者的一种感受。若是不认其用心看的人,不会感觉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气,消耗多少体力与精神。
继续看他努力地工作着,今身汗涔涔,鼻梁上的眼镜不断滑下来,他就拜托旁人拿条橡皮筋帮他把眼镜绑紧,固定起来。我见了此景,实在是十分感动。一个年轻人,戴这么一副普通的眼镜,而且还用克难式的方法防止它松脱。若是平常的人,大多要求美观、方便,一定要配戴最合适、舒服、美观、大力的眼镜。而他这一副眼镜的两边架上,另外装置了钩环,看起来似乎是长期为了准备眼镜滑落时挂上橡皮筋的装备、
我于是问他:王老师,你为什么不再配一副新的眼镜呢?他回答的话今我非常感动,他说:可以用就好了啦!这就是他有一份满足的心态,尽管他分分秒秒都必须戴着眼镜,但是他却不求舒适,认为可以用就好了,那种爱物惜物的心理,实在是非常难得!
与无情同有受
生命,不只是会活动的东西才具备,凡是一切物质皆有命物命。同样是一张纸,你们可能用一次就丢了,而我使用纸却能使其寿命增加三、四倍,因为最初我用铅笔书写,然后用原子笔、红笔,最后再以毛笔书写,,一张纸能够让我重覆使用好几次,这就是爱惜物命。
我们在物质的使用上,应点滴爱惜,更要时时有满足之心,人生在世,一切的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我们应该对一切物质心存感恩,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满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若是心不满足,即使用金、银等珍贵之物做成金碗、金筷、金杯、银盘……,在日常生活上使用,也一样会觉得不满意。像这种不知足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不断地痛苦啊!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必须用心观受是苦,心不知足的人,永远会生活在痛苦之中。现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楼大厦中,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看起来似乎非常享受。我想,生活在里面的人,他们不一定很快乐。反而是乡居的人,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较凉爽之处只有门前的大树下,但是我认为,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一定比在冷气房里的人更快乐。所以说,心满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无不是美景春光,亦觉得非常快乐满足;不知足的人,即使享受人间天堂中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心灵空虚之苦。这即是佛陀所说的观受是苦。
第三、观心无常
心理有四相生、住、异、灭。
生我们的心理有时生欢喜之念,有时起怨怒、仇恨之念,为什么心中会有这些念头呢?因为我们面对各种不同外境的缘故。若面对一位我所喜欢的人,心中就会生起一份爱念。爱是苦啊!世间有多少人为了爱而受尽苦的折磨,造成终身的遗憾呢?尤其是男女之爱,很多人因为不能获得对方的爱,而造了杀业,不只是一对一的由爱生恨,甚至许多的灭门血案,都是由于这男女之间的爱恨而引起的。
死者已了,而活着的人,却是苦不堪言啊!谁无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为了一个人而造成人生的悲剧,实在是今他们痛苦难堪。所以说,人为了一份自私的感情,会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受痛苦之煎熬。一个爱念尚且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是会造成重大的煎熬。这些悲剧都起于一念之间,所以称为生--心念之所生。
住--即是心念时时执着于心中,不能解开。例如,心里恨此人,一看到他就心生厌烦;即使分隔两地,还是记恨他,并且不断地发誓要报复。记得有一则报上的新闻说,二十几年前,一个学生被老师打了一耳光,怀恨在心二十多年,如今他找到机会报仇,便拿刀杀死这个老师。这份仇恨的念放在心中二十多年,无法解开,就是住--心念执着。
异--即变迁转移。人对于仇恨能够永远记在心里,对于恩情却无法长记不忘。现在这个人对他恩重如山,但是他的感受却是很短暂的,只在此时此刻会说:你对我这么好,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等到环境变迁,事业发达时,过去对他有恩的人,现在有求于他,他却忘恩负义,完全变心了。
所以说,人的爱念,不是变质就是迁移了。如同爱一个人,有时候会由爱生恨,毁灭了许多人,这称为爱的变迁--本来是爱念却变成恨意。有的人接受别人的恩惠,却很快就忘记,反恩为仇,这称为异--变异。世俗人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说:十餐米糕饭,一餐吃稀钣,即使以前享用了许多丰富的美味佳肴,却全部都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他今天让我吃了一终剩下的稀饭,而愤恨难消。这就是异,变异的凡夫心,反恩为仇。
灭--完全消灭殆尽。有的人可以将别人的恩情一笔勾消,全部忘记,最初受惠时还发誓说要报答恩情,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却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善念灭除。
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住、异、灭。
第四、观法无我
我们除了要了解心理的四相之外,还要透彻字宙万物的道理,所以必须观法无我。世间上有那些东西是我所拥有的?又那一样东西永远是我的呢?人有一口气存在时,就有占有心,这个人是我的什么人,这间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些田地、财产、地位、名衔……都是我的。
万古金城一废墟
等到我这口气断了以后,这个我,是否还能拥有这些房屋、财产、土地,甚至包恬自己的身躯……呢?这时候连身躯都不是自己的了!因为一个死了的身躯,家人不会永远将他留在家里,更不可能继续爱他,甚至很快就被埋掉或烧棹这个身躯根本不再属于我,那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是我所拥有的了!
