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2010 年 1 月 2 日,学诚大和尚在第二批学佛小组开班仪式上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讲师、各位同学:
今天开班,因缘非常殊胜。有这么多的同修,大家信佛、学法。这两个月来,教化部的几位法师和骨干义工,他们非常发心,昼夜不停地工作,各项工作非常有序、得力,也是众缘和合的表现。有很多居士、信徒、皈依弟子,大家对佛法有渴求,也有潜力,也是法师和骨干义工发心的因缘,所以才能够把大家组合在一起,这一切都是有因缘的。
在家里也好,我们学佛法也好,都要抓住根本,信仰就是根本。信仰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念,若要表示出来,怎么来体现呢?
在家里,孝顺父母就是根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追远”就是孝道,“民德归厚”就是厚德。人有没有道德,就看你对父母孝顺不孝顺——对父母孝顺,这人就有道德了。对朋友诚信不诚信,说话算数不算数——说话算数,有诚信,这个人对朋友就有道德了。对领导,会不会按照领导、上位交代的任务工作去完成,服从不服从——服从就是有道德。对国家,忠诚不忠诚、爱护不爱护——对国家忠诚就是有道德。对佛法来讲,“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8201;在家里孝顺父母,学佛法则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和孝道、对国家的忠诚、对朋友的诚信、对领导的服从、对众生的服务一样,这些都是道德之根本的不同体现。
为什么说亲近善知识是信仰的根本体现呢?因为三宝都要落实到人、落实到生活。长期以来,我们身心和三宝都是很远的。大家在家里、在社会上忙忙碌碌,能够来一次庙里很不容易。一个礼拜来一天,一个月来一天,一年能够来庙里的次数不是很多。可能今年才开始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都没有因缘来庙里。即使来庙里也不一定有学习的心态。有些人前几年很好乐,到庙里听经闻法、拜佛交流,过了一年、两年,这个劲头能不能再保持,兴趣能不能持续,学习的心能不能仍然这样浓厚,都不好说。一年、两年、三年,慢慢的这个心就退了,热情、兴趣就淡化了。这表示我们内心同三宝的距离是很不容易拉近的,也就是我们内在的我执非常坚强的一个表现。所以佛法讲亲近善士,才能听闻正法,就如同社会上尊师重教一样,对老师要重视、要尊重。对世间的老师尊重,对出世间的佛教的法师也要尊重,这是同样的道理。
重教,就是尊重老师的教导,和听闻正法是一样的,世间和出世间只是用词不同而已,内涵都是一致的。为什么学佛法如此强调信心、依师、听闻?听闻不是说自己听,是法师告诉你的,应该怎么去做,然后你照着去做,这个才叫听闻。相反我们常常不是听闻,只是听自己的。譬如我们自己听磁带,那就是听自己的,自己想听哪一盘,就听哪一盘,自己喜欢听这个法师的就听,喜欢听那个法师的就随意听,还是听自己,这就不一样了。善知识对我们教诫教授是对治我们的现行、对治我们当下的问题,和自己去听去看是不一样的,对我们的引导是不一样的。在家里一样可以看书,但和学校老师引导读的书肯定不一样。一个小孩儿,如果从来没有老师教,你自己看,你能不能成为一个博士?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只有根据规范,小学读什么,中学读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读什么,才能过关。佛法也是如此。你要成就,里面有一套理路,只有跟着这个套路去学,你才能学出来,否则的话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说学得好,能不能学得久都很难说。只有学得久才能学得好。学得久——社会上读一个博士少说也要读十几二十年,佛法要成就,比读一个博士还难。如果说一个人五岁从幼儿园开始读,三十岁读完博士,要读二十五年,少说要读二十年,二十年都需要天天读,并且是把最好的时光花在这上面,才能够读得出来。学佛法也一样,要学一生、学一辈子,要有考博士那种心情、那种毅力、那种用功,时间还要更长。所以不是我们读几天,或者说一年、两年,佛法就能够读完了、读好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三宝、法师、同行善友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学佛法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佛法要代代相传。从佛开始,一代一代出家人以及护法的居士根据这个理论来实践行持,大家根据佛法的言教来做,在这种实践当中,就会有很多经验的累积。所以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就能够分享到这些经验。在小组里头,讲师、班长学的时间长一点,有经验,他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那么小组里边几个人都能受益;第二个人分享经验,别人也能受益,所以一直都在增长,不知不觉自己就进步了。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过程,没有一个这样的方式,没有一个这样的制度,就不能正常学习,就学不下去,就没有动力。所以对我们同学而言,这是非常有效的促进佛法学习的一种方式。现在大家的书读得很多,知识也非常丰富,信息量也很大,工作能力也很强,理解、思辨能力也很好,但是佛法要获得的是一种智慧,佛法是让我们培养一种悟性、一种觉悟的能力。智慧在不同人、不同身份的人身上表现是不一样的,它能够让人很合适地处理问题、恰如其分地去工作。所以智慧一方面需要外在的师法友的帮助,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内在悟性的启发。如果没有外在的环境,我们内在的悟性就启发不出来。内在有悟性,加上外在环境的保护,我们这个悟性能够持续、能够增长,然后慢慢我们就会有智慧,慢慢就会有大智慧。
智慧就跟光明一样。十瓦灯泡是光明,一百瓦灯泡也是光明,一千瓦也是光明;蜡烛是光明,月亮是光明,星星是光明,太阳也是光明。光明大小的差距非常大。每个人都有自性的光明、自性的智慧,这些智慧、这些觉悟的能力,要靠外在环境来促成。寺庙、学佛小组让我们增长智慧,让我们启发觉悟。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那就很难了。有多少人真正有信心,有多少人真正讲得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收获,怎么样把自己所学的佛法愿意同别人分享?刚才我们有位新加坡的同学谈到,很多人去信基督教,基督教的义工就很有热情。我们佛法要度众生,我们开了班当讲师就是度众生。佛也讲“佛不度无缘人”,什么叫缘?这个班开起来就是缘,你开班就有缘,你没开班就没这个缘;你来到庙里就有缘,你把他带到庙里就是有缘,你来参加皈依,来参加法会就是有缘。没这个缘的话,就没有办法信。
所以这种因缘就是让我们去做,很多缘跟我们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结果就出来。如果缺乏了自己发心、自己行为造作的这个主要的缘,那么外在的事业的成功、成就、结果就和我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自己做什么,要在一个团体中承担什么,在佛教的大家庭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要搞得非常清楚。搞清楚以后,就要深信不疑。如果你天天来,心里琢磨这个东西值不值得我信、是不是这样子、正确不正确,天天都在怀疑,佛法怎么能够入心呢?肯定不能入心。就如对父母一样,你说我思考一下要不要孝顺父母,这个命题本身就有问题,肯定是要孝顺了!哪有不孝顺父母的!这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而是看你有没有做到的问题。这是不能讨论的,讨论本身就是问题。因为你是佛教徒,昨天我们已经选择了皈依,那么就不能讨论要不要的问题,是要讨论我们有没有做到的问题。就是做到没做到、做到什么样程度的问题,怎么样进一步做得更好的问题,这些就是道的根本。长期以来很多人学佛,就是因为刚刚开始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学到一半就学不下去,这是很多人犯的毛病,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把这个问题去掉,然后我们就会越学越顺利。那么也以此给大家结个善缘。