这些房子、家圉,是我辛辛苦苦、费了多少心血赚钱,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房子富丽堂皇如同皇宫,而田园建设得又多又大又宽广;但是一旦一口气不再来的时候,这些房子和田产能带得走吗?有些子女为了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为他们建立美好的家园,于是烧一间大纸屋让父母往生后居住。烧了这间纸屋,难道父母带得走吗?阴间若是其的有房屋可居住,那么在阳间的人是否应该查查阴间的都市计画,看看这间房子会不会造成违章建筑?否则临时烧了这么一间纸屋,要安置在何处是好呢?该不是要让父母扛在身上到处走吧?
其实,灵魂一脱离躯壳时,任何物质都不需要了,因为灵魂脱壳时,其所到之处,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质依存寄托。所以说,世间一切的物质,究竟那一项是我们的呢?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啊!这就是观法无我。
世间一切物质是四大假合所成的,过去我曾经分析物理的分离法,世间的物质是由种种的因缘与物理和合而成的,若将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则究竟那一种东西能真正存在呢?当我翻阅介绍世界风物的书籍时,总有一种感慨那些世界闻名的建筑物,在西元几千年前多么雄伟威严,但是如今都成了一堆废墟。世间有那一样东西能够久留于人间呢?
前面提过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是世间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道理,有形就是色,无形就是声、香、味、法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接受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见、闻、吃、尝、觉、知等分别作用,称之为六识。例如我坐在这里,你们在对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人,此即是色--有形体的物质。与色相对的是见识,眼睛接触外物会产生视的作用,即是识。眼睛亦称为眼官,在佛教中的名称是眼根,医学上则称为视神经。色是有形体的物质,识则是感觉神经所产生的感觉作用。
我们有几种感觉神经呢?有六种。例如眼根的视神经能分辨一切动静事物。而舌根的神经可以尝出味道。舌根也是有形体的物质,舌神经接受外物而分辨出味道,就是识。现在是夏天,大家最爱吃的是冰凉饮食,这此食物皆是由舌根神经去体味,才产生冷、热、甜、酸、碱……的感觉,这都是舌识。
总而言之,有形体的东西称为色尘,无形体而能分别外物的则称为识,亦即是神经的感受、感官的知觉、或是心灵的意识。所以我坐在这里,你们用眼睛看我,是因为你们的视神经将我的人收入眼底,然后在大脑里发生分辨的作用,这就是眼识。有形色的物质对己称为根,如眼根等;对外称为色,物体无形色但可感觉其存在的,称为识。这就是色与识的分别。
又如我现在在此讲话,你们可以用耳朵听到声音,但是却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的形色,有声音而无形影,所以声音是一种无色的法。
总而言之,有形、无形、有色、无色,字宙间所有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包含于这个法之中。
众生皆为法所困
众生都在诸法中执着,所以佛陀举一个守门奴隶的故事来譬喻:
佛陀教诫,常守根门,莫看六尘,守无明驴,着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一吟意流驰,食看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劄,无明复一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佛陀举例说:有一位富有的人,他的家中藏了许多珍奇财宝。有一天他想离家外出,便雇请一个奴工帮他看家,出门前再三地交代他说:我要出门了,家中有许多宝物,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门。但是这个主人知道此人天性愚钝,说一是一,不知应变,于是再更进一步仔细地嘱咐说:要守住这个门,家中财物才不会遗失;除了屋内的宝物之外,还有屋外的一只驴也必须看好。
这个佣人听完此话,就慎重其事,忠实地看守这个门,以及屋外的这只驴。正好隔壁邻居有人在庆祝喜事,请歌伎舞团来助兴,佣人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有歌舞表演,便开始蠢蠢欲动、不由自主地想去凑凑热闹、欣赏表演。但是他必须尽忠职守,看好家门、驴子,其是进退两难,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方法:我把门好好的绑紧,并且将绳索的另一端绑在驴身上,然后牵着驴到那里去看歌舞表演。如此,驴子和绳索都不会遗失,而门也被绳子绑住,一定非常安全。
他自以为这样做是很聪明的,于是牵着驴子高高兴兴地去看人家唱歌跳舞,结果乐而忘返,忘记了绳索另一端的门究竟如何。等到主人回家时,看见家门被人打开,而守门佣人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只见一条绳索掉在地上。于是他沿着绳索一路寻找,终于找到守门人和那只驴子。
这个主人就叫他回家,对他说:我叫你守门,为什么你跑去那里呢?佣人回答:我按照你所说的话去做啊!你看,门依然还在,绳索也没有断掉,而驴子还被我牵着,我那里做错嘛?这个主人就说:我叫你看门是希望屋内的东西不要遗失,你虽然帮我紧绑住这个门,绳索、驴子也是安然无恙,但是门已经被人打开,里面的财宝也被拿光了!
六根六尘蔽真心
这个故事就像前面的经文内容一样,佛陀示现人间,就是要教诫我们好好守住根门。根即我方才所说的,人的身体有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门即是我们的意识,眼睛视物、舌头尝味、耳朵听声、身体感触外界环境……,有种种与根门相对的外境,就是因为根缘外境,所叫难免扰乱了我们的意念,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不使意念一直缘着外境而动。
佛陀就是要教我们守根门,因此说莫着六尘,所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的眼根所按触的是色,外界的颜色何者较美?我所爱的环境是如何?……这些都称为色,除了我们身体的感官是有形的东西之外,外界的物质也是一样,所以佛陀叫我们莫着六尘。
有的人喜爱听音乐,整天泡在音乐厅里,这就是耳根看于外界的声尘,有的人爱喝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那就是因为他的舌根贪着于酒的味尘;有的人贪图身体的享受,厌恶劳苦,为了此身着于享受,所以在外造出种种污染的尘境。总之,外界事物会引诱人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都称为尘。
莫使无明驴乱意
佛陀又叫我们要守无明驴,这个驴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马一样。驴可负载重物,可载很多的宝物,也可以载许多脏物。有如我们的意识一样,心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为载道器;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会造作恶业。所叫我们要好好地守住心意。这里的无明是指人的乱心,偏向罪恶及心猿意马的妄念。
看于爱索,爱是情爱或爱欲,即污染贪着的爱,同样是爱心,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染着的爱,一种是清净的爱大慈大悲无染着的爱,它的爱非常透彻且清净无色;而我们凡夫的爱,都是有色彩的染着,就像一条绳索一样两头系着。佛陀与菩萨都是觉悟的有情,他们的情与爱普遍于大地,而凡夫之爱只是一对一,像一条绳索系缚着对方。因此佛陀叫我们好好看守住这条爱索,莫将这条爱索牵绑在无明的根门上;否则就像那位佣人守门一样,将绳索的一端系在无明驴的身上,另一端绑在宝藏的门上,其实这宝藏之门已经被人打开了,宝物被偷而绳索还牵系在无明驴的身上。
所以,凡夫就像那个守门奴一样,只看守驴子身上的绳子,却不知宝藏之门是在绳子的另外一端,还一直将这只驴牵在身边呢!这就是我们凡夫,偏于这份无明而忽视了那份宝藏。
磨砖焉能作明镜
以下又接着说: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着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这一段文明显地说,既然要学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诫,但是很多人却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们既是要学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纵然一个人发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体会佛法、守持佛的教诫,则必会贪求利养。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间一切万物万法,终究归于空,就因为人不能体会佛陀的教法,所以才会贪求利养。
凡夫还没出家时,不断地贪求情爱欲念,一旦看透情爱而出家,若不能断除烦恼,则出家之后所贪求的就是利养,这都是没有透彻了悟佛法的人。所以佛陀说: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
有的人刚出家时,乍看之下令人觉得他已显现出清白的形相,并认为他的心已经清净,看开一切而出家。他出家后,口口声声说要修行,于是常常找静处打坐参禅,但是他的形貌虽在参禅,内心却流驰不定。记得我过去曾说一则故事:
有一位参学者到一个禅师的门下去求法,禅师问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说,想参禅了脱生死。
这位祖师就说: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参?
隔天,这个祖师就坐在门口,拿一块砖头拼命磨,这个行脚僧一见此景,就赶快问祖师:和尚为何在此磨砖呢?祖师回道:我欲磨砖做镜。参学者大惑不解地问:砖如何磨成镜呢?砖越磨越损,根本不能做成镜子!祖师却答说: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你坐禅难道就会成佛吗?
这个行脚僧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学佛不是只学禅而已,学佛应该学佛心啊!
参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闻利养,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说静处而坐,心意流驰就是贪着五欲,只想争一个名气,让人夸赞他的禅功精深!其实,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自家宝藏善珍摄
贪着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五欲即色、声、香、味、触、法等,贪求五欲者,易被这些色声香味惑乱心念,因此称为无明覆心。无明是不明白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像一面镜子,但是被染污的色彩染着,所以不能照见外界清净的景物,这就是无明覆心。
爱索缠缚,由于人被情爱的绳索缠绕,所以无法脱离无明。佛与凡夫本来是平等的,我们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们增加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佛陀能脱离无明爱索的缠缚,而得逍遥自在,对大地万物与众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爱念。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学得平常心与平等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够安然自在,庄敬自强,把日常生活的一切变动视为很平常的事。
若想对任何事皆以平常心处之,则必须先断除私我的爱念,而佛陀就是已经将私我的爱念断除,有如解开无明绳索,不再受爱索缠缚一样。这是因为佛陀有正念、觉意、道品等超然的智慧。而凡夫则是因为有爱的无明,所以正念、觉意、道品等财宝,全部都散失了;也就像那个守门的佣人一样,只看守住驴子和绳子,却没有看守屋子,而使屋内的宝物被人搬光。
世间的凡夫大都如此,若能看得开,则万法皆能透彻。学佛就是要去掉无明漏。漏即遗漏没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慧性,才不会使这份宝藏漏失掉,请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那怕是多么微细的事物,也要认其地观察分析,这样,才不会散失了自我的慧性。
台风转向,宜哀矜而勿喜
前面已提到四念处的观法无我,法包括有形的法与无形的法;有形者为色,无形者为心,亦即色法与心法两种法。
色--凡是世界上我们能看得到的东西,都包括在色法中,它是由四大元素和合两成的。四大即地、水、火、风;宇宙天地万物,皆不离这四种元素。例如聚土所依止之处就是大地,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土地而生活,人必须立于土地上,房子必须盖在大地上,而谷物也是种植在土地上。总之,人的食衣住行……,皆不能离开此地大。
还有不能离开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水份,设若四大调和,物质充足,就容易忽视它的重要性,一旦遇到久旱不雨时,方始忧心水源不足。看看印度、伊索地亚,及非洲国家,皆因缺少水份,农作物无法在土地上生长,结果有无数的人因此饿死。
又如有一年赛洛玛台风接近台湾时,我们都非常担心它是否会带来强风豪雨侵袭台湾。但是刚从日本回来的杜院长却说:日本人一听到赛洛玛台风的消息,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一直期待此台风能够为日本带来充沛的雨量,不过却有声无影,还是无法带来一点水分。在台湾,由于雨量充足,因此非常担心它登陆,而日本因缺少水源,所以很期待这个台风能带来雨水,解决旱象。
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个台风本来直扑花东、宜兰等地区,在距离陆地不远的海面时,竟转向韩国而去。第二天的新闻报导播报韩国风灾水患的消息,死亡人数高达七十多人,失踪几十人,而且有六千多灾民无家可归。一场台风带来的强烈风雨,竟然使人间发生这么多的悲剧,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不能缺乏适量的风与水,但是超过其量时,就会变成灾害了!
四大调和,少病少恼
地大如以人的身体来说,所有坚硬的物质皆可称为地,包括皮肉、筋、骨等,皆属于地大。而血液、唾液、水分等都可称为水大。人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过量,否则会不调和。人也不能欠缺风大,风即人的呼吸,人体必须靠呼吸使氧气流通,促进回圈作用,以维持生命。火大即热能,人的身体有一股暖气,就表示生命的存在,设若失去了这股体温,就是生命结束之时,分辨活人与死人,只要摸摸其体温是冷是热,就明显易知了。
以上(地、水、火、风)四大,人体虽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过量,过量了反而会生病。例如现在有许多人想减肥,因为大肥胖了也是一种毛病,所以要减肥,此即是地大不调和。有的人为了减肥,尽管每天吃得很少,但是却瘦不了,而且造成营养不良,行走时更是晕头转向,站也站不稳!如此,地大不但不能减少,还损坏了其他机能,造成许多病症,这就是地大过量。
风大亦不可缺少。人的呼吸若不顺畅则会造成气喘病,有的人更会形成心脏病。人的生命就是靠这口气,呼吸若不顺畅,一口气不再来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而血液若无法输送到脑部,就会造成脑死。人体的各项组织机能都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脑的组织细胞是靠心脏输送上来的血来活动回圈,而心脏的搏动与呼吸系统有连带关系,在一呼一吸、一进一出之间,心脏的动脉及静脉便利用收缩及舒张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如果血管不坚韧、大脆弱而破裂,或是收张压的速度不平均,血液不能顺利地流到脑部,使脑细胞缺氧几秒钟,那就会导致脑死--即使呼吸恢复正常,但脑部已经失去功能,不能与心脏配合,指挥全身的各部组织。所以呼吸对人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呼吸咋用带动血液的回圈,而脑细胞若有充足的氧,就可发挥功能,按受各种外境刺激,并指挥各部位做反应动作……等等。
因此风大绝对不能失调,稍增或稍减都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险。一个人若处在一间密闭室中,几分钟之后就会因缺乏空气而死亡;若被闷住鼻子、堵住呼吸道、关在冰库或空气稀薄的橱柜中,时间稍久亦会缺氧致死,因为这些空间的氧气含量有限,一旦消耗完毕,生命也结束了。
所以说,生命也必须依靠大地上的风大(空气)来维持,人的鼻孔一呼一吸,将空气吐纳,出人於呼吸系统间,因此风大是人赖以维生的要素之一,一定要使其调顺。呼吸大快或无力呼吸都会发生危险,必须顺畅调私,不增亦不减。
水大即人体中的血液,不能过量也不可大少,大多则会脑充血,大少则会贫血,使回圈不顺利,血气不通而致身体虚弱,所以水大不能增亦不能减。
火大也是一样,人的生命必须靠体内的热能(即卡路里)来维持,而宇宙间的能源可以充实人体的能源,这就称为火大。
宇宙间除了土地是众生所赖以生存的要素之外,人、动物、植物……,等还须依靠大地中的水份才能生存。物质也是一样,都是四大假合两成的,例如我们现在所学的手拉坯,要如何制成一件陶艺成品呢?必须将一堆干土加上适量的水分,然后搅拌均勺,再用手去揉,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使泥土扎扎实实地成为一个橄榄球形,然后安置在机器转盘上,转动开关运转时,再开始压拉、揉捏。
除了泥土加水,再加上手的拉捏之力外,还必须靠热能的风动,例如电力转动机器轮盘,就是热能的作用;除此之外,拉制好的成品还要用高温烘烤。所以,要成就一件物品,不仅需要各种工具的辅助,还必须四大调和。而电源(火)本身也是要具足四大才能产生电力。所以,有许多无尽无量的四大,形成各式各样的物质,用这些无数的物质,就可以成就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
以上这些就称为色法,所有有形体的物质皆属于色,而这些物质,若每一样都将其分离,则不能形成任何物品。例如手拉坯,缺少水就拉不起来了,因为土不加水就无法黏合、没有韧性,所以不可有土而缺水,但是有土有水而缺热能也不行。同理可知,有土有水有热能而缺乏空气也不能拉坯。总之,一切物质若将四大分离,则什么东西都不能完成了。
人也是一样,必须四大调和,人若四大调和则少病少恼身体健康;宇宙若四大调和则风平浪静,四季调和则人在天地之间,能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若四大不调和,就会造成不测的灾难,因此四大调和是非常重要的。
善恶唯一心所造
四大的调和与否,是受无形的法则所主宰的,这是什么法呢?是心法--人的心理。
佛陀、孔子……等圣贤都有相同的说法。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智?一个人若不懂得选择仁德淳厚的环境住居,必定是个没有智慧的人,因为唯有居处在仁德淳厚的环境,才能安居乐业,平和快乐。
有人跟我说:师父,我非常向往静思精舍的生活,能在精舍理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期望!我看见大家虽然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心中却都很欢喜。这就是心法,在精舍里的人,不论是义务性或职务所在,甚至是修行的人,都是抱持相同的心态与目标,都是以欢喜心而来的,所以能欢欢喜喜地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心中却很快乐。大家若能欢喜快乐,团体就会非常和睦。
从一个小团体推广到一个大团体也是一样。佛陀说,世间会发生灾害、变动及破坏现象,都是众生的心业所造,也就是众生的共业。众生若有较多的善念,就称为善业共聚;众生心中的善念若减弱,就会增加恶念,恶念一增加,社会作恶就多,恶业共聚,感引天灾祸乱,并且灾害丛生,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众生共业。
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要救济世间,而救世必须先救心,也就是所谓的端正人心,使人心存善念。人心至善,则世界和祥。若能亲近仁人善士,就会了解善之所以为美的感人之处。
回去以后,赶快回来
例如有一次,我实在深受王老师的感动。王老师随着他的老师吴教授来这里教导我们学手拉坯,我相信他当初要来此地时,一定不了解我们这个团体的情形,只是因为师生之情而应吴教授的邀约而来。他每天尽心尽力,辛勤地教导我们,在他要回去之前,来慈院向我辞行。当时,我与杜院长、王副院长正好在慈济部,他前来跟我辞行说:师父,我今天晚上要暂时回家一趟,我在这里拜别师父。我就对他说:回去以后,你要赶快再回来!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就掉下眼泪、哭出声音,在我面前顶礼三拜。
当时,我被这一幕景象所感动,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感受良深,很可能是几天以来大家相处在一起,他已体会到精舍为什么要工作?如何生活?以及种种救资善业的推动情形。他要回去时,我叫他有空就赶快回来,他人概因为这句话触动了心弦,悲心溢于肺腑而声泪俱下,所以我看到他如此诚恳、如此感动的情景,心中有无比深刻的印象。
人就是要互相多接触了解,他来到我们这里,由于我们大家这份挚诚,使他深入了解并深受感动。
怫陀来大间也是要教导众生,使众生能了解何者是有色的法,何者是无色的法。若能透彻有色及无色诸法,则心性自然会不由自主地超向善法,人人都善的话,这个世界不是非常美好吗?昨天的那个景象,在场者都被王老师所感动了!虽然他不了解佛法,但是却能体会到宗教家那份恳切的心态。
真我大我,充盈法界
杜院长曾跟我提起,他在日本见过一位基督徒医生,每日为三百名患者看病,休息日还下乡到各地去布道,将此生心力全部奉献,为大众服务。杜院长说,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啊!
贤人、圣者、佛陀……出现在人间,无非就是要使我们了解世间法及体会众生的心理需要。佛陀教我们要观法无我,除了让我们了解有色的物质是四大元素所组成之外,还要我们透彻四大假合。我并没有什么,世间一切物质,即使是我最爱的东西,在我生命终了时,难道能带走吗?而我最爱的人,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能将我留住吗?
人的至亲就是父母、夫妻、子女,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不但这个身体没有人能为你留住,连原有的这份感情也消逝得今人惊惧。究竟什么是其正的我呢?若能看透人生无我,只有大我,那么,就要将小我的生命与时间多付出,奉献给大地的众生。
事实上,什么都不必留,只要你肯多付出,自然而然,你的精神就会万古长存,永远受到后世子孙的怀念。大家都会常常记起,某个时候,有某个人,为我们做了某些善事,造福众生,利益世人……,那么,这就是人生真正的我真我、大我。古今中外,有许多先贤圣哲到今天仍让后人传颂,就是如此。
例如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以来,他的精神还是永远留存于世间,还有孔子、孟子、老子……这都是曾经出现在世间的人,他们都值得人们的敬仰与学习。这就是留在世间的不朽精神真我、大我。人最后究竟带走些什么呢?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有业由不得自己,每个人都会受自己的业所